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交融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2016-04-17余圆圆袁久刚范雪荣
王 平,余圆圆,袁久刚,崔 莉,范雪荣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基于学科交融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王平,余圆圆,袁久刚,崔莉,范雪荣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摘要:学科交叉与专业知识互融有利于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文章阐述江南大学在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中,通过研究方向交叉拟合、优化论文选题与实施、建设多学科融通师资队伍和完善培养质量评估机制的方法,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拓展以生态染整技术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途径。
关键词:学科交叉;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国内高校的轻化工程专业包括染整、造纸和皮革三个专业方向,其中设有纺织学科的院校都侧重于染整方向。传统意义上的染整专业方向的教学是以纺织纤维制品化学加工为主,探究与纤维制品相关的练漂、染色及整理原理与工艺技术。随着新学科、新技术与新设备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轻化工程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趋势,通过互融来提升纤维制品的染整加工质量与水平,实现纺织品向高品质、低能耗的生态加工方向发展。近年来,我校(江南大学)发挥学科门类较齐全的优势,在轻化工程专业硕士教学中推行基于学科交叉互融的教学改革研究,从培养体系基础建设、论文选题与实施、导师队伍建设和培养质量评估机制四个方面,对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
一、 跨学科轻化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建设
1. 以生态染整为导向的轻化研究方向拟合
为顺应国家发展生态染整的总体要求,我校在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中,以生态染整加工技术为研究导向,与相关学科交融,确立了高素质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目前,我校轻化工程专业通过与生物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等学科交叉,培育出了多个生态染整的研究方向,包括纺织生物技术、纳米色素印染技术和染整装备技术等。上述不同研究方向的共同点在于,从纤维制品练漂、染色、印花及整理环节的助剂、工艺及设备入手,最大程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水、电、气等资源的消耗,实现纺织品清洁化生产。其中,纺织生物技术方向是将轻化工程与我校的优势学科生物技术进行学科交叉,采用生物酶技术进行纤维前处理、染色后处理、功能后整理加工,最大程度地减轻传统染整业对环境的污染;纳米色素印染技术是将轻化工程与应用化学学科交叉,实现无水及节水型染整加工;染整装备技术是将轻化工程与机械工程、电化学等学科交叉,通过改进染整设备实现最大程度地减少染化料与助剂消耗,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这些研究方向不但满足了染整企业在节能和生态加工方面的发展需求,也有利于促进专业硕士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互融、理论水平与工程技能并举。
2. 促进学科交融的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学科交融的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同生态染整技术方向侧重的研究内容与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其中,以生物技术与轻化工程交叉的纺织生物技术方向,设立了生物技术基础、酶在纺织中的应用、纤维素与蛋白质化学等课程模块;以应用化学与轻化工程交叉的纳米色素印染技术和新型纺织化学品方向,设立了表面活性剂化学、高聚物改性等选修课程;以机械学科与轻化工程交叉的染整技术装备方向,设立了高等材料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等课程。
为体现专业学位硕士课程的实用性与学科的交叉性,对原有的选课制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也进行了调整。轻化工程专业各研究室增开了针对本室研究方向的课程,在授课中对与不同学科交叉的研究项目与成果进行详细介绍,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教学方式上,力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班授课,并综合运用讲解、研讨及网络自学等方式进行灵活教学。
二、 专业硕士论文的选题与实施
1. 基于生态染整的专业学位论文选题
在上述生态染整技术三个研究方向中,课题组根据纵向或企业横向研究项目的特点进行合理分解,确定专业硕士的研究子课题。专业硕士论文选题不仅以生态染整为导向,还优先考虑源于工程实际及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需求的课题。其中,纺织生物技术方向侧重于应用环境友好的生物酶进行酶退浆、酶精炼、酶法皂洗、酶法抛光、酶法接枝功能化整理等研究,实现生物法纺织品染整加工;纳米色素印染技术方向在合成纤维及天然纤维制品颜料、分散、活性、酸性喷墨印花墨水及印花工艺方面进行探究,满足当前染整企业短流程、高效率的加工要求;染整装备技术方向与印染企业和染整机械企业合作,借助于数字化印染技术、电化学等学科知识对练漂、染色与整理设备进行技术创新,降低生产能耗。
2. 基于学科交融的学位课题实施策略
