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慈善伦理教育及其路径选择
2016-04-18刘於清
摘 要慈善伦理教育是慈善伦理教育主体为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慈善伦理观念、意识和规范等方面的灌输或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慈善伦理教育是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慈善伦理教育,有利于塑造青少年的道德人格,构建和谐校园,创新德育途径。当前中小学进行慈善伦理教育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加强中小学的慈善伦理教育,应当从慈善伦理教育的家庭化、学校化和社会化等方面入手,并且三个主体都应坚持常态化。
关键词中小学 慈善伦理 慈善教育 路径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灾害种类多,造成损失重。近年来面对众多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社会各界的慈善义举纷纷涌现,社会慈善意识进一步增强,慈善氛围日益浓厚,但与国外相比较,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滞后,而“慈善事业的发展有赖于伦理观念的转变和制度的支持”[1]。慈善伦理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在慈善基础理论研究、宗教慈善伦理、传统文化与慈善伦理、西方慈善伦理、中西慈善伦理比较等研究上取得了诸多成果。然而任何学理的分析必须回归现实生活,笔者认为慈善伦理精神的发展离不开慈善教育的普及。本文以中小学为视角,对影响中小学慈善伦理观形成的因素、中小学加强慈善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及路径等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
一、慈善伦理教育概述
关于慈善的观念,在我国早已有之,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佛教中的“慈悲”,无不蕴涵着丰富的慈善思想。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是基于自愿的原则,慈善主体(个体或者群体)秉承仁爱之心,通过多种形式无偿向社会和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行为。慈善行为具有伦理道德的意义则是以慈善由个体行为发展到社会行为为标志的,因此慈善伦理是慈善活动中各种道德意识、行为、心理的综合体现,“是在慈善活动中用来调节慈善行为主体和客体之间各种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1]。慈善伦理作为社会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富有同情心和仁爱之心、扶弱济贫、关爱弱者,对于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当把这种准则、规范贯彻到社会中去,成为每个人的价值追求,要达到这个目的,主要途径在于进行慈善伦理教育,慈善伦理教育是教育主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为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慈善伦理观念、意识和规范等方面的灌输或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慈善伦理观念的灌输、慈善伦理意识的培养,如正确金钱观、财富观的树立,感恩意识、同情心、爱心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等。教育目的在于能够使受教育者具有慈善伦理的价值追求,提升受教者的道德追求境界,使任何个体都有成为“道德的人”的可能。
二、中小学慈善伦理教育的困境分析
周中之教授曾指出:“慈善伦理教育是德育新的生长点。”[2]慈善伦理教育须从学生抓起,加强青少年慈善伦理教育,有利于塑造其道德人格,创新德育途径。然而目前中小学进行慈善伦理教育存在着现实困境,笔者认为中小学生慈善观念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1.家庭因素
首先来自于家庭环境影响。“父母作为家庭教育中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对子女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目前的中小学生以90后和00后为主,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疼爱有加,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二胎政策出台以后,宁波晚报作了一个调查,“幼儿园很多孩子不希望妈妈再生,担心父母的爱被弟弟妹妹分走”[4]。其中特别提到,一个班有32名小朋友,有一半不希望妈妈再生弟弟妹妹,担心分走父母对自己的爱。可见在“温室”中长大的孩子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任性、骄纵、以自我为中心等特质,对于培养其主动关心他人、关爱弱者的慈善之心有着负面影响。另外有的家长也缺乏对慈善的全面理解(一般家长对慈善的认识还停留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参与捐款等观念上),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集中在学习上,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忽略了品德的塑造。对于留守家庭的学生,“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进行直接的情感互动有限”[5]。父母对其思想品德的塑造更是过于疏远了。其实,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主要培养的就是慈善之心,引导他们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引导他们怀有这种关爱、关怀他人的品质。
2.学校因素
首先是学校德育中慈善内容缺乏。德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途径,目前主要以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理想教育等为内容,慈善方面的内容较为缺乏。以教材形式出现的《慈善读本》等普及出版物,是近两年才开始局部性地进校园。因此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对慈善接触较少。其次,评价体系影响,学校升学率的高低是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评价学校优劣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大氛围下,学校教育只注重学生知识教育,表现出明显的教育功利心,忽视了情感教育。同样学生也只关注成绩和学业,追求高分和排名,对周围人的关注度减少,甚至把同学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如2015年7月《河南商报》报道周口高考生与同学发生矛盾,篡改其高考志愿,可见教育的功利化遮蔽了学生的包容之心、利他之心、慈善之心。再次,在学校组织的慈善活动中,理论讲座过于脱离了学生实际,实践活动像“义工”劳动、“雷锋周”等,以走过场的居多,缺乏常态化,不利于学生慈善行为的日常化培养。
3.社会环境
