人教版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探究
2016-04-18邓奇曾志宏
邓奇 曾志宏
摘 要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最新成果,从原型理论、认知语法、认知隐喻、标记性、语义场以及儿童习得规律六个方面探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并验证了小学生英语学习对其汉语习得的影响。本文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具体建议,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应遵循儿童的心理认知规律。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词汇教学 策略 感官形容词
人教版PEP小学英语教材自2012年投入使用以来,教师们一直在探讨针对新教材的教学策略。这些讨论多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调控学习者、教师、学习环境等变量,以提高教学效果。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最新成果,从原型理论、认知语法、认知隐喻、标记性、语义场及儿童习得规律六个方面探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作者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十所小学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策略调研时,还验证了小学生英语学习对其汉语习得的影响。词汇教学主要考察感官形容词,因为它是语言和认知的原生态形式[1],学生应该较好地掌握这类词。
一、依托典型示例,突出典型词义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儿童学习词汇时,一般是从其搭配示例中提取出词义。因为词义较为抽象难懂,而示例是具体的事物,易于理解。例如,“tall”的搭配示例多为“man”和“building”,其提取出的词义为“细长竖直的事物”。另一方面,PEP教材中的常用词都是多义词,各义项都以典型义为中心,因此词汇教学应突出典型义。典型义是学生最早接触、最为常用的义项。教师在教授词汇时,可总结词语的典型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典型词义。例如,“fat”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Let’s talk”板块中的搭配示例是“bear”和“pig”。教师可列举其他典型示例,如“man”和“body”,都是球状的动物或身体部位。熊、猪、胖子都是圆滚滚的,较为直观生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fat”的典型词义:(人或动物)肥胖的。再如,“heavy”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和Recycle 1中的搭配示例分别为“schoolbag”和“bag”。其他典型示例,如“man”和“book”,都是三维固体;其典型词义是:(人或物体)沉重的。同理,“dark”在五年级上册Recycle 2中的典型示例有“wood”、“house”、“hallway”、“stairs”及“room”。其他典型示例如“street”和“forest”,均为处所词;其典型词义是:(处所)黑暗的。
二、通过隐喻视角,阐释引申义项
词义讲解应突出典型义,因为典型义是最常用的义项,一般关涉具体事物。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也会接触到多义词的其他义项。这些义项通常被称为引申义,与典型义相比更为抽象,常与人的心理认知关联在一起。引申义与典型义有何关联?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引申义呢?认知隐喻理论认为词汇的引申义一般通过隐喻与典型义联系起来。换言之,引申义与典型义之间具有相似性。教师在讲解词义时,可引导学生寻找引申义与典型义之间的相似性,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引申义项。例如,六年级上册Recycle 1中“the sweetest boy”的“sweetest”不是表示男孩的味道或气味,而是表示男孩的可爱。可爱的性格与甜美的味道之间具有相似性,都是令人愉悦的。“(味道)甜美的”是“sweet”的典型义,描述事物的味觉特征。而“(个性)可爱的”是“sweet”的引申义,描述人的性格特点。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推测“sweet”的其他引申义。如,“sweet words”表示“甜蜜的”,“sweet success”表示“令人满意的”。类似地,五年级下册Unit 2中“a long time”和“the days are long”也是“long”的隐喻性用法。“long”的典型义是“(物体水平维度)长的”,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Let’s talk”板块中的“a long nose”。此处,其引申义都是表示时间长的。时间长与水平维度长具有相似性,前者更为抽象,词语发生了从空间到时间的引申。再如,“big”、“small”及“large”的典型义都是表示物体的体积或面积,而它们的引申义都表示规模程度,更为抽象。五年级下册Recycle 1中“Listen and number”板块中“a big dinner”与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Story time”板块中“a big trip”都形容事物的规模。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Story time”板块中,祖姆说“Three large portions and one small one.”指的是炸鱼和薯条快餐的份额。
三、根据认知参照点,解析词义内涵
认知语法的研究表明,人们认知事物是以认知参照点为基准的。因此,教师也可从认知参照点的角度讲解词义。PEP教材中的认知参照点分为四种类型,即人体、比较物、绝对零点以及社会文化规约。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大多都是从自身出发进行判定的。例如,教师在讲解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Let’s sing”板块中“Monkey is short. Giraffe is tall.”时,可能会遇到学生这样的疑问“多矮的东西可以说是‘short’?”“多高的东西可以说是‘tall’?”老师可根据认知参考点阐释词义,“tall”与“short”都是以人体高度为认知参考点。比人高的动物或物体是“tall”,而低于人的动物或物体是“short”。
第二类认知参照点是比较物,主要出现在对仗或比较结构中。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Look and write”板块中“They are too small.”是以手为参照物做出的判定。与手相比,手套比较小,所以是“small”。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Let’s talk”板块中“You’re shorter than me.”和“You’re 4 cm taller than me.”都是比较级结构,突出了参照点为“me”。比较物一般都是显而易见的,有时隐含在语境中,读者必须推理才能理解。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Story time”板块中“very thin and so short”是以football player为参照点的。根据语境知识,足球运动员一般是高大强壮的,祖姆认为兔子“very thin and so short”。这是以足球运动员的标准进行的判断。
