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化带给教育的双重影响

2016-04-18覃丽唐海朋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繁荣制度化困境

覃丽 唐海朋

摘 要制度化已成为当前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教育在制度化发展过程中,受其所蕴含的高度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具体化和操作化等一系列符合典型科学思维和技术理性特点的影响,在得到繁荣发展的同时,却因为与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学实践的情境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学效果的不可预测性等本质相悖,从而使当前教育陷入多种困境。文章针对制度化羁绊造成的教育困境进行反思,提出了克服和消解困境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 制度化 繁荣 困境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最初,教育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宗教活动、休闲娱乐浑然一体,只有独立的教育实体——学校出现以后,专门化的学校教育才作为与在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相区别的一种形态得以产生和发展。此时,面对贫乏和有限的教育资源,为避免因争夺资源而导致的竞争暴力行为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人们以学校为载体建立起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制度。

到了近现代,人类所经历的产业革命以及之后的科技革命,使教育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经济土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受到整个社会控制和运行机制制度化这一突出特点的影响,不仅在其内部形成了比较连贯的衔接,而且与社会中的各个行业也形成了对应关系,这便促成了以正规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多层次教育系统,即制度化教育的形成。中国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措施的实行,对各级各类学堂的目标、性质、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都作了规定的新学制,以及自中央到地方的新型、拥有相对独立地位的新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预示着制度化教育开始形成和发展。

一、制度化带来的教育繁荣

教育制度化是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发展和变迁的动态过程,制度化教育便是这一过程发展到一个更新程度、较高层次的直接结果。由于其具有制度化所蕴含的高度标准化、规范化、复杂化、程序化、具体化和操作化等符合现代科技进程的一系列特点,使制度化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尤其是在使教育规模空前发展、教育对象不断扩大、教育效率极大提高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因而成为衡量现代教育是否成熟的一个有效标志和当下教育领域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1.制度化提高了教育效率

由于教育受制度化所遵循的典型科学思维和技术理性的影响,以及对工厂批量生产产品方式的借鉴,使教育发挥出了很强的规模效应,即在教师数量不变,尤其是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迅速扩大了教育教学规模,使学生在短期内尽可能多地接受各种知识和技能,使整个现代教育把各种知识技能越来越高效地教给学生,实现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教育目标,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效率。

2.制度化保证了教育质量

制度化所具有的成套规则和密集规范的特点,使教育从师资队伍的选拔、培养以及考核,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设置及管理都有章可循;从宏观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到具体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评价,甚至是课堂中什么时间以什么样的速度学习、学习什么内容,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最终实现什么样的目标,都在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中有明确而详实的规定。这种标准化和程序化的过程,增强了教育的可量化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保证了教育质量。

3.制度化促进了教育公正

制度一旦确立就具有强制性,而且公平、正义是其基本特质,无偏颇地一视同仁是其根本特征。尤其是新制度主义将独立个人及其平等自由权利作为建立制度的基石。教育在制度化的过程中,通过对教育对象、教育年限、管理方式、评价制度等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不断解决由于教育资源有限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在享有教育和教育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促进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和教育的相对公平,避免因争夺资源而导致的竞争暴力行为和社会冲突。

二、制度化造成的教育困境

1.制度化的原生缺陷造成对本真教育的疏离

教育在满足制度化的特点,使教育活动逐渐从不健全、不固定、无序的状态走向规范化、模式化和有序化,发挥其作用和优势,带来教育繁荣的同时,却摆脱不了制度化所具有的原生缺陷。所谓“‘原生缺陷’并不是制度化结构本身不完善或与其规范对象不相匹配所造成的,而是指当制度化结构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由于它必须满足某些特定要求而必然带来的问题”[1]。具体来看,制度化使教育按产品生产程序来进行“育人”,发挥规模效应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使教育过程呈现出划一性和封闭性的特点,这就难以让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和优势,帮助学生通过挖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来接受教育、得到成长,从而阻断了受教育者“成为你所是”的可能之路。此外,制度化使教育通过严格的规定和监控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不仅使教师丧失了独立性和自主性,也难以给学生创造自由选择、自主决定以及发挥潜能的空间和机会,在最初启蒙阶段就开始剥夺人们自由选择和建构意义的机会,损害了人真正成长的需要以及在智力和情感上的同一性,遮蔽了受教育者挖掘自身潜能和满足自身发展所需的可能之路。这就注定了制度化教育的命运——自诞生之日起就必然滋生出比如重智力开发轻性格养成、重技能培训轻情感培养、重知识传授轻文化孕育、重统一性教育轻个性化教育等各种问题,从而使个体自身的发展游离于教育之外,导致教育与“既授人以生存的手段和技能,又导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既使人懂得何以为生,使人懂得为何而生,拥有人所特有的意义世界”[2]的本真教育不断疏离。此外,制度化具有的公正特点在教育中难以做到真正的公平。因为其具有选择和竞争特点的排他性筛选和培养方式,将大部分教育资源集中于少数“杰出人才”和“精英人才”,从而使大部分人都被排斥在享受优质教育的范围之外。正如有学者指出:“制度化教育中的公正主要是程序公正,它基于个体的差异,追求一种应得而不是一种平等。”[3]上述这些问题之所以称为制度化带来的原生缺陷,是因为它是制度化与生俱来的,教育无法通过自身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加以克服和弥补。