首先是社会价值观念影响,虽然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迅速,但是社会慈善氛围与国外相比较存在明显差距,慈善伦理精神发展滞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拜金主义、暴力文化等影响着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近年来校园暴力不断升级,群殴、扒衣服羞辱以及烫烟头等事件频发,一方面折射出社会的法治氛围欠缺,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学校德育的短板,特别是伦理教育,因此既需要在全社会加强法治教育,也需要在全社会进行伦理文化教育,要强化学校共同体的伦理同一性,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要富有关怀之心。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一部分人迷失在财富金钱之中,靠不正当手段致富,缺乏仁慈之心去助人,网上炫富、拼爹等现象反映了这部分人的心理状态。这种文化氛围对正在成长的中小学生有着较大的影响。最后,我国的慈善文化源远流长,但现代慈善事业却发展缓慢,慈善组织公信力缺乏,宣传力度不够大,影响了公众对于慈善事业的关注程度。而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渠道的扩大,很多缺乏真实性的虚假信息,对于价值观尚未成型、分辨能力不足的中小学生来说,极容易被灌输错误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可见只有每个人都把慈善行为自觉当作一种习惯,才会形成良好的慈善氛围。
三、加强中小学慈善伦理教育的重要意义
伦理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慈善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美德,需要教育的传承。“学校是青少年学习、获得系统慈善知识、接受慈善理念教育的主要渠道。”[6]加强中小学生慈善伦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塑造道德人格
首先,慈善伦理教育倡导关爱他人,能有效地推动中小学生关爱他人的道德追求,这种真诚和善意,有利于中小学生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同学关系与师生关系。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下的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有学者概括独生子女只知受爱,不知爱人,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浓厚,社会责任感不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人的事情常有发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重在寓教育于活动,要发挥慈善等社会公益活动的优点,培养学生爱心,进而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最终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目睹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场景,看到别人在困难中求助的眼神,我们相信,任何人都会触动恻隐之心,这是慈善行为最重要的心理驱动力,正如西方哲学家休谟所言:“同情是人性中的一个很强有力的原则”[7]。从而可以帮助他人,承担起社会责任。再次,慈善伦理教育提升了中小学生道德境界,人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体,既需要物质生活,也需要精神生活,中小学生积极参加慈善公益活动,在慈善活动中因帮助他人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性,这种愉快体验必然又会把他带到下一次慈善活动中去。久而久之,在助人过程中体验到的精神愉悦有效地促进了其思想道德境界的升华。
2.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主要包括和谐的中小学人际关系、和谐的中小学工作秩序、和谐的中小学舆论氛围、和谐的中小学校园环境等方面。这里主要谈慈善伦理教育对中小学人际关系和谐的积极作用。具体来看,中小学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生和学生关系、教师和教师关系等方面,中小学慈善伦理教育的受教育者,可以是领导和教师,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对学校领导、教师慈善伦理观念、意识等方面的引导和影响,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爱心以及责任心,能够更多地关心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当下,师生关系频爆不和谐,幼儿园老师针扎幼童、学生十年后回校打教师“复仇”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师不仅仅要有爱心,还应把爱心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关系方面,当前也存在不和谐的现象,同学之间群殴、烫烟头、拍裸照等事件时有发生,据《光明日报》报道:“仅2015年上半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就多达30多起”[8]。慈善伦理教育以培养学生爱心、同情心和感恩意识为主要目的,提升学生的伦理道德追求,使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诚实守信的品德,使每一位学生在校园共同体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体会到学校学习生活的幸福、同学之间的友善。
3.有利于建设校园文化
关于慈善意识的培养,有学者从家庭和社会等角度已经开展了论述,但是还没涉及到深层次的原因,慈善文化的缺失导致了现实生活中慈善公信力不足,慈善的真正内涵扭曲,人们的慈善信念受到践踏。中小学慈善伦理教育,具有先进的精神价值追求,把校园文化和慈善文化相结合,形成新的校园文化。诚然,我国的慈善文化源远流长,先秦孔子就提出“仁爱”思想,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境界。目前,把慈善文化引入校园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中小学的亲赖。由中华慈善总会于2012年启动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以向中小学生赠阅《慈善读本》为基本载体,以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为主要方式,以弘扬慈善精神,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主要目的,推动了我国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众多学校结合此活动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慈善公益活动,如利用“学习雷锋月”开展慈善爱心捐赠活动、“慈善文化”主题黑板报等活动,在学生心中洒下了仁爱种子,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奉献、责任和慈善意识,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及生活中学会感恩和关心帮助他人。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小学进行慈善伦理教育活动,可以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慈善文化,有利于建设爱心校园文化,传递正能量。
四、中小学进行慈善伦理教育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叙,对中小学进行慈善伦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正视面临的困境,构建适合中小学慈善伦理教育的架构,在中小学生中普及慈善的理念,做好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与前瞻性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路径入手。
1.坚持慈善伦理教育家庭化
