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学语言的简约性

2016-04-18关秀娇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简约教学语言教师

关秀娇

摘 要善教不在多言。教师语言的使用贵在“恰到好处”,既包括“火候”的恰到好处,更包括“量”的恰到好处。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的简约性是重要且必要的。教师教学语言的简约性既是学生知识建构和注意力集中的需要,也是语言自身有效性的需要,亦是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与特征使然。

关键词教师 教学语言 简约

当下学生学习原动力的缺失已成为时代病,学生自我约束力的下降已不容忽视,很多教师抱怨自己的嘴皮子都磨破了还有学生听而不闻,如此种种,值得每一位施教者和学生家长深思。教师应该反思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到底是得多说,还是该少说,亦或是宁可少说也不多说。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既符合时代的特点,又满足学生的需要,还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面对大多数教师选择反复强调、不断重复的做法,学生越来越逆反、越来越麻木、越来越不在乎的事实已经证明了教师滔滔不绝之语言的乏力,教师的叮嘱与学生的在乎之间严重不成正比。事实上,焦虑和急迫反而使很多教师忽略了教师语言使用的简约性原则,更可怕的是,教师说得太多结果不是简单的事倍功半,还有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的下降、学习兴趣的缺失。

古往今来,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的简约性原则都是重要且必要的。《礼记·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高度概括,其中的“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就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所应达到的境界。对于“约”“微”“罕譬”,任启运注:“言简而理已明,词近而意尽善,略为比方,而人已感动。”而“达”“臧”“喻”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学生对教师语言艺术的反应,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教师的讲解艺术,如孔颖达说:“言善为教者出言寡约,而显达易解;义理微妙,而说之精善;其譬罕少,而听者皆晓。”[1]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人们有一个普遍的认同:善教不在多言。中外的教育先哲们也用他们的教育实践证明了教师语言简约性的智慧光芒。苏格拉底以其不断追问的巧妙方式,使更多的青年人获得了“真理”,他的教育方法被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以其少而精的语言,不仅开启了柏拉图的智慧之门,也让更多的青年人享受到了真知的福泽;孔子的言简意赅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原则,也让我们看到了教师教学语言使用的“火候”和“金贵”是不容忽视的。许多优秀教师的经典教学案例,都证明了教师教学语言的使用贵在“恰到好处”,既包括“火候”的恰到好处,更包括“量”的恰到好处。

一、学生知识建构的特点需要教师教学语言简约而富有启发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由其他人代替[2]。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这一切的完成都要依靠教师语言的运用。事实上,教师“讲”了,不等于学生就“学”了。有的时候,老师不遗余力地“讲授”,而学生可能根本没有真正“参与”其中,要么没听,要么没有思考,此时的“讲授”不仅浪费了老师的时间和精力,也浪费了宝贵的教育机会。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会讲的不如会问的”,从侧面证明了启发学生思考的重要性。把教师的“我给你”变成学生的“我想要”,这既是学生知识建构的需要,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智慧的体现,更是教师语言魅力的灵魂所在。

由于阅历的局限、实践经验的不足,学生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必然也是有限的。学生发自内心的“我要学”就成为有条件的事情。我们不能否认学习过程中“兴趣”的重要性,然而“兴趣”来源于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对于学习的大部分内容而言,“兴趣”来源于成就感,而绝不是简单的感官刺激所带来的“趣味”和“有意思”。所以,老师应该并且也可以用最少、最有效的语言,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并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获得知识的成就感。比如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费尽口舌地讲解“万”字的笔顺和书写方法,不如变成两个问题:万字的第二笔是什么?万字的重心和中心线在哪里?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引导,直到学生发现问题的真谛。两个问句加上几句简短的评价,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一连串的问题中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真切的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必将在成就感的积累中变得越来越浓。老师的“吝于告知”、“启发诱导”,一定会让学生“惜语如金”,从而提高教师语言的效力。

二、学生注意集中的特点需要教师教学语言简约而富有逻辑性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条件。因此,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选择了一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他对象,表明了意识的活动方向。集中性是指意识在被指向的对象上的集中,集中表明了意识的强度或紧张度,并使得意识可以在被指向的对象上维持一段时间[3]。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影响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是交互性关系。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注意的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在课堂上学生没有思考的参与,那么教师的话语越多反而越容易让学生产生听觉疲劳,注意集中的稳定性就会减弱。

