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2016-04-18王晓濛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3期
关键词:翻译能力建构主义培养策略

王晓濛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培养一直是翻译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外许多学者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西班牙翻译能力研究小组PACTE认为翻译能力由若干次能力构成,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并且被广泛应用在各研究中。而我国的翻译能力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也相对滞后。所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指导,是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建构主义 翻译能力 培养策略

一、建构主义理论

1.建构主义。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其哲学渊源可追溯到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20世纪推动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哲学家兼教育家杜威、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俄国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和美国卓越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

皮亚杰最早提出了这一理论。他认为,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学生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的知识,并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每个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的形式,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杜威的经验型学习理论强调,教育是经验和的生长和改造,学习从金阳中产生为题,进而受到激发,探索新知识。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论人文教学中,学生逐步地将教师的经验进行内化,从而独立从事活动,不断穿凿新的发展区。并且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布鲁纳则将“意义建构”确立为心理学的中心概念,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依靠已有知识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

2.常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关于建构主义思想,有多重流派,目前比较成熟的有:支架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抛锚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随即进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1)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该教学思想源于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通过借用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形象化比喻学习过程。支架式教学由以下环节组成: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2)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喻为“抛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佳途径是通过获取直接经验进行学习。抛锚式教学由以下环节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

(3)随机进入教学。事物是复杂的、问题是多面的,实现对所学知识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很困难。为克服这一弊病,学习者可随意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获得对同一事物或问题多方面的认识,即“随机进入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的基本思想源自“弹性认知理论”。该理论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

综上,尽管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形式,但存在共性,即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在此基础上,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是由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决定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由此可见,各教学方法均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实施,均受这些要素制约。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翻译能力培养

1.翻译能力模式。翻译能力由最初的简单定义为双语能力,经过逐步发展为交际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到现在被大家广泛认可的多元能力构成。进入21世纪,对于翻译能力的研究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或者对译者的行文方式的观察和研究,也逐步的向跨学科的交互式方向发战。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一批学者组成了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小组,对翻译能力及其模式进行了专门的立项研究,使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大量的翻译能力培训项目和实证调查取证,并在此基础上将翻译能力界定一套翻译能力构成模式,包含了六大次能力,即双语能力、非语言能力、工具/ 职业操作能力、心理- 生理能力、转换能力和策略能力。

2000年,PACTE对六大构成要素进行了更为动态的描述,认为翻译能力是由相关的、有层次的、可转化的、动态的次能力构成的能力总和,其中转换能力处于中心地位。而在2003 到2005 年,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PACTE 对已有的模式又进行修正,提出了更新的模式(如图2.1)。新模式把策略能力置于中心,认为它对协调各次能力之间的相互转换和运作起到最重要的作用(Austermühl,F.2006)。

图2.1 翻译能力模式(PACTE,2005)

迄今为止这一模式是西方翻译研究领域中最新的翻译能力模式,其科学性也得到了许多国内外研究者的认同,许多翻译能力的后续研究基本上都基于这一模式。(王湘玲,2008)。

2.建构主义理论下翻译能力培养原则。

(1)学生主动性原则。建构主义者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人的大脑并不是被动的去接受和记录所输入的信息,而是主体去主动的构建对所输入信息的理解。与其他一般的认知活动相比较,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顺应的过程,而顺应认知结构的变过或者重组也就是主体主动的构建活动,这也正是建构主义强点的观点。而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是通过主题的自动调节来实现的。

所以,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学习顺应的过程。提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后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学习原则。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经验都是在个体生活及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这些知识经验对个体来说都是有意义的,活动的过程也正是作用的过程。维果斯基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所以学生真实性、活动性的学习,对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其实践的能力。学生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思考、实践,通过大量的练习才可以逐步掌握所需的翻译技能,并且可以把已经掌握的知识应用的翻译的过程中去。这样在不断的对知识进行输入、输出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知识的吸取与再利用的过程。让学生不仅仅是在课上实践,同时也投入到课外的真实场景中去实践,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合作性学习原则。对学生而言,虽然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建构活动是由学生相对独立的完成,但这些活动使发生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在与他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主体经过不断的顺应与同化的过程,与客体相互作用最终达到了平衡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尽管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也要充分发挥培养者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同时也要重视学校、家庭、同学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

所以这种合作性,不仅仅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也要进行大量积极的多向交流。在翻译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的方法。

3.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翻译能力培养策略。

(1)翻译知识小组培养策略。

1)理论知识培养。“翻译理论的职能即认知智能、执行职能、校正职能与提升职能。由于翻译理论体系具备从意识培养到行为实施的全程功能,因此翻译理论学习是使翻译者简历技能意识的基本途径”(刘宓庆,2012)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是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的,因为“翻译并非是一种盲目的文字行为,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一定的翻译理论指导与影响的”(何刚强,2011) 可见对于翻译理论部分的教学是基础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那么,在对于这一部分的传授知识可以采用建构主义教学中的支架模式。

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通过教学,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而建构主义者认为应该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框架,并且通过这种支撑作用,不断的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真正完成由教学引领发展的步骤。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①首先由教师围绕学习主题,规定学习内容。比如:翻译的目的论。

②然后由教师简单介绍一下目的论的定义与基本原则。让学生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种理论,这种理论对之后的翻译过程有什么作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

③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2-5人。每一组分配自主学习的任务,A组负责讲解目的论的发展过程及定义。B组负责讲解目的论的目的性原则。C组负责讲解连贯性原则 E组负责讲解忠实性原则 F组负责归纳总结,并且举例说明。