家庭教育是慈善伦理教育的第一步,对个人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当下家庭结构特点影响,多数独生子女只知被宠爱,缺乏和他人互相帮助的内心体验。笔者以为,中小学生慈善伦理教育首先应从家庭的日常生活开始,倡导慈善伦理教育生活化,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爱心为切入点。首先,培养孩子正确的慈善观念,贯穿于家庭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家长不应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倡导他们爱他人、爱社会,培养他们的慈善之心。慈善的概念很广泛,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捐助,捐钱、捐物、捐时间等都是其应有之意,让孩子知道,一般人也享有慈善的权利,公益无界限。其次,发挥家长榜样示范作用,家长自觉参与慈善实践,创设家庭慈善环境。如深圳宝安日报报道的《带女儿一起做慈善》一文,作者分享了参与慈善活动的感受,特别谈到了对女儿的影响,“这些年我参加的慈善活动不少,有时候还会带女儿一起参加,经过多年的耳濡目染,女儿已经从被爱心事迹感动的小姑娘,成长为积极参与、践行慈善公益事业的行动者”[9]。因此,家长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慈善榜样,这种潜移默化会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
2.坚持慈善伦理教育学校化
慈善观念的养成离不开教育。学校是中小学进行慈善伦理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生从入学起,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渡过的,通过学校的慈善教育,可以让中小学生们获得系统的慈善知识,接受慈善理念教育,形成慈善品德。首先,应当发挥学校德育课主阵地的作用,把慈善伦理教育作为德育创新的重要内容,提高目前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慈善伦理教育应与目前中小学德育的主要课程——思想政治课程结合起来,小学阶段,可以发挥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的独特作用;中学阶段,可以把慈善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之中,比如高一《思想政治》学科,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财富观,和慈善伦理的内容高度契合。其次,慈善教育重在参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校慈善活动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慈善伦理实践首先在于要有一颗慈善的心。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将慈善伦理付诸行动。学校慈善教育应当落实在各种慈善实践活动中,包括主题班会、慈善讲座、励志演讲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等,通过大力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活动中强化慈善情感教育,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获得慈善体验,把慈善体验内化为自觉的道德意识,并以此为指导,外化为积极自愿地参与社会慈善活动的行为。
3.坚持慈善伦理教育社会化
在发达国家,由于具有悠久的慈善传统和成熟的教育机制,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民慈善的良好氛围。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滞缓的根本原因在于慈善文化发展滞后,因此对中小学进行慈善伦理教育,社会教育是有力的补充和完善。首先,倡导全民慈善,加强慈善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慈善氛围。目前我国在慈善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理论研究薄弱,须进一步挖掘我国优秀的传统慈善文化,借鉴国外慈善经验和优秀慈善文化,加强慈善理论研究,为慈善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缺乏强有力的制度支撑。政府须完善法律政策,将慈善进行立法,增强公信力,抚平公众在“公益异化”中所带来的道德焦虑感,建立必要的慈善道德激励机制,宣传慈善榜样,特别是普通人士的慈善行为要加大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在约束机制上,对于慈善组织的监督和管理体制仍有许多薄弱环节。其次,发挥其他主体(如企业、社区、公益组织等)的积极作用,要发展慈善公益组织,鼓励其规范有效地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在社区中宣传慈善理念,营造社区的慈善氛围,塑造正确的慈善观。同时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在慈善捐助的各个环节中,发挥媒体监督作用,使得慈善组织和机构的运行更加透明,利用媒体覆盖广、速度快的优势,调动民众慈善热情,实现慈善伦理教育的大众化。
慈善是一种社会美德,也是一种公民素质,在现代文明社会里被广泛认同和崇尚。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价值观多元化趋势不断增强,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冲突成为人们慈善认知上的重要困境,须对人们进行正确引导。正如学者指出:“要使占有更多社会资源的人自觉自愿地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让沉溺于物质欲望中的人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精神快乐”[10]。让慈善公益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实施慈善理念渗透与推广,是促使整个慈善事业走向成熟的重要环节,在中小学生中普及慈善理念也是一项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等众多主体的综合作用,而且要注重慈善伦理教育常态化,要拒绝走过场、作秀等表面工作,让中小学生从力所能及的爱心行动开始,养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因此,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我们的社会,慈善伦理教育都不能松懈,必须长抓不放。
参考文献
[1] 汪志真.慈善伦理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价值[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2] 周中之.慈善伦理教育:德育新的生长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1(17).
[3] 刘於清.从家庭视角探讨促进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路径[J].少年儿童研究,2013(1).
[4] 成良田.很多孩子不希望妈妈再生担心父母的爱被分走[N].宁波晚报,2014-12-19.
[5] 刘於清.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现状及对策探讨——以湖南省道县英豪学校为例[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6).
[6] 齐兰芬,黄建玲.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8).
[7] 休谟.人性论: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 刘昆,梁乾胜.斩断“校园暴力”魔掌[N].光明日报,2015-06-30.
[9] 紫蝶.带女儿一起做慈善[N].宝安日报,2014-03-28.
[10] 郑恩同,邱开金,何秉欣.慈善与中小学慈善教育—以温州为例[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