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中国企业国际分工定位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

2016-04-17任文彬胡志远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2期
关键词:分工价值链劳动力

任文彬 胡志远

(云南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4)



新时期中国企业国际分工定位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

任文彬 胡志远

(云南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4)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各国都出口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要素的流动比之前更快捷,不同的国家在生产同一产品中实行不同分工也越来越常见,自然而然形成了世界范围内不同的分工体系。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各国经济复苏乏力、国际总体需求萎靡不振和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泛滥的情况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怎样更好的参与全球分工,实现弯道超车,占领价值链的高端显得极为迫切。

价值链;国际分工;比较优势

一、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及分工

(一)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根据商务部2016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受全球贸易额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中国出口出现震荡下滑现象。但全球范围来看,仍好于其他经济体,出口占全球份额上至13.8%,我国的货物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一,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占有绝大部分比重,此外加工贸易型产品出口超过整个出口贸易的一半。考虑到加工制造业的价值增值不高,所以表面来看中国向世界源源不断地提供形形色色的产品,实际上竞争力并不是特别强。

(二)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从产品角度出发,据2015年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大约占总贸易的57.6%,2015年机电产品的出口达到13199.3亿美元。相比较2014年提高1.8%。从进出口数据来看,2015年进口机电产品0.8万亿美元,出口机电类产品1.31万亿美元,根据贸易竞争力指数的概念:

为i国j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为i国j产品的出口额,为i国j产品的进口额,的取值范围为—1到1,当>0时,i国为j产品的进口额,表明i国j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贸易竞争优势,且数值越大,竞争优势越大;反之,则竞争劣势越大。

通过计算可得,我国的机电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24,由此可见,我国的机电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竞争力的优势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和廉价的劳动力等原因,但是比较其他发达国家而言,竞争优势还是有限的。

二、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

根据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方式可以看出,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7978亿美元,下降9.8%,但是仍然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方式的35%,我国的贸易额中仍然有较大比例是进行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行业。虽然我国在积极的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但服务业以及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在对贸易中占的比重还是较低,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在吸引外资的能力上也在逐渐退化。金融危机以来,外资撤离中国的速度明显加快,这就导致了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出现资金不足状况,更加难以占据价值链的高端部分。

三、我国贸易现状原因分析

(一)比较优势的负作用

根据斯密的比较优势理念,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应该重视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所以为了发展国内经济,加工贸易成为政府当时最好的选择。这种依赖劳动力和资源比较优势的状况也延续至今。从比较优势陷阱来说,如果该国一直按照比较优势出发,就会陷入经济发展的陷阱。所以我国才会进行供给侧改革,改变产业结构来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薄弱表现在缺少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等方面。创新不足受各种因素影响,主要因素是我国技术要素投入不高,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迟缓,高新技术扩散能力弱,产品更新周期较长,对市场反应比较迟缓等。

(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资金匮乏和技术落后的局面。在不断地利用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中,我国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工厂。不仅在发展中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而且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时刻面临着贸易壁垒,不能掌握真正的出口话语权。

(四)同质化竞争激烈

当中国与其他劳动力密集国家一样只利用本国的劳动力禀赋来进行生产并出口时,就会使处于价值链最低端的加工制造业进入恶性低价竞争阶段,进而让该行业的利润越来越少,最后使得该行业日渐没落。

四、结论与建议

(一)出口产品理念的转变

竞争优势认为,现如今国家间竞争不是单一产业的竞争,而是一国整体实力的竞争。单一的资源优势,十分具有模仿性,只有拥有不能被模仿的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具体的体现在企业如:技术、管理、品牌等综合的难以被超越的能力。

(二)加强自主创新

首先企业要有忧患意识,铭记只有创新才能更长久的生存。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家对于大众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扶持政策,第三,企业要积极的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等。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之前的发展观念,如可以借鉴日本的雁型结构生产方式,通过学习先进国家的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逐渐占据产业链的高端,达到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

五、结束语

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实现经济的长足进步,但是如果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地位,我国必须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做文章。产业升级有利于我国减轻对粗放型产业的依赖度,自主创新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根据现实的情况,金融和保险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将会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另一重要产业。我国只有掌握自己竞争优势,才能占据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部分,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王亚星.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2]韩红伟.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加工贸易升级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10.

[3]盛斌,陈帅.全球价值链如何改变了贸易政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和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5(01).

任文彬(1993-),男,硕士,云南大学,烟草贸易;胡志远(1992-),男,硕士,云南大学,区域经济学。

猜你喜欢

分工价值链劳动力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