④教师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补充整理并给予评价,并以真实例子说明。

这样,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程度与状态选好内容,首先帮助学生搭建一个知识框架,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与初步的了解,然后进一步的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情绪。之后,学生在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会充分利用媒体和网络资源,在准备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他们的翻译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工具使用能力。并且由学生讲述学习内容的同时,又是让学生对所掌握知识的再现与再认知的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学生经过了讲与听的角色转换,也是对心理素质的一种培养。同时,在学生理解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实际的例子,并且加以分析,可以更深刻的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最后教师给予的补充与评价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好的方面以及不足。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理论的背景和意义,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怎样应用于实践。这样坚持学生主动性的原则,教师为辅来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并且达到教学目标。

2)百科知识培养。翻译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交际和沟通活动,要做好翻译工作,就必须要对两种语言深处的不同文化、内涵、世界观,尤其是对西方的文化有较深的理解。所以对学生百科知识的积累是一重要的基础部分。

学生除了在课上对知识吸取的部分外,课外也要注意对百科知识的积累。培养者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长处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成员3-5人。然后分配不同的知识类别,如文化、经济、教育等。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搜集整理,互相交换成果。并且以定期举办知识竞赛的形式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原则。

同时,也可以成立读书交流小组。小组同学通过阅读大量的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著作等来增加各个领域的知识。教师在书目材料选择上要注意,难度要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若是难度过大,不仅会打消学生积极性,而且会带来副作用。读书之余,学生还可以自愿记录读书笔记等,同时也锻炼的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双语能力及语际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真实项目小组培养策略。高校翻译教学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向市场输送符合标准的职业译员。所以在培养翻译人才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认识、了解并参与真实的翻译市场,在真实的翻译项目中练习、总结和提高。而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想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就是到现实世界的只是环境中去感受,不要仅仅是从别人(如教师)听取对各种姜堰的介绍或讲解,要通过过去直接经验来学习。这种抛锚式的教学就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过问题的基础上。所以,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得以借鉴。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学校和老师利用社会资源,与地方企业联系或者翻译公司,承接翻译的真实项目。

2)译前准备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搜索项目相关信息。

3)学生可以以个人翻译、小组研讨等方式进行分组翻译。与客户沟通,听取客户意见进行在修改,形成最终文本。

4)学生和教师对译文进行评估。

5)总结客户意见。

在寻找项目源的过程中,学校何老师要注重学校所在地域的特色,如地区举办的博览会、文化节、旅游节等方面的翻译。同时可以进行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由课堂的翻译练习向真实的翻译实习转化。即教师“抛锚”的过程。学生在收集相关的翻译项目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同时也会掌握相关的一些知识技能,如文献的收集、网络资源的利用等。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对译文风格和术语的统一,语法错误的修改,与客户的沟通,可以深切的体会到作为一名真实的译员翻译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和监控翻译过程,并且注重了解学生“怎么翻译”“为什么这样翻译”并且记录,形成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也有利于今后课堂对学生因材施教,了解每个学生的不足在哪里。客户对译文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文的成功与否,而客户对译文的评价也会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方向起到直接的引导作用。

(3)模拟任务小组培养策略。基拉里(Kiraly,2000:42)认为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利于学习者积极发挥其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所以,创设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的真实情境在翻译能力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首先教师根据培养目标与学生真实情况,在课堂上构建拟真的翻译情境。

2)教师可以充当项目的发起者,一组同学充当项目译文的使用者,其它小组同学充当译者。

3)充当译者的小组同学通过对源语资料的搜集,分别翻译,经过讨论,最终确定译文。

4)由译者小组同学进行讲解、汇报。

5)由译文使用者小组分析点评。

6)教师给予意见指导。

通过这种任务模拟的培养策略,缩小了真实翻译课堂和真实翻译实践之间的距离。教师在翻译材料选择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社会或者所在区域的情况,来给学生提供知识的语言环境,增强学生的场景感;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从原始材料的准备,到初期译文风格的确立,再具体到每个词、句翻译的讨论与研究的过程,让学生有更强烈的参与度,同时学生的工具使用能力、策略能力、翻译知识、合作能力等都在其中得到了提高。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同成员可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讲出自己为什么这样翻?翻译的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其他同学还有怎样的处理方法等,来不断积累自己的翻译策略。在译者小组的同学进行讲解、汇报译文的同时,老师及点评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学生来点评学生,这样在点评其他同学的过程中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下一次的模拟任务,成员角色可以进行调换。这样,学生可以全面的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点评译文,并且可以对整个翻译过程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结论

翻译活动在人类的文化交流、文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时代,翻译促进了各国间风俗文化、精神文明、科技信息等的传播与交流,各个领域都需要优秀的专业的翻译人才。而翻译能力决定着翻译人才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所以,翻译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为中心。

本研究以西班牙翻译小组PACTE的翻译能力模式为基准,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坚持学生主动性、实践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培养原则,结合建构主义支架式、抛锚式教学方法,采取基翻译知识小组培养、真实项目小组培养及模拟任务小组培养策略。研究发现,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包含双语能力、语际能力、翻译知识、工具使用能力、策略能力及生理心理能力在内的翻译综合能力得到了不同的提高。真正实现了课内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课外与实践相结合,课内课外同时作用的全方位培养。同时,在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式交流过程中,教师也从指导者转变为学习者,使教师能够加深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了解度,为日后的教学工作可以更好的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Austermühl,F.(2006).Electronic Tools for Translators.Beij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7-14.

[2]Gile,Daniel.(1995).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3]Kiraly,D.(2000).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ranslator Education:Empower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anchester,UK:St.Jerome Publishing.

[4]PACTE.(2005).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Meta,(2):609 - 619.

[5]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2011.

[6]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有限公司,2012.

[7]何刚强.取精用弘,图远务实:简谈翻译硕士专业教材《笔译理念与策略精讲》编撰原则[J].中国翻译,2009,(1):51-53.

[8]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猜你喜欢

翻译能力建构主义培养策略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浅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