为了能让学生较长时间关注老师,多媒体、白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谓是花样翻新、竭尽所能,但新的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感官的刺激虽然没有让学生的精神溜号,但却走向了趣味性大于一切的极端,进而出现浮躁、好动、意志品质薄弱等问题。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思考”所学内容是最不可或缺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需要“思考”的参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所有难题,不是教师都能一一预见的。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而言,教师的语言总有不能及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自己说变成让学生说,既让学生说出他们的问题所在,也让学生说出他们已经懂得的内容,从而学习就真的成为了学生的事情,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更集中,注意的指向性会更明确,注意的集中性就会更强,教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尽管知识要学生自己习得,但教师在课堂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不应该因为“素质教育”的需要而用感官的刺激代替学习的趣味,教师应该回到学习任务本身,思考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建构是在已知的基础上,打通通往未知的路障,从而建构起新的知识大厦。教学的难点就是学生新知识建构的路障,教师要用简洁且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顺利通过路障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这里强调的教师教学语言的逻辑性,是指教师一定要思维清楚、表达准确,根据新旧知识的相关性,抓住重点和难点,思路清晰地帮助学生确立知识建构的逻辑顺序和解决知识建构的困难。当然,不管学生存在多少问题,教师要有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对学习内容要有透彻的了解和深入的分析,从而用最少、最有效的语言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问题并学习到新的知识。如果说学生对所学问题的思考、意志的参与会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加强,那么教师简约、精致的教学语言更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进而强化有意注意,从而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语言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教学语言简约而富有情感性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在人际交往的研究中,提出了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通俗地来讲就是被大众所熟悉的第一印象效应。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第一印象主要是一些外部特征,比如年纪、性别、穿衣打扮、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等[4]。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因效应不仅仅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中,教师语言的印象、知识认知的印象往往也都是“第一次”印象深刻、影响深远。比如汉字的学习,学生第一次学习某一个字,对于该字的笔顺、笔画形态、结构、读音、意义,如果学生的认识出现了错误,又没有及时得到纠正,那么这个错误很有可能会伴随学生一生,从此以后“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并在后来的应用中不断强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凭借经验,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会有一定的预见,给予适当的提示是必不可少的。提示语言的“适当”原则应注意两大方面:一是时间适当。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说话的火候。二是力度适当。教师的语言越是“稀少”,往往学生就越是觉得“珍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教师“只说一遍”的重要性,往往比教师反复强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首因效应的深入研究为我们证实了:“有情感性”的内容第一印象更深刻、更持久。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在简约的同时富有情感性。节奏要稳、声音要铿锵有力、用词要准确生动、语法要规范,使教学语言成为学生不可复得的“金玉良言”,从而给学生留下长久性的深刻印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容易“苦口婆心”地反复强调,而且还会义正辞严地宣称“反复强调是因为重要”,结果往往会导致语言的“狗屎化效应”。王蒙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指出:“好的、成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还面临着可能异化的命运,变成了俗套。本来很好的一句话,被变成了俗套,就变成了虚伪,变成了教条,变成了机械重复。……如果你把这话到处重复,到处讲,由于重复得太多就失去了它的魅力。”[5]教师一定要善于运用语言,谨防语言表达因为重复而产生王蒙所说的被异化的命运,力求“教学语言是一种简短、简化、规范,在语音、词法、句法、语篇层次上经过修改的语言”[6]。

四、信息爆炸的时代特点需要教师教学语言简约而富有概括性

信息时代改变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信息大爆炸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人们无时无刻都能接收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不但信息载体多,而且信息量巨大。信息化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拥有者,学生也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必然面临新的挑战,教师角色定位更加具有时代紧迫性和重要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虽然不再局限于教师的给予,但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梳理,从而有选择地取舍。信息量越大,选择就越难,抓住重点就越关键。这就要求教师站得更高、懂得更多、研究得更深,从而以更精炼的语言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引领。信息时代的到来,让我们认识到人脑最强的功能不是记忆和储存信息,人脑比电脑更强的原因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发现重要信息,还要指导学生抛弃不重要的、无关紧要的信息,尤其要抛弃网上搜一搜就“随手可得”的信息。教师一方面要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概括,另一方面要对教学语言进行整理、凝练,要条理清楚,主旨明确。

善教不在多言。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的投入和所要表达的意思之间有一恰当的“量价”关系。古语云:“言不要多,达意则灵。”重复啰嗦、拖泥带水的讲话,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使学生听着厌烦。因而,教师的语言要言简意赅、重点突出、详略有致、富有逻辑性,因为言简意赅的语言最能让学生从内心乐意接纳[7]。学生对教师的话,往往更珍惜的是不可再得的智慧结晶。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8]教师教学语言的简约性不是只求少而不得要领,而是要求教师具有更好的语言素养,既要具有准确的判断力和清楚的表达效果,又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的推理过程,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亦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教师的语言表达中获得智慧的启迪与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3] 高小红,雷体南.注意规律对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7).

[4] 吴春磊,沈娟.试析“首因效应”与大学生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2011(6).

[5] 王蒙.语言的功能与陷阱[M]//.陈洪.大学语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 汤燕瑜,刘绍忠.教师语言的语用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7] 付英.语用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师语言[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9).

[8] 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简约教学语言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浅析服装中“少即是多”原则的应用
浅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激趣 导思 引探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