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如何面对图像符号的挑战

2016-04-18程然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符号图像语文

程然

摘 要图像以及图像符号正充斥于我们的生活,并且对教育及语文教学产生着重大影响。教育工作者需要从正能量的图像符号中汲取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有效地抵御图像符号的负能量,使学生不至于浅薄化、碎片化,而是在经典的阅读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语文 图像 符号

从符号学的角度讲,语文教学的符号载体主要是语言文字,在中国以往几千年的教育史上,教师和学生都是依赖于语言文字进行教学活动的,而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本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在这几千年中,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企图或事实上能取代语言文字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历史总是不断地发展的,教育随着文化传播载体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反观人类文化传播史,已经经过了从口传文化到印刷文化、再到电子文化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交流、传播的不同特点。在口传文化阶段,人们处在面对面的在场交流形式之中,这就使得交流既是双向互动的,又使得传统的权威得以维持;到了印刷文化阶段,信息不再依赖于人们面对面的在场,它贮存在可移动的媒介——印刷物中,使得不在场的交流成为可能。印刷文化的出现,跨越时空限制,也动摇了传统的权威。而本世纪电子媒介的出现,则是人类文化传播历史上的一次空前革命,它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改变了文化自身的形态,甚至改变了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生活。从古至今,没有一种传播媒介像电子媒介这样深刻地影响到社会和人类。在今天,口传文化和印刷文化并没有消失,只是电子文化以更快的生长、普及和更强悍的姿态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也进入了教育领域,对口传文化、印刷文化产生了挑战和威胁,使得我们必须面对和正视。

所谓的“电子文化”,是以电子媒介为传播方式的文化,这些电子媒介包括电报、电话、手机、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而与本文的“图像符号”关系最密切的主要是电视和互联网,正是电视和互联网成为“图像符号”最重要的载体和传播媒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以图像(image)为中心的时代,电视、电影、摄影、绘画、动漫、网络、游戏、多媒体、广告、设计、建筑等互相激荡汇流,这就是人们所称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这个词强调图像镶嵌于更为广阔的文化之中,图像是一种文化形态,因此,也可以把文化看做是镶嵌着图像效果的一系列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在这个充满着求新变异的图像消费社会里,人们用以了解生活、研究世界的方式已经转向,正试图建立一种‘视界政体’(scopicregime),即一套以视觉性为标准的认知制度甚至价值秩序,一套用以建构从主体认知到社会控制的一系列文化运行规则,形成了一个视觉性的实践与生产系统。”[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图像符号”大有向人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与认知、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全面渗透,并进而影响之、改造之的趋势。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是“图像”、“图像符号”呢?

一、图像与图像符号

所谓“图像文化”被认为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它是通过特定的现代媒介所呈现的一种二维视觉语言图式。当代“图像文化”与古代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它再也不是手工制作,而是加入了高科技的成份,并且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地发展、变化。比如,电视的发明到今天,它可以收看和选择的节目越来越多,它由黑白到彩色,由高清到三维,给人的视觉享受和冲击越来越大。再来看电脑,它的制造从当初的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今天的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变得越来越轻便,而作用也由开始时的主要用于计算,变成一种几乎无所不能的传播工具,它可以用来检索、查询、阅读文字材料,更可以用来观看图片、电影、电视、动漫,可以单独或联网玩各种游戏,等等。总之,当代“图像文化”与古代有着巨大的区别,而正是这种巨大区别引发了新的社会动向,尤其是对当代学生的影响,恰恰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引起重视的。

有人说:“现代生活就发生在荧屏上。”[2]这句话说明,尽管现代人的社会经验和日常生活的表达仍然离不开语言媒介,但是以图像符号为轴心的视觉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图像符号已经越来越占据了这个社会的核心,成为文化的主角和主导。但另一方面,研究图像符号又不得不借助于语言,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那么,图像与语言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图像与语言之间的关系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在远古时代,表现为图像兴盛(洞穴画、岩画、器皿画,一定还有许多画在泥土上未能保存下来的图画)而语言刚开始萌芽,那时候人类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主要是用坚硬的东西在洞穴、山崖的壁上,或者在陶器上进行刻画,平时的交流是简单的口语辅之以手势,文字还没有出现;第二个阶段是近古以来的几千年,表现为以语言为主导而图像退位的交流模式,在这个阶段,口头语言发达了,书面文字成熟了,人们可以用丰富的口头语言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也可以用书面文字把历史、把对历史的认识、把人们的喜怒哀乐记录下来,而这时候的图像比如绘画,主要是文人墨客抒情达意的一种方式,为达官贵人所喜欢,却与普通人的关系比较疏远;第三个阶段是当代,语言与图像相对峙,且图像大有取语言而代之的可能,不是有人惊呼吗——“视觉影像要取代言语文字来‘统治’我们的世界了!”这个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是电视和互联网的出现,电视和互联网极大地取悦和满足了人的视觉享受。那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具体地说,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该怎样面对这一挑战呢?