2.制度化的锁定原理使学校与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职责错位

锁定原理是经济学中著名的关于描述制度的一种现象,它是说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旦选择某种制度,就会对这种制度产生一种依赖并在一定时期出现制度自我强化现象。换言之,就是制度可以在某一方向上不断繁衍复制,包括复制繁荣和衰败。教育在制度化的发展过程中也深受这一原理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当教育开始沿着专门化的学校教育这一方向不断繁衍复制时,就开始越来越排斥属于教育最初形态的、与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可以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的非学校教育的教育形态,开始不断弱化非学校教育形态在人类进步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职责失衡、重点错位。一方面,学校教育越来越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教学成为一种脱离因本能求知欲而激发学习兴趣的枯燥过程,学习也蜕变为一种脱离丰富土壤的文字和数字游戏。这种用知识掌握来代替对学生自身发展关注的倾向、用学生外在的行为代替内心情感体验的倾向、用单纯知识学习来代替向社会和世界的学习的倾向,使教育、学习和知识日渐成为了人们实现自身生存意义的牢笼,以至于酿成了许多令人痛惜的悲剧。如不仅大学生因处理不好学业、工作和情感等问题轻生自杀屡见不鲜,还有中学生,甚至原本天真烂漫、享受无忧无虑童年的小学生却因作业等各种问题自杀或相约自杀。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迷失了自己应该承担的任务和责任,而去追求一些本来应该属于学校的任务和责任。它将教育目的和关心的重点集中转向孩子的学习方面,却忽视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和情感的关爱,或者给孩子许多畸形、偏执的爱,或者给孩子许多错位的爱,同样造成了许多令人痛恨而又无奈的现象。“一群无比痛恨应试教育的父母,唯恐通不过没天理的考试;一群无比钟爱自己孩子的家长,整天琢磨着怎样虐待孩子。”[4]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无奈、焦虑、矛盾和恐慌心理,深切地描绘着当下中国父母的真实状态。“如果家庭或学校为儿童所设计的教育情景不能配合儿童的心理需求,不能使他们从求知中得到快乐,在学习中健康成长,在生活中准备生活,而只是给予望子成龙或升学主义的观点强制儿童学习,难免使教育本具有人格发展的助力变为人格发展的阻力。”[5]同时,社会教育是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其意义在现代社会愈加重要,它不仅要实施一些具体的教育活动,更应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建造拥有积极的氛围和风气的良好软环境。但实际上很多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却热衷于物质化追求,沦为功利主义的工具。因此,一旦教育出现问题,学校将责任归咎于家长的失职、社会的问题,家长和社会则指责和埋怨学校教育的低效和偏颇。

3.制度化的保守性抵制了教育制度的变迁

制度总是处在形成、协调和衰败的过程之中,教育制度本身也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也在积极寻求主动变迁,但“社会活动或行为模式或多或少制度化了,那就是达到了程度不等的正式化程度,并包含了价值和情感依恋的融合,以及由此而来的抵制变迁和保存制度趋向的融合”[6]。虽然制度形成确立以后会不断发展变迁,但一旦制度化了,它就会对社会各种关系的发展显示出强劲的惰性和抗拒性,产生出对制度变迁进行抵制的保守性。也就是说,教育在制度化过程中,在积极寻求主动变迁的同时,对制度变迁产生抵制的保守性将如影随形,即便是落后的、低效率的、不合理的制度和成分,依然会长期存在,不会主动消失。而且,虽然制度总是处在形成、协调和衰败的过程之中,但是这种演进将远远滞后于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增长和变化,与它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土壤以及要规范对象的变化而言,它无法达到同步,表现出无法消解的滞后性。正因为如此,在飞速发展的当代,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和终身教育理念的确立,制度化教育中的落后、低效、不合理的成分更加显得突出。制度化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瓶颈’,它早已成为当代国际范围内教育改革的锋芒所向”。[7]

