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分类的概括

2016-04-17林永青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2期
关键词:布卢姆分类领域

林永青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基础心理学 山西 临汾 041000)



学习分类的概括

林永青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基础心理学 山西 临汾 041000)

学习分类具有指导教学过程和教学理念的意义。不同的分类指向不同的能力和学习过程,以及对学习主体的指向。传统的分类将老师作为主体,而结果和目标分类将学生作为主体。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达成学习目标,形成学习结果。

学习分类;学习结果;学习目标

一、学习分类的概括

(一)传统分类

在西方的课程与教学组织和设计中,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主张是,把教学目标分为“事实、技能和态度”三个领域。虽然这种分类现在已经不流行了,但许多新的目标分类理论都是由此发展起来的,其中有的直接渊源于此。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重视和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形成了“双基”教学目标体系。这一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各方面的批判,催生出了“三基教学”,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后来,在教学研究中,提出了“三基一个性”的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设想,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健康个性”四个领域。

(二)目标分类

1.罗恩特里目标分类。罗恩特里(Rowntree,D.)将教育领域中的目标分为三大类:求生技巧的目标、方法目标、内容目标。这三类目标各有来源,相互之间有密切关系。

①求生技巧的目标,来源于人们对社会未来需求的期望。②方法目标,是指各个学科专门的探究模式和求知方式。③内容目标,是指学生在其学习领域里,能认识和解释构成该领域实质内容的概念、原理和理论。

罗恩特里的这种分类,突出了求生技巧目标和方法目标,前者以充满理想的未来学精神为依据,就未来社会的可能需要,建立教学目标;后者则源自学科或领域的探究方法,充满了科学或探究精神。

2.布卢姆目标分类。布卢姆等人受到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内,又细分为若干层次,这些层次具有阶梯关系,即较高层次目标包涵且源自较底层次目标。每一层次又规定了一般(具体)目标。

①认知领域教育目标。从低级到高级共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②情感领域教育目标。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品格形成五级。

③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布卢姆本人并没有编写出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这个领域出现了好几类分类法,目前尚无公认的最好的分类。

3.梶田叡一目标分类。梶田叡一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各国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教育传统不同,不能都照搬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欧美式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他借鉴布卢姆的理论,提出了具有东方色彩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他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成果对我国开展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研究很有启发。他提出学校教育至少要包含三种类型的教育目标:达成目标、提高目标和体验目标。

这三类目标都包含认知、情感、动作技能领域的一系列目标,并有具体到达的要求。

4.布鲁纳目标观。布鲁纳认为,学校教育是文化赖以发展智力技能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工具。所以,教育应当把主要着重点放在学生处理事情、观察与想象客观事物和完成象征性操作的各种技能方面,特别是在这些技能和那些使它们在人类的即文化的表达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种种技术发生关系的时候。

(三)结果分类

1.加涅的结果分类。加涅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派的折中者,主要从事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他认为并非所有的学习均相近,从而把学习区分为不同层次,最早提出了八个层次,以代表不同种类的认知能力。

为了能够使学习层次的原则在教学上应用,加涅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使教师能根据学习结果的表述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包括:态度(attitude)、动作技能(motor skills)、言语信息(verbal information)、智力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

2.乔纳森等的分类系统。乔纳森(D.H.Jonassen)等人主张,应根据教育研究和教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考虑当前的学习分类系统。

多媒体和互联网教学等技术革新也要求提出新的学习结果,尤其是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即希望帮助学生获得综合性知识、知识延伸技能、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该分类系统增加了在当前使用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中未曾出现过的认知、反省认知(即元认知)和动机的学习结果。

乔纳森等人强调其分类系统与传统分类的差异,其中包括结构性知识、心理模型、情境性问题解决、延伸技能、自我知识、执行控制策略和动机形成。

(四)过程分类

1.奥苏伯尔的意义与机械学习分类。这一学习分类是针对认知领域的。根据学习者是否理解要学习的材料,学习被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根据学习材料的意义是由学习者发现的还是他人告知的(即学习方式的不同),学习可以被划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2.苏联的学习分类学说。A.B.彼得罗夫斯基为首的一些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一套特殊的学习分类系统。这一系统把学习看作是活动的一种稳定合理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以前的活动而不是由有机体天生的生理反应直接引起的。

苏联心理学家鉴于动物和人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反映及行动程序存在着本质区别,主张把学习首先分为两大类,即反射性学习和认知性学习。

反射性学习是指学会对一定刺激的一定反应。这种学习过程多数是无意识的、机械的,是通过摸索、试误进行的。

认知学习是指学得一定的知识和动作的学习。苏联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学习在条件、强化性质和积极性等方面与动物的反射性学习相比均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认知学习方面,苏联心理学家依据其性质及水平的不同又分为感性学习和理性学习两类。

二、学习分类的意义

研究学习分类在教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这不是一句看起来像多余的话。

教育的目的则是为人,具体点就是让人学习。在这一点上需要教师作为这种目的的实际实施者。这可以拿医生和教师的工作做类比。医生的职责是给人治病。疾病有许多类型,如分内科和外科疾病,在内科和外科中又分许多亚科。不同的疾病要用不同的药物和手段来治疗,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按照荀子所说的“人性本恶”的理念出发,我们作为学生的人是生而有“恶”,这种“恶”需要被治疗,那么就需要教师这种在某种程度上是“医生”的人来“对症下药”,“救死扶伤”。虽然对荀子的性本恶的理论不能十分赞同,但是他的这种理论在我们现在研究学习分类意义的讨论上是有帮助的。

教师的职责是帮助人学习。学习也可分为许多类型,如可分认知学习、品德学习、动作技能学习,认知学习又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学习和理解学习。在我们的教学中把品德学习当作知识来教,将需要理解的学习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教,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这些现象犯了混淆学习类型的错误,难免误人子弟。

如何对学习做出划分,如何使学习分类更科学,更有利于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这不仅是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教学一线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如上所说,要明白各种分类学习理论的意义以及重要性,不光是因为它们细化了学习的分类,也是因为它们尊重了学习本身,尊重了学习的复杂性、庞杂性、不能覆盖性。

在这种意识上的重视之后,就是需要根据学习分类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教学了。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受限制的使用各种学习分类的理论。

猜你喜欢

布卢姆分类领域
疫情背景下“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应用
分类算一算
把握每一分钟
领域·对峙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把握每一分钟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把握每一分钟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