专业硕士有别于学术型硕士,因此在培养中应强化理论知识与工程技能的结合。在课题实施中,根据确定的生态染整方向课题,合理制定与相关学科交叉研究的实施策略。专业硕士的课题可源于纺织及染整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其他专业学科知识进行交叉设计解决方案,依托导师的研究室、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平台开展研究工作。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专业硕士与导师保持充分沟通,根据课题内容、高校和企业科研条件制订课题实施细则,探究课题实施策略的可行性,定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论文完成后,对课题完成情况(如技术改进、产品质量、节能减排等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后续需拓展的内容,为相关学科与轻化工程专业的交叉研究积累经验。
三、 多学科融通的轻化工程专业导师队伍建设
1. 融通型专业硕士导师队伍组建
基于学科交融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对导师队伍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导师不仅要通晓纤维原料、纤维染整加工的原理与工艺等,且对所在研究方向的交叉学科(如生物技术、应用化学等)要有较深的了解,拥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基于学科交融的专业硕士培养中,应合理构建不同专业背景的师资队伍。近年来,我校进行了此方面的改革。以纺织生物技术方向为例,目前由7人组成的导师队伍中,具有轻化工程专业背景的博士和教授4人,具有生物工程相关知识结构的博士3人,他们在学科交叉研究中能将酶的选择、酶作用机理与纤维生物法加工工艺结合起来,起到很好的互融互补效果,对专业硕士课题的推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目前,该方向的导师团队已经开发了系列生态染整加工技术,取得了棉纤维生物酶煮练、羊毛生物酶功能化、酶法功能性丝素蛋白材料的构建等成果,不仅使企业的排放减少,而且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稳步上升。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具有理论与实践技能并举、染整与生物学科知识兼备的工程硕士,也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就业范围。
2. 学术与工程技能兼备的师资优化
在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为提高课题实施效果,导师还要拥有面向生产现场的实践技能。因此,在专业硕士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中,一方面要求年轻导师积极参与到生产实践和企业课题中,锻炼与提升他们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还要求他们加强对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的了解,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与技能;另一方面,依托江苏省产业教授计划,聘请更多的校外染整行业、相关交叉专业的技术专家担任企业导师,促进基于生态染整的课题的开展。为提高工程硕士教学改革实施效果,我校还完善了专业硕士导师的考核和激励制度,着重考察导师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组织管理能力及指导水平,力求建立起一支专业能力强、素养高的导师队伍。
四、 完善综合式培养质量评估机制
目前,国内对于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多以发表SCI或EI论文的数量、影响因子为指标,但这样的评价指标并不适用于专业硕士。因此,在培养质量评估和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与学术型硕士有所不同。
基于学科交叉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质量评价,应综合诸多因素来建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水平进行全面考核。一方面,构建人才专业知识综合评价体系,即对学生的染整专业理论知识、相关交叉学科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专业知识测验、相关实践操作和课题汇报等考察学生的能力与水平,改变传统的依靠以考试为主的课程成绩评价方法。另一方面,构建人才工程技能评估体系,对专业硕士的实践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与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对专业硕士提交的学位论文,在研究课题小组导师评价的基础上,参照研究生工作站和企业导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并结合答辩情况,综合评定其论文成绩。对于在生态染整与相关学科交叉的研究和实践中,确属能提出新方法、新工艺,具有突出表现的创新型学生,可给予适当的激励。
五、 结语
我校试行了基于学科交叉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改革,实现了生态染整技术方向与生物技术、应用化学和机械工程等校内重点学科的相互融合,不但拓展了纺织品染整加工的新工艺、新方法与新设备,实现纤维制品高效节能、清洁化生产加工,而且突破了学院之间的壁垒,扩大了不同学科间研究课题的交集范畴,对锻炼和提升轻化工程专业硕士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桦,李静,刘建勇,等. 轻化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纺织服装教育,2015, 30(1): 15-17.
[2]吴赞敏,姚金波. 轻化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化工高等教育,2011(1): 40-42.
[3]胡恩华,陈沛然,顾桂芳. 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 75-79.
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2015Y0506)
作者简介:王平(1971—),男,江苏海安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染整技术。 E-mail:wxwping@163.com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860(2016)02-01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