三、克服和消解制度化带来的教育困境

1.加强价值形态的教育

教育要克服制度化的原生缺陷,必须从制度化教育之外寻求解决和补充。不仅要凸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即强调“传授和学习知识是为了体验其过程的愉快和在生活中的应用”来加以弥补,还要通过加强价值形态的教育来克服。因为“要克服制度化结构的‘原生缺陷’,单纯在技术层面上寻求弥补方法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在承认二者‘形式异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精神价值系统的补偿功能”[1]。具体来看,首先要凸显和发挥教育理想的作用。教育理想是人们在批判、反思教育现实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代中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对“完满”人的认识不同而产生的特点的教育需要,以及对教育发展规律和本质所进行的不断探索,而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教育的一种美好设计与追求[8]。教育理想作为一种以观念形式存在的价值形态,通过它人们可以认识教育本质、有效透析教育现实、摆脱并反抗教育中不合理的制度和束缚,通过它可以提醒人们制度化教育本身固有的缺陷,通过它人们可以不断批判、否定现实教育来达到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引导现实的制度化教育不断超越自身羁绊走向完满。其次,要树立可能教育观。可能教育认为人的潜能、本性和本质就是人的选择,人应该由自己自由地选择而非由外界来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教育的目的是要向个体充分彰显丰富的发展可能性,并依据学生的禀赋和兴趣开发课程和开展教学,确保所有学生都享有最充分地运用自己潜能得到发展的机会。它意味着教育的任务并不是让受教育者沿着现成教育体制已经规定好的方向和轨迹发展,让各异的学习者适应于统一的教育;教育的任务也不再是把学生套进既定的课程结构中,让每个人都受到所谓的“周全教育”;教育的任务更不是仅仅用考试所特有的用标准化、唯一性为原则衡量学生的发展,人为地制造成功者和失败者。

2.凸现、发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独特功能

要让学校、家庭和社会承担起各自的职责和责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主要途径就是要加强和强调家庭和社会等非学校形态的教育。学校教育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地位和意义显而易见,但学校教育不能也无法代替非学校形态的教育。“学校教育不应被看作教育的终点,而应被视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既包括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也包括校外教育。有一部分教育应该是不拘形式的,并应被一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所取代。”[9]尤其是在当今终身学习时代,仅仅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善待他人、如何热爱家庭、如何与时代同步、如何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这些都是构成人的生存意义、感受和享有幸福的必要条件,单纯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无法完成的。现代美国等国家倡导并流行的家庭学校就是针对学校教育的弊端出现的与其相对立的教育形态。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它是我们感受爱与信任、学会理解和沟通、懂得体谅和感恩的最初地方,是我们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人生梦想,决定社会关系的重要场所,它不仅对个人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公共生活也极为重要。所以家庭教育的目的不光是让父母为了使子女取得好成绩、能够进入好学校而不遗余力、煞费苦心,更不是用学习成绩的好坏来代替对子女情感、人格方面的教育,它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用无条件爱的态度和有条件爱的方法,通过浓烈的情感体验来培养孩子感情方面的品质。对于社会教育来说,首先就是要以其不受严格约束的灵活多样的形式和内容,不受阶级、地位、年龄资历限制的对象的广泛性,以及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局限等特点,体现出极大的开放性,扩大个体选择教育的时空范围,充分发挥其他教育形态不可比拟的特殊作用,有力地补充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制度化教育,成为全社会中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它的任务是通过对制度进行有效的价值规范和引导,建立合乎人性健康成长和有利于学习者接受教育的软环境。如在德国,校外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已受到重视并成为德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未来趋势。“德国研究者认为,学习者不同的生活情境以及社会、机构的框架条件共同影响其学习和发展。人们必须从一个更广泛的‘生态’视角观察分析‘学习者’所处的环境现实。”[10]

3.鼓励灵活多样和富有个性化的嬗变途径

系统只有在开放、远离平衡态和有涨落的情况下才能不断发展。要克服制度锁定原理引起的保守性,消解由于对主动变迁的抵制和抗拒所引起的不符合时代社会发展和个体需求的落后、不合理和低效的成分的存在,首先就是要充分打破学校教育那种封闭式的教育体系,用开放的观点,积极寻求制度化教育的主动嬗变。当今整个教育已经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到人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用一种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体系来替代静止和保守的体系。教育教学实践就为我们弥补制度化教育的缺陷提供了丰富、生动而又鲜活的土壤和素材,我们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落脚点,在坚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和多样的嬗变途径,充分发现和鼓励更多赋有个性化和多样性的新的教学途径和渠道。

总之,教育的对象是复杂、变化和发展的,是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所以人的发展难以用一致的程序规定,难以用一样的方法操作,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衡量,难以用直接手段进行测量。因此,制度化对于教育,其目的不是让教育教给孩子如何遵守制度,更不是让教育用制度去约束孩子,而是要通过各种体系和制度、规章和规范为受教育者创造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为受教育者提供发挥自己潜能、拥有自己的生存样态和实现生活幸福的平等机会,促使受教育者去运用制度,充分发挥制度作为使人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手段的工具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亮才,杨育民.论制度化机制及其缺陷的价值补偿[J].学术交流,2003(3).

[2] 鲁洁.教育的返朴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

[3] 冯建军.制度化教育中的公正:难为与能为[J].教育科学研究,2007(2).

[4] 拿什么拯救我们的教育.http://news.cn.yahoo.com/newsview/zgjzjykh/

[5]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 亚当·库帕,杰西卡·库帕.社会科学百科全书[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7] 陈桂生.再论“制度化教育”——兼答康永久君[J].当代教育论坛,2002(12).

[8] 唐海朋.凸显教育理想:教育平衡发展不可或缺的理论视角[J].教育导刊,2008(12).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0] 冯小俐,张大均,Detlef H.Rost.教育现实取向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德国近十年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走向[J].心理科学,2012(2).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繁荣制度化困境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盛唐时期的铜镜鉴赏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