第三类认知参照点是绝对零点,how引导的疑问句和含有计量短语的句子都以绝对零点为参照点。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Story time”板块中“How tall are you?和“I’m 180cm tall.”都以数量轴上的零点为基准。
最后一类认知参照点是社会文化规约,即词义根据社会文化习惯而定。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Let’s learn”板块中温度词“cold”、“hot”、“cool”以及“warm”的词义范围是基于中国社会文化对温度的划分。哈尔滨5℃是“cold”,香港30℃是“hot”,拉萨15℃是“cool”,北京20℃是“warm”。中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农耕文化非常依赖温度的变化,因而对温度有着细致的划分。而英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季节性变化不大,以畜牧业为主,对温度的感知切分与我们迥异[2]。因此,在讲解这类词义时,教师要注意中英社会文化的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词语。
四、按照标记理论,讲授反义词用法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Story time”板块中出现了“How tall are you?”“I’m 180cm tall.”“How heavy are you?”这样的表达形式。“Tall”-“short”和“heavy”-“light”都是反义词,但how引导的疑问句和含有计量短语的句子中使用的都是反义词中的一个,即“tall”和“heavy”。很少有“How short are you?”“I’m…cm short.”“How light are you?”这样的语言表达。类似例子在教材中屡见不鲜,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How big are your feet?”“How long are your legs?”“How large is your room?”及“My bed is…cm long.”学生可能对这种不对称现象存有疑问。
教师可从不对称理论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帮助学生理解使用反义词。反义词中一方具有积极意义,如“tall”、“big”及“long”。汉语中也存在类似的语言表达。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喜欢高一些、大一些、长一些的东西。而另一个词则是具有消极意义,不是人们喜欢的,如“short”和“small”。人们一般不喜欢矮一些、小一些、短一些的东西。所以,在英语和汉语中,问到人的身高时,都会说“How tall are you?”“你有多高?”这样的表达。只有在特殊语境中,才会有“How short are you?”“你有多矮?”的说法。回答的时候也是如此,人们一般会说“I’m…cm tall”“我身高…厘米”。其他的反义词使用也是如此,人们的心理情感倾向导致了反义词使用的不对称性。
五、依据语义场概念,加强词汇搭配
词汇不是孤立地出现在句子中,有些词在意义上相互关联,经常结伴出现在语篇中。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些词形成了词义网络,即语义场。例如,PEP教材中,温度词“cold”常与“snowy”、“windy”、“outside”、“north”、“winter”、“skating”、“snowman”、“hot drinks”、“warm clothes”及“put on”等词和短语共现。它们在意义上互相关联,“snowy”和“windy”是相关的天气原因,“outside”和“north”表示相关的地点,“winter”表示相关的季节,“skating”和“snowman”表示相关的活动,“hot drinks”、“warm clothes”及“put on”表示御寒的手段。这些词和短语构成了一个“cold”语义场,它们经常相互搭配,共现在语篇中,在记忆储存时也是关联起来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可利用图片或音频的形式将它们整体展现出来,解释并强化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这样学生在记忆或使用其中一个词语时,就会联想激活其他词语。例如,教师在讲解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Let’s chant”板块中“warm”一词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举出相关词汇:“sunny”、“spring”及“feel nice”。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这些词语,将它们关联组合成一个整体。
六、借鉴儿童习得,科学讲解词汇
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发现,儿童习得词汇的顺序存在较强的规律性,即词汇习得有早晚先后之别。这个规律与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有关[3]。教师应借鉴儿童词汇习得的顺序,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注意词汇教学的科学性。以维度词的教学为例,三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维度的划分比较简单粗糙,只分为“big”和“little”,不区分某一维度的尺寸。因此,教师应突出这两个词的区分和使用。大象是“big”,蚂蚁是“little”。四年级的教学则可引入一维事物的描述,如“long”、“tall”及“short”。细长的物体(如“green beans”)是“long”,高大的物体(如“giraffe”)是“tall”,短小或低矮的物体(如“duck”)是“short”。五年级时,学生可以用英语描述二维和三维物体,如“large classroom”和“small village”。六年级的教学可以扩展到有方向的维度词,如“deep water”和“high mountain”。教师应注意词汇习得难度,循序渐进地进行词汇讲解。
另一方面,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英语学习可能对其汉语习得产生影响。教师应调整英语教学策略,避免其对汉语习得的负面影响。我们在秦皇岛市10所公立小学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策略调研时,验证了英语学习对其汉语习得的影响。学生在汉语感官形容词的语义使用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偏离现象。有的将重叠式形容词用作定语或谓语时,表示加重或强调,偏离了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如“王乐的胳膊好长好长。”“校园是一本厚厚的相册。”10~12岁的学生(平均有5年以上英语学习史)还常发生感官形容词重叠式与原式使用混淆的错误。如“(桌上有一大一小两本书)我爱这本大大的!”学生对形容词重叠式的使用受到英语形容词比较级的影响,语法意义较单一。因此,教师在讲解英语词汇时,应注意英语教学对学生汉语习得的影响,采取科学的策略进行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 邓奇,杨忠.英汉感官形容词语义认知与语义功能研究—以“Cold”与“冷”为例[J].外语学刊,2014(1).
[2] 邓奇,杨忠.英汉感官形容词的语义对比研究—功能认知视角[J].外国问题研究,2013(4).
[3] D·browska,E.,Lieven,E.Towards a lexically specific grammar of children’s question constructions[J].Cognitive Linguistics,2005,16(3).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