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构建小学语文课堂之我见

2016-04-17朱小花三明学院附属小学福建三明3650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雪中送炭爬山虎以生为本

朱小花(三明学院附属小学,福建 三明 365000)



“以生为本”构建小学语文课堂之我见

朱小花
(三明学院附属小学,福建 三明365000)

儿童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在“把握学情、转换角度、动态生成、多元参与”下,完全改变了传统课堂师道尊严的权威状况,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有效促进儿童在学科中的积极发展。

生本;学情;角度;生成;多元

小学语文课堂,说到底是儿童语文。既然是儿童视野下的语文课堂,理应遵循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教育规律开展教学。如何激发儿童的主体性参与意识激活语文课堂呢?结合学校省级课题《“四生”幸福课堂有效性探究》的探索为例,不难发现,“以生为本”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对激活点燃儿童的学习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把握学情,让课堂起点走向生本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不同的儿童就意味着一种不同的学情。“学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情”,其本质是儿童学习起点,具体包括学习新知识所具备的认知起点、生活经验、能力水平、情感倾向等;儿童未来的需求和当下的需求;儿童各个层次的具体差异;儿童的进步可能和发展潜能。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课前,他给学生们带了一份见面礼——“一段长满爬山虎叶子的藤”。他给每桌发一段,让孩子们动手摸、仔细看,充分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气氛热烈的互动中,他关注到在儿童观察中出现的各种“学情”:哪些孩子第一次接触爬山虎的实物,哪些孩子有爬山虎的种植经历,哪些孩子在手舞足蹈中可以很形象地向小伙伴分享表达……他都了然于胸。接下来的课堂上,他请学生们结合文本边读边拿出实物比照学习,联系课堂观察交流“学情”,由对爬山虎“叶”的关注引入爬山虎“脚”的描写学习:

师:同学们边读着课文边观察手中的爬山虎,是不是有很多发现?

生:(脸上欢喜状)课文写爬山虎叶子的形状像手掌一样,我刚刚张开手掌比划了一下,发现长大的叶子的确像我的手掌。

生:我知道爬山虎的叶子和梧桐树的叶子形状上都像手掌一样。

师:看来同学们对爬山虎的叶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通过读课题,作者的经验告诉我们比爬山虎的叶子更有趣的是什么?

生:爬山虎的脚。

师:是啊,“爬山虎的脚”是课题直接强调课文描写的角度,从课文篇幅看,是“叶”写的多,还是“脚”写的多?

生:(学生翻着书本数了数)爬山虎的“脚”写的多,用了三个自然段,“叶”只用了一个自然段。

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写作秘密告诉你呢——

生:重要的具体写。

生:突出的特点要多写几个自然段。

师:和主题有关联的内容要详细写,和主题无关的内容要简单写,这样写主题集中,重点突出,同学们记下这种写法——详略得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基于学情出发,将实物引入课堂教学,充分预估到了儿童好玩、好动、好学的天性,这本身就调动了儿童探究的热情,拉近儿童和文本的距离。课堂中,教师发现儿童剑走偏锋注意力在爬山虎的“叶”上,甚至要来一场“和梧桐树的叶子是否一样”的辩论,他不动声色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课题矫正学习对象,并辅以篇幅上的直观判断教给儿童写景状物的技巧,将课堂学习的发展引向深入。

二、转换角度,让课堂主体走向生本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1]传统课堂里,教师以个人“讲课”为主,讲到哪个知识点很重要的时候,教师不会忘记问儿童一句“你听明白了吗?”“你听清楚了吗?”以此提醒或者回应学生的疑问和诉求。长期以来,课堂里习惯了“你听明白了吗?”“你听清楚了吗?”之类的课堂问话,这些话从小听到大,儿童习惯听,教师习惯问,似乎也没有听出有什么不妥。但是,仔细斟酌教师问话的人称,可以发现这样的问话表述意义完全不同。当教师说“你听明白了吗?”运用了第二人称将可能没有听懂的原因归咎于儿童,即教师“教”了儿童他会“学”吗,质问语气的成分重;而当教师用第一人称“我说明白了吗?”时,让儿童意识到教师在“教”中征求学生的“学”,教师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即学生他要“学”的教师都“教”会了吗?自省语气的成分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民主、和谐的课堂基调,有利于儿童从细微处找到课堂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从课堂语言符号上呈现的主体式回归将给课堂带来新的面貌。

