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材料产业科研发展政府对策研究

2016-04-17周书尧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2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广西人才

周书尧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广西材料产业科研发展政府对策研究

周书尧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广西产业处于新常态下发展的机遇期,自治区政府给予产业金融、技术、市场、人才等多元化的扶持政策。材料产业属于广西产业基础地位,尤其广西是一个地广人稀,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钢铁等有色金属的储备较为丰富。有较大的可持续发展机会。

材料产业;政策;市场;科研

一、广西材料产业发展的现状简要分析

1.传统材料产业的发展成果

铝产业是广西的传统产业,在广西工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广西在水电。矿产资源等方面发展铝工业具有优势,广西的铝土矿总存储量占全国总量的一半,排名全国第一。近年来广西在优化铝工业布局、拉动产业链、做精深加工、提供附加值、提高科技含量做了大量工作,为铝工业的二次发展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2.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成果

近年来,广西新材料产业正处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由分散性想集中型的转变、由原材料想精深加工型的转变,新材料产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产品营销体系基本形成。加快扶持南宁、柳州、白色、河池、钦州高端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贺州、梧州、崇左稀土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铝基、锡基、锑基、锌基合金材料以及高性能ITO靶材、稀土高铁铝合金材料,重点推进超高性能稀土发光和储氢等稀土功能材料的建设,超前发展石墨烯新材料。

3.广西材料产业科研发展的源动力

我区新材料包括在基础资源丰富的背景下,有着深厚的发展动力。高性能、高质量、高端新材料在诸多领域应用前景广阔。要通过技术创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和产品优势。有色金属方面,首先要巩固提高炼制技术优势,夯实原料基础。针对原料提纯度不够的关键问题,强化科技攻关,力争所有的高端材料生产都能就地取材。其次要强化高科技材料研发。石墨烯方面,要超前发展,开展石墨烯粉体批量化制备几大规模下游应用的研发,重点开发储能、高密度多孔碳、到电、导热等新材料,加快形成集产品研发、推广应用、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此外,还必须加强新能源材料、碳酸钙材料、生物材料的突破性研发。陈武同志在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上的讲话提出:“铝产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的家底。我们推进‘二次创业’”核心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激发新活力,促进铝加工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铝基地。我区已经基本构筑了铝深加工技术创新体系,下一步要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开发。

二、广西材料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材料产业的研发机构建设落后

材料产业在产业链里处于基础位置,为制造产业提供“新技术”源泉,需要科学研发机构的支持和输出。广西科技创新平台种类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区孵化器等。近年来广西创新平台数量有一定的增长,但相比其他兄弟省市,仍然数量少、层次低。截止2015年底,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只有9家,仅占全国的0.75%;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3家,仅占全国的0.9%。高新区已建成有9家,南宁高新区与柳州高新区分别进入全国前40名誉50名。广西技术研发机构建设明显滞后,截止2015年底,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产业研发机构不到10%,其中亿元以上有92%未设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且已经成立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还存在有很多问题。主要有:研发机构管理水平较低,研发效率管理欠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较少,对材料项目的研究力度较低,无法满足材料产业对于广西产业的支撑和发展。

2.材料产业研究人才建设不足

广西在材料产业人才建设近年来发展较慢,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包括(1)高层次人才缺乏,且增加缓慢。目前广西仅有3名院士。广西国家五类人才仅占全区人员总数的0.05%,缺乏在国内有号召力的科技领军人物,高端人才储备不足。对材料产业的研究人才不足,不能使用产业发展的需要。(2)人才政策和人才管理服务机制有待完善。广西科技人才政策分散,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滞后,对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政策缺乏系统性,合理不足,存在“碎片化”问题,科技人才政策过于宏观,操作性不强,政策之间缺乏协同配合,使得材料产业的新科技的研发不能联系,部分技术不能服务于市场促进广西产业发展。(3)人才评价机制滞后,在人才评价过程中,“三重视三忽视”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视数量,忽视质量;重视引进,忽视人才作用的发挥和实际贡献的考量;重视外部人才的引进,忽视本土人才的培养。