二、作为正能量的图像符号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一味埋怨电视和互联网,更不能全盘否定它们,把它们当作洪水猛兽,必欲除之而后快。相反,我们应该看到电视、互联网给当代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并从对语文教育带来正面作用的角度来理解“视觉革命”。比如,电视、互联网的“图像符号”给人们认识世界带来的直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视觉动物”,科学研究发现,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11%是通过听觉获得的,有6%由其他身体感官分担(身体感觉除了嗅、味、触觉还包括痛痒、温度、体位、动感及内部器官活动等),而其中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则占83%。可见,视觉探索与接受成为人类认知活动的主体知觉,深刻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受与体验,也成为建构人类精神世界与文明形态的基础。视觉之所以在人的认知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它在整个认知过程中离不开“像”,直观性伴随始终。人的视觉感知是从物象到影像,再到心像的认知过程。客观世界的物象光波,一旦被人的视网膜感受器捕捉,就会成为视网膜生物影像,并通过多层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进入大脑皮层,在大脑各功能区综合作用下转换为经验的心像。心像是大脑智能系统对生物影像的感知判断后所形成的心理印象,不仅包括对物象外在表象的感应识别,还包括对物象信息意义的价值判断。自从有了人类,其认知就深受视觉之“像”(由“物象”而“影像”而“心像”)的影响,而当这一视觉之“像”被带着高科技手段的电视、互联网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时,它对“眼球”的吸引力就更大了。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要了解动物,没有比看电视中的“动物世界”更好的选择了,在那里,各种动物的形体、色彩、习性、运动一目了然,甚至是那些已经灭绝了的远古动物,如恐龙,都可以通过逼真的动画呈现出来,谁能说它们不是对孩子最生动、直观的教育呢?再如,电视、互联网的“图像符号”给人们视觉享受带来的多样性。如果说“语言符号”是一种时间符号的话,“图像符号”则是一种空间符号,通过一定的科技手段,这一空间符号给人的视觉带来无限多样的刺激和享受。以电视为例,它可以“并置”,给画面分格,然后将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件,一齐呈现出来;它可以“交错”,在情节中穿梭来往,一会儿回到过去,一会儿回到现实;它可以“变形”,既可以夸大,也可以缩小,可以将现实的变成非现实的,也可以将非现实的变成现实的,可以将人间变成地狱,也可以将地狱变成人间,可以使坠落的羽毛瞬间消失,也可以让飞速的子弹慢慢接近目标,等等,等等。人们所能想像和想像不到的神奇画面,电视都做到了,谁又能抗拒它的如此魅力呢?又如,电视、互联网的“图像符号”给人们了解这个社会带来的迅捷性。现代社会中讯息大爆炸且生活节奏很快,在其间,人们希望迅速掌握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件,而一旦有事件发生于他们的视野之外,就有一种被遗忘、被抛弃的感觉,或者他们觉得如果不是同步观看事件的发生,就没有了现场感,就不新鲜。电视、互联网的出现,不仅使他们能够在同一时间看到美国总统大选、中国香港回归、日本核电站爆炸,而且在同一时间看到在北京的奥运会赛事、在乌克兰的欧洲杯、在美国的NBA。所有喜爱体育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一场足球赛,如果没有看到现场直播,即使不知道比分,对重播总也提不起兴趣。这就像人的饮食需要新鲜一样,电视(特别是直播)、互联网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在第一时间了解世界的渴望。在当今中国,电视已经非常普及,互联网也正在走向千家万户,它们成了人们(包括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尤其以它丰富多彩的“图像符号”成为不分年龄、不分文化水平的人们获取讯息的最主要平台。这就需要我们的媒体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联起手来,充分利用以上所说的三种特点,使感性的画面与理性的思考、浅表的呈现与深层的揭示、色彩斑斓的图像与意味深远的语言相结合,这样对孩子所起到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就不会仅停留在感知和娱乐的水平,而是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考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许就可能避免出现下面要谈到的问题。

三、作为负能量的图像符号

不是没有人对“视觉文化”的凶猛势头表示过担忧。所谓“读图时代”的到来,使人们逐渐疏远了纸质读物,而沉湎于电视和互联网的“图像符号”世界时,西方学者就发现,“视觉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缺乏深度”,他们把这种文化称为后现代文化。道格拉斯·凯尔纳曾这样说:“电视在后现代的狂喜中是一种纯粹的噪音,一种纯粹的内爆(implosion),一种黑洞,在那里,所有的意义和讯息都被吸收到漩涡和万花筒中,这种漩涡和万花筒里有激进的符号合成(semiurgy)、到了近乎完全饱和点的图像和信息的不断扩散、惰性和无动于衷等——它们消溶意义,只让媒体群落中的零零星星的形像闪烁出魅力,而任何图像在这里都已不再有什么明显的作用,那种其速率和数量都在激增的图像造成了一种后现代的心理屏幕(mindscreen)。”[3]当人们面对屏幕时,图像迅速地一闪而过,以至失去了表意的功能,仅仅是指向其他无穷的图像而已,而且到了最后,图像的成倍增加造成了极大的饱和和膨胀,以至于电视观众无助地迷失在由无数肤浅的图像所组成的一种碎片状的、虚幻的游乐宫中。电视和互联网所营造的这种碎片状的、虚幻的现象确实迷惑和俘虏了很多孩子,使他们远离文字、远离文学,阻碍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从而成为当前家长和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其实中国教育工作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有关部门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电脑游戏、电视和音像制品成为未成年人最喜爱的三种媒体。因此不少教师在思考,在这样一个泛媒体的时代,怎样才能让阅读存在和继续下去,他们的做法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向儿童推荐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与儿童一起进行“深度”阅读,最终为儿童寻找到心灵的“诗意”的栖息地。我想,很多教师这样做倒不是简单地想与“视觉文化”、“图像符号”相对抗,而是试图从语文教师的职责和语文教学的目的出发,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文学作品熏陶下,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立场、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文化”人,而不至于被“图像符号”所裹挟,成为一个“碎片”的人。

参考文献

[1] 朱永明.视觉语言探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 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符号图像语文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有趣的图像诗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