三、动态生成,让课堂过程走向生本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2]“原有知识”强调更多的是儿童的基础水平,能力起点。因此,生本课堂中,要以学定教找准能力起点的同时,从儿童的基础水平出发,动态生成:一是以学定标,以儿童的认知起点,实际需求生成教学目标;二是以学定路,即以儿童的学习思维发展特点生成教师的教学思路;三是以学定法,即以儿童学习的有效学法确定教师的教法。[3]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说:“好的课,就要体现以学生为本,追求学生的‘真’,看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循序渐进的进步,老师的一切工作和努力,都集中表现在孩子身上。”生本理念下,语文课堂舍去了追求教师个体精湛技艺展示的取向,而把儿童的学习需求摆在了首位:生字“肃”笔画笔顺容易混淆,教师停下预设的教学环节认认真真在黑板上范写,并抓住难点提醒孩子“肃”下半部分要先两边后中间的笔顺,扎扎实实让学生当堂书写;朗读课文发现长句断句不理想,教师抛开预设的其他花样,用心引导示范,直到孩子们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了再开讲;课堂中一味由教师抛出问题的现象开始减少,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儿童后,教师会根据课堂过程中学生的实际需求筛选有价值的提问板书。这样,教师全面关注动态生成的课堂,就能真正满足儿童的学习诉求,扎实构建和谐发展的课堂。

四、多元参与,让课堂评价走向生本

课堂上多元主体评价有效改变了“一言堂”的传统课堂面貌,不少语文教师能将语言训练与人文教育统一和谐起来,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中所展现出来的多元评价开始翘首课堂。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文,巧妙组织引导课堂的过程性评价,融语言训练于涵泳文字里,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中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师: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一个“雪中送炭”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娘浓浓的慈母之爱,感受到了志愿军充满感激的内心活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雪中送炭”的情景吗?

生:有一次考试,我写着写着笔不出水了,正在我把书包翻个底朝天也没有找出第二支笔的时候,老师雪中送炭递给我一把笔让我顺利完成。

师:同桌说说看,他说的“雪中送炭”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老师及时救急,他很感动。

师:好同桌就是这样,心有灵犀一点通,“真正的朋友不只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你说“雪中送炭”表达师爱,你评“雪中送炭”见证同桌之情,掌声送给他们。

师:一个雪中送炭让我们见证了这么多爱,让我们回到文中这个“雪中送炭”,在朗读中体会大娘对志愿军亲人一样的爱吧。

师:你同桌读的怎么样?

生:更流利了。

师:不断进步就是成功。祝贺你同桌!那你自己读的如何。

生:我边读边想画面,觉得自己读的很投入。

师:是的,只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走进作者内心,把你读到的感动传递给同学。好,像他这样入情入境,同学们一起读——

在教学中,教师抓住“雪中送炭”这个关键词从文本走向生活,又从生活回到文本,丰实“雪中送炭”这个词语的厚度和温度,展示了语言实践“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机智。更可贵的是课堂上,“不断进步就是成功”来自教师的鼓励性评价、“更流利了”伙伴式的同学评价和“我觉得自己读得很投入”肯定式自评和谐统一在朗读指导的训练中,很好地体现了教师为促进课堂发展、学生发展“巧把金针度与人”的高度智慧……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取向是提取语言秘妙加以实践运用,而教师评价语言中所包含的对学生的尊重、等待和帮扶针对性强,对促进儿童的语文学习有深刻的指导价值。

[1]〔前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J].国外社会科学,1982(3).

[3]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N].北京晚报,1962-05-06.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雪中送炭爬山虎以生为本
爬山虎
想当粉刷匠的爬山虎
雪中送炭
爬山虎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雪中送炭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只为5‰的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