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教学”探析
2016-04-17梁美凤福建教育学院校长研修部福建福州350025
梁美凤(福建教育学院校长研修部,福建 福州 350025)
“精准教学”探析
梁美凤
(福建教育学院校长研修部,福建 福州350025)
编者按:本期聚焦“黄红武五问”之“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做到精准教学?”梁美凤的《“精准教学”探析》试图对“精准教学”这一几乎全新的概念进行学理性探究,文章末尾甚至得出了一个“精准教学”的概念定义。这个定义能得到您的认可吗?武平第一中学的练志高校长从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从当前课堂教学的弊端入手,思考如何实施“精准教学”,结论是唯有“目标—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精准教学”才可能得以实施。孙剑飞老师则抓住“精准教学”的最后环节“评课”,从技术层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现学现用。
精准教学基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而提出,主张学习即操作性条件反射,以流畅度作为衡量学习发展的指标,信息技术是其操作的基础与助力;精准教学的实践操作,首先要精准了解学情、确定目标,其次是精准选择教学内容与形式,然后是进行学习行为的精准评估与评估结果的精准应用。精准教学的提出,有其多方面的价值,同时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精准教学;理论架构;实践操作;价值;反思
“精准”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各项活动,当前较为大家熟知的有商业领域的“精准营销”、政府工作中的“精准扶贫”、医学界的“精准医疗”等。将“精准”引入教学的,是美国学者奥格登·林斯利(Ogden Lindsley)。他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一种系统的教学评估方法,初衷是用来检查小学生的学习表现,之后逐渐发展为对任何学科、任何学段的教学都可以进行评估。我国对精准教学的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多为对某一学科、教学某一环节的探讨,如“关于加强高校体育课程精准性教学的研究”[1]“基于大数据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精准关注的实验研究”[2]等,其中以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基于其“智慧课堂”而提出的“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知识教学: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3]最具代表性。
一、精准教学的理论架构
二战后的美国中小学教育,困扰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学业水平低下,中小学生的数学运算和阅读能力普遍薄弱;为满足推进科学技术和争夺世界霸权的美国战略以及应对苏联的卫星冲击,美国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三次教育改革。在这一大背景下,加强普通教育,特别是提升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教学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精准教学”应运而生。这是基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而提出的,主张学习即操作条件作用,以流畅度(Fluency)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发展的指标,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一)学习即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学习理论的核心。作为美国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是行为主义集大成者,他采用其著名的“斯金纳箱”研究发现,老鼠或鸽子无意间碰到杠杆(自发行为)会掉出食物(得到强化),于是知道碰杠杆时有食物吃,故想吃时就碰(学会操作)。由此得出,学习即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出现这种反应的概率)就增加。
1954年,斯金纳把他的操作条件作用说和积极强化的理论引进了教室,在课堂上强调行为目标和及时反馈,创造了著名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其后曾经风行一时。他主张教学就是提出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控制,以训练、反馈和纠正性补救等措施,形成所要求的行为即达到目标并立即给予强化,对于那些偏离目标或未达到目标的行为,则在不强化的前提下进行纠正。
(二)以流畅度为指标衡量学习表现
怎样判定教学是否达到目标呢?斯金纳认为,课堂的有效性如何,最佳的检测指标就是学生的行为本身。因为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准确率越高、速度越快,就说明其学习表现的质量越佳。精准教学使用流畅度(Fluency)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表现,它涵盖“准确度”与“速度”两方面指标,从五个层面分析学生的行为:一是在没有额外练习的情况下能否根据需求执行任务;二是必要时能否在长时间内持续执行任务;三是在碰到干扰时,能否继续实施一项技能;四是知识或技能是否可以容易地应用于新的情境;五是在没有明显的指导下,会否出现复杂行为技能。[3]
精准教学要求学生日常练习并测量学习表现,测量的是学习行为的频率。频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学生表现行为的正确或错误次数,比如一节课内,学生做对10道、做错5道算术题,在特定的记数表中将它们记录下来,就可以同时体现流畅度的“准确度”和“速度”。学习表现的频率随时间的增长而变化,通过分析得到的频率数据,可以辅助教师和学生判定教学方法的有效与否。
(三)信息技术是操作的基础与助力