3.材料产业的研究经费投入不足、财政政策执行力度不足

“十二五”时期,广西财政科技支出共计234.28亿元,年均增长17.%。2015年自治区本级安排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3.68亿元、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资金1.34亿元。与国内发达地区地区深圳、上海等地相比创新投入总量较小。《201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规模达到14169.9亿元,比上年增长8.9%,支出规模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位,广西同期全社会研发投入仅105.9亿元,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比)为0.63%。广西鼓励高新材料技术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技术转让收入减税政策、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创投企业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政策、科技型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等,由于一些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掌握不充分,寻多企业纳税人“嫌麻烦”、“不会算”,主动放弃享受优惠政策红利,另外,申请退税程序多,审批时间长,成本很高,也导致部分企业主动放弃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4.材料产业由科技转化的成果较低且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不够

广西大量的材料科技成果是生产中不能直接使用的实验室成果,需要继续加大科研经费进行进一步转化才能显示科技成果转化。有些转化实验完成的科技成果及时经过后续开发,考虑到市场、投资风险等因数也难以投入大规模生产,造成广西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很低,而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更低,几乎没有。除此之外,广西材料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对相关科研人员的奖励力度不够。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科技成果没有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在法律政策上对科技成果的归属权也没有明确,科技成果转让、许可作价入股都要上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和备案,难以采取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奖励的支出往往由于挤占了科研单位的绩效工资量技术而无法落实,消弱了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三、广西材料产业科研发展的对策

1.加快建设新型材料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载体

材料产业科研技术机构是指投资多元化、建设模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创新与孵化育成相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独立法人组织。针对传统扶持模式的改革,需建立以股权投资为中心的财政资金市场化投入机制与相适应的配套措施,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专业管理、多元投资、滚动使用以及良性循环为原则,使得补助贴心的财政资金扶持方式转变为股权投资;同时股权投资需要委托专业的机构进行管理。坚持创新为主的广西材料产业,对现有的财力、人力、物力、统筹产学研资源进行整合,为银海铝、南南铝、平果铝等企业提供研发能力以及必要的技术条件,突破了一些技术难题,比如:铝合金厚板、薄板、锻件与型材等。此举推动铝精深加工,使得产业链得以延伸,产业的聚集将加快提升绿汗液核心竞争力;另外还得加大中高端铝产品的发展,比如: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瞄准汽车、高铁等领域的高性能铝合金。

科技高层次创新研发平台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是培育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的载体,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以广西材料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为焦点,超前部署一批应用类材料技术研究,应用开发类和高端智库类创新研发平台,强化建设国有特种矿物材料、有色金属、碳酸钙等优势领域创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加大广西材料产业科研人才建设力度,建立人才良性发展机制

广西推动人才链、技术链、资金链、产业链无缝对接。彭清华书记在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上指出,要坚持需求导向,根据广西发展需要加大靶向引才力度,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拓宽引才引智渠道,并且推动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互促互动。

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制度,探索搞层次人才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股权,期权和分工等激励制度,国有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其薪酬支出计入工资总额。

3.广西加大材料产业经费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政策运行机制

材料产业研发的创新驱动发展是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发展战略,设立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的宗旨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增加创业投资资本的供给,解决单纯通过市场配置创业投资资本带来的市场失灵难题。自治区应该设立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瞄准广西材料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专项,在有色金属下游的线缆、电力电气设备、光电材料、人工晶体、激光玻璃、LED光源等领域,组织力量攻关,推进锡、锑、锌等合金材料技术研发,发展高品质、高技术含量深加工产品、稀土方面,要重点提升稀土分离冶炼性能和制备技术水平,发展高性能稀土产品,开发为汽车工业配套的新型储氢材料,催化材料等,提高产品档次。

全面落实企业降税减费优惠政策。建立落实国家支持材料技术企业的创新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股权激励和分红,技术服务和转融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的督查机制,重点督查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新政策的落实、督查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落实。

4.促进广西材料科技成果产业的转化,提高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

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都下放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的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使用事项审批纳入改革范围,取消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使用、处置事项的所有审批和备案要求。减少层层审批,缩短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时间,大大激励了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科技人员、研发团队作为科技成果转移化作重要的贡献,转化是收益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团队或个人的奖励和报酬不计入绩效工资。通过促进广西材料科技成果产业的转化,、充分提升材料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进而能够促进广西材料产业的科研得到更好的发展。

[1]中国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国产业技术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2]中国科技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林书香.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4]李成功.新材料研究发展与产业化趋势[J].机械工艺师,2001,(10):37.

周书尧(1988.01-),男,汉族,桂林市,助教,研究生,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广西人才
人才云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广西尼的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