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生态化整合研究
2016-04-18朱明艳
【摘要】基于中国走向世界并跻身世界强国的国情,加上移动微型学习方式带来的挑战,高等教育已经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通识教育。本文主要探讨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生态化整合。
【关键词】移动微型学习 大学英语 通识教育 生态化整合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自建国以来坚持“专业性人才培养”的宗旨,但是随着科技信息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高校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人文素质差,甚至不能适应新形势,更需要博大精深且创新能力强的新人才。然而,只有通识教育培养的人才可以博大、创新、适应新环境。于是,20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空限制,向个性化与自主学习方向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7月23日在北京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可以说,“人与机相连,机与网不断”应该是信息时代的今天很多中国人的真实写照。移动微型学习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把时间化零为整。但是,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仍然使大多数教师忧于心而溃于行,其根本原因是:课时受到大幅度地缩减和限制、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方法且长期认为英语通识费时低效、无足轻重。鉴于此,本研究探讨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生态化整合。
一、移动微型学习及通识教育的内涵
1.移动微型学习的内涵。移动学习是移动方式的学习。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和无线网络连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行移动学习。形式上是移动的、实现方式上是数字的、学习内容上是互动的。
微型学习的内容、媒介和时间都微小。微型学习是通过轻巧、便携的终端设备获取、存储微小的学习组块,并从中获得轻松的学习体验。
移动微型学习是移动学习和微型学习相得益彰的产物,既有移动学习的非正式性,又有微型学习的化零为整性。它比移动学习和微型学习都更有效率,更具交互性。陈维维等在2008年就对其加以定义:移动微型学习是借助移动设备利用任何碎片化的时间在任何地点处理或学习精短的知识内容。学习内容必须短小、实用,持续时间必须短。
2.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强调人要理性发展,更强调身体和思想不受束缚。美国德博学院的帕卡德教授于1829年最早明确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他认为:通识教育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方面的有关课程的内容。目标是培养情操高、学问高、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并注重理智和情感培养与熏陶的博雅教育。我国的通识教育始于道家、儒家并渊源流传,如:康有为坚持“中西合并、文武兼存”的理念;培养蔡元培提出“兼容文理两科之优势”的主张,都体现了对通识教育的认可。
基于中国走向世界并跻身世界强国的国情,加上移动微型学习方式带来的挑战,传统的通识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须认清的、不争的事实。
二、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生态化整合的理论基础
1.教育生态学理论。教育生态学理论中的生态位理论强调系统的各要素必须各就其位。然而,移动微型时代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暴漏了许多的失衡,如教材、课程安排和管理方式等不妥,其根本原因是信息技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因此,本研究需要以生态位理论来审度。
2.双重编码理论。Paivio于1986年提出双重编码理论,其宗旨是强调语言和非语言的同等重要性。该理论认为,记忆能力和辨识能力可以通过信息呈现的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得以改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通过移动微型终端设备多模态地呈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进而可以减轻再认、再现的负担。因此,在语言和非语言、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上与双重编码理论不谋而合。
3.信息加工理论。加涅在其信息加工理论中指出,学习是经过感知记忆、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个过程才能完成的。环境的刺激-反应开始是在学习者的感觉中以映像的形式得以保留,然后被解码、编码并以语义的形式保存下来并进入瞬时记忆,再经过吸收、加工、处理和再次编码保存到长时记忆中。移动微型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通过移动微型终端设备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大学英语听说内容和教学形式,顺应了该理论的记忆过程,以此提高和改善通识教育。因此,信息加工理论可以为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整合提供理论支撑。
三、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生态化整合的可行性
1.基于认知特点的可行性。移动微型终端设备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整合的灵便性和智能性符合认知特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需要瞬时记忆、长时记忆和情景记忆来保证效率,需要适时地解码和编码等操作来实现完整的记忆过程,而移动微型学习如微课、微博及微信等可以随时随地、化零为整地进行英语通识教学,并可以保证瞬时记忆、长时记忆和情景记忆的进行。
2.基于学习风格的可行性。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惯用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当代大学生倾向于随性的、批判的、多样的、自主的学习风格的同时,又过度重视英语绩效、迫切渴望捷径式、悦趣式英语学习,因为在全球化的竞争压力下英语通识有助于提高竞争力。然而,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生态化整合恰到好处,可以完全又彻底地实现异质化和悦趣化教学,符合大学生的学习风格。
四、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生态化整合。首先,移动微型学习的及通识教育的内涵得以阐释。其次,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生态化整合的理论基础被清晰解读:教育生态学理论、双重编码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最后,从基于认知特点的可行性和基于学习风格的可行性论述了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生态化整合。
参考文献:
[1]朱燕飞,石云里,陈长荣.从MIT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策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4):62-68.
[2]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年第 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4]毕鹏晖.用微移动学习方式建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合作互动新模式[J].教学研究,2014:26-27.
[5]祝智庭,张浩,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2):10-13.
[6]陈维维,李艺.移动微型学习的内涵和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260):17-18.
[7]张豪锋,朱喜梅.移动微型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1,(4):75.
[8]杜祖贻.通识教育究竟是什么——《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4):87.
[9]汪洋.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3):200.
[10]孙丰果,齐登红.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生态化整合——陈坚林教授访谈录[J].山东外语教学,2012,(6):9-10.
[11]郑维勇.移动微型英语词汇学习系统的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177.
[1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2-93.
[13]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2-63.
作者简介:朱明艳(198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