精准教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斯金纳程序教学的方式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就是近年来流行的电脑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利用电脑的输入、贮存、记忆、提取的优点,精准教学获得了很多操作上的便利,依靠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和统计分析能力,在现有的教学设计各阶段才可方便地进行精准优化。一些针对特定知识或技能的软件,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工具,也为教师提供了方便、准确的分析工具以及与学生的个性化沟通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每个学生实现精准有效的关注已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在精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知识技能短板的确定,精准数字化学习材料的开发,班级差异化教学、课堂与线上个性化教学的结合,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在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做出精确判断并及时反馈方面,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提供的大数据支持,是很难迅速、准确地判定当前的教学是否能够如期完成目标,以及学生需要怎样的个性化服务的。所有工具的使用都是为了构建透明的、科学的、可更新的及时评价系统,便于学生客观、及时地了解自身学习情况,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实施提供依据。
二、精准教学的实践操作
作为一种系统的评估教学策略与课程的方法,精准教学曾经难以被广大教师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不过,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其转变为普通教师都能操作的教学模式成为可能。
(一)精准了解学情、确定目标
精准确定目标,从研究学生开始。只有分析清楚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知识能力乃至个性气质等学情,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的核心。通常,我们的教学目标都包含着“学会”“理解”“掌握”这样一些词,但到底什么是学会?如果师生都没有真正弄明白这些概念,必然不能筛选出正确的教与学路径。精准确定教学目,就是要把“进步”“学会”“理解”“掌握”这些词从含糊的、内化的词,变成外在可见的、可以观测的过程,明确描述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到教学目标之间的各个小步行为,挖掘学生最真实的学习能力,精准界定学生下一等级学习目标,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按步骤最终完成所有安排的内容。
精准教学的目标一般设计为一棵目标树。根据知识或技能的特征与性质,将知识层层分解,形成知识技能树,并设计对应的知识或技能测试题库。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表现,以试题库相应的测试题,检测学生对应的知识或技能是否均已达标;未达到的知识技能就成为下一个教学目标。精准目标树的特点是,所有的叶子都是短板知识或技能的目标,这些短板知识或技能的目标解决后,将从精准目标树中去除,剩余的精准目标树的叶子节点形成了对应的较为复杂的新的短板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因此,可采用回归的方式多次循环教学过程,逐步实现各短板知识或技能对应的目标,最终实现某一知识或技能的总目标。[3]
(二)精准选择教学内容与形式
精准目标树确定了学生的短板知识或技能,相当于教学过程中有了一把特别明确的尺子,教师可以随时测量学生的学习进度,也可以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授行为,师生行为目标都非常明确,困扰教师的“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也就有了明确的指向。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课程内容过于扁平化的现象,在精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短板知识或技能,开发数字化教学材料。学习材料的设计,应符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的原则,以问题导入、故事化层层展开,借助手机、照相机、录像机或录屏软件来实现可视化。当前,微视频、微课教学、翻转课堂、MOOCs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互动数字课本等都是很好的尝试。
教学形式方面,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与习惯,将精准教学融于现有的教学策略中,如直接教学、程序教学、翻转课堂、极课教育等。当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与核心技能时,适宜采用班级差异化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时,则小组合作研创型学习是最好的选择;个人自主适性学习一般用于面向个人的特长与知识能力的培养;面向社交网络的广泛联通生成性的学习,则以群体互动生成性学习方式开展。[3]
(三)学习行为的精准评估
传统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表现如何,教师要么凭经验判断,要么只对测试结果进行核算总分、平均分、优良成绩、优良率、合格率等粗线条的分析。精准教学要求用具体的、精确的数据代替模糊的感觉、粗糙的统计。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专门的计数器以及图表绘制工具,可以用来测量和可视化精准课堂中学生个体的学习表现。有学者正在尝试开发一种学生学习活动状态的识别与跟踪系统,包“括学生坐姿测量系统、眼部识别系统和噪音识别系统,通过对学生在课堂的一些生存状态大数据的获取,可以较准确地解读和分析判断出学生的学习情况。”[2]
精准教学对学生学习表现的掌控,是通过计数评估时间内学习行为发生的次数来实现的。不同的行为计数方式不同,需要的评估时间和评估间隔也不同。一般而言,简单的词汇阅读,计数1分钟时间内学生阅读的正确数和错误数;对于那些需要稍长评估时间、且较难以在学生表现出行为时计数的学习表现,比如做数学题,就可以在所有结果呈现后计数。计数结果的正确表现频率和错误表现频率要及时地绘制在“标准变速图表”中对应刻度上,将其连接成直线,就形成了可以反映正确频率和错误频率随时间变化发展的变速线(Celeration Line)。[3]
(四)评估结果的精准应用
绘制好的标准变速图表让教师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解决学生听得明白、做题不行,做了很多题、学会的不多等学习顽疾;教师可以快速、简便地收集、存储、显示、分析和共享学习表现的数据,做到让每个学生的学习的内容跟自己的水平相匹配;同时,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教师能够深入挖掘与分析学生的历史学习数据,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估学习过程、发现潜在问题和预测未来表现。评估结果还可基于检测数据开展有效组织教学、教学问题诊断、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推送个性化题目。
教师主要通过观察变速线来判定当前学生的学习表现是否能够完成学习目标,实现以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智能干预的功能。如果判定可以,则继续进行当前教学计划直到目标达成时,进入下一个教学循环短板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如此循环直到精准目标树中根目标的实现;如果发现学习速度以变速线的斜率增长,也就是无法实现或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频率目标,就要进行层层干预,直到所有学生、所有学习目标的实现。[3]
三、精准教学的价值及反思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当代精准教学下一个定义:即指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精准把握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精准设计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与形式、精准测绘学习表现并精准应用,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可度量、可调控等精准要求,实现班级内授课的差异化教学。
(一)精准教学的贡献
摸清学情、尊重差异、分层学习,利用数据来进行精准教学定位,突破以往经验主义教学的含糊与低效,往“以生为本,私人订制化”方向发展的精准教学,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于教学理论的更新和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的影响。当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学校教学所处的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状态之时,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所熟知的学习隐藏着全新的领域,一些全新的、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教学方式逐渐显现。精准教学就是这方面有益的尝试。
2.简单易用且高效,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精准教学的操作并不繁杂,教师学会进行有效精准教学的基本原则只需接受3个小时的直接教学或阅读简短手册方式,而普通学生一般每天花1分钟或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学会使用标准变速图表。教学进度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具针对性与实时互动性,这些都将大大提升教学的效益。一些大样本研究项目,有力地证实了精准教学在提高学习成绩、节省学习时间以及在严重残疾学习者方面的高效性。具体来讲,精准教学在阅读、数学教学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3]
3.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精准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育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更加清楚地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必须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每节课都要有每节课的效益,不能造成课时的浪费;通过精准教学的实践,让教师把自己的智慧和技能用在课堂教学的“刀刃”上,将极大地提升教师教学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二)对精准教学的的追问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把人的学习同动物的学习等同看待,将其过于简单化地归结为机械的操作条件反射,没有认识到人类学习的意识特点,不关注学生的智力活动和独立思考,这些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带到了精准教学中。
1.教与学可以实现真正的“精准”吗?其支持的条件是什么?精准教学的“精准”有赖于可观察的与可测量到的行为,那么,学生学习背后复杂的情感态度、道德规范等,是否都“可数”呢?要使课堂教学实现真正的精准,还有许多理论上及实践操作上课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2.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来说,精准教学的效果是否一样高效?已有的研究结果仅仅表明,精准教学是一种补救学生学业技能不足的有效策略,在有外显行为改变的学科教学中是高效的,比如,算数、阅读和拼写等方面效果好,而在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上却显得不足。要让其适用所的学科、兼容于所有的教学策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智能化的学习方式,短期内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其动机与耐心能长期否维持还有待观察。
3.离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精准教学还能实施吗?决定线上线下教育的更深层次因素是什么?精准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教育”,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很大,这对于城市而言不是个问题;但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教育,不仅技术条件难以很快跟上,师资力量跟不上更是现实。那么,离开信息技术、线上教育,精准教学还可行吗?如何施行?期待更多的思考。
总之,教育的问题关键是教学问题,而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可以这么说,在教学上没有任何单一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时教师必须综合考虑教的是什么学科、教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以及用什么方法,还有教学的环境、设备等各方面问题。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与推广,都应明确其适用性,精准教学也不例外。
[1]王凯.关于加强高校体育课程精准性教学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9).
[2]郑怡文,陈红星,白云晖.基于大数据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精准关注的实验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6(2).
[3]祝智庭,彭红超.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知识教学: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J].中国电化教育,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