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丝路带”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挑战及对策
2016-04-17张丽莉
张丽莉
“龙江丝路带”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挑战及对策
张丽莉
“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推动我省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直面困难,迎接挑战,最大限度发挥“龙江丝路带”对黑龙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龙江丝路带”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挑战
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较弱。一是承接产业质量效益不高。一方面我省承接的外资产业投向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外商看中的仍是我省的劳动密集型经济优势,这些产业利润空间小,对地方经济带动能力弱;另一方面我省承接的产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分散性,与自身优势有较大差距,这不利于我省集中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不能使我省的比较优势转化成国际竞争优势。二是承接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首先,产业集聚区内承接产业转移的企业对接低效。我省一直缺少高效优质大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稍显滞后,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和合作意识,与大企业之间难于“共生”。其次,产业集聚区内配套能力不足。集聚区内很多产业链条不完整,且中小企业自身生产能力有限,在产品质量、交货时间、生产成本等方面不能满足大企业要求,丧失为其配套的机会。三是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匮乏。我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信息平台建设上尚处于空白。这造成国内外有意愿转移产业的企业对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情况不了解,我省企业也对外地企业动向不掌握,双方对接出现困难。与此同时,全省缺乏承接产业转移总体规划。没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规划指导,各地区难以制定区别性的产业配套措施和个性化的优惠政策,地区间项目布局同质化严重。
对俄经贸合作升级较缓。一是对俄合作层次较低。中国虽已连续多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家,但在贸易层次上仍不及日韩等国。俄罗斯很多城市的高端商服,鲜有国货,更找不到龙江的印记。再如,我省在对俄劳务合作中,向俄输出的劳动力素质不高,体力劳动者居多,技术人员非常少。可以说,对俄合作的低层次是黑龙江的“软肋”。二是对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对俄进口以资源性产品为主。2014年上半年,我省自俄进口原油、原木、铁矿砂和其精矿以及锯材这四类商品占同期全省对俄进口总值的92.8%。对俄出口以低附加值的轻工业产品为主。2014年上半年,我省对俄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机电产品、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以及鞋类这五类商品占同期全省对俄出口总值的84.7%。在对俄出口的这些轻工业产品上,出口产品的地产化率低,服装、鞋帽产地多来自浙江、广东等地,我省自有品牌非常少。三是对俄合作贸易方式单一。我省对俄合作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方式和边境贸易为主。2014年1—9月份,我省对俄以一般贸易方式和边境贸易方式进出口总值为1641.09亿元,占同期全省对俄进出口总值的96.1%。对俄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总值只有36.6亿元,占同期全省对俄进出口总值的2.15%。其他贸易方式,如易货贸易、免税外汇商品等进出口总值均为0。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创新主体动力不足。我省90%以上的工业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大多数企业没有创新平台。我省中小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事研发活动人员不足,且投入研发经费支出比例也很小。此外,我省多数企业没有技术创新活动。我省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企业轻易通过模仿、照搬照抄就获利,养成懒于创新的惰性;另一方面由于疏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及创新成果产业化率低,企业创新没有积极性。二是创新人才匮乏。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众多,人力资源总量较多,但创新型人才匮乏,且高端人才外流严重。由于创新人才的匮乏,我省承接的一些跨国服务(如IT业)总收入中,一半以上来源于低附加值市场,高附加值的跨国服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不到一成,高端的创新人才不足严重制约我省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三是创新成果转化不利。2014年我省科技成果排名在全国列第7位,但产业化排名仅列第27位。我省创新成果转化不利原因主要有:创新成果不以市场为导向,经不起市场检验,自然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省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利。很多企业不仅在国内经常受知识产权问题困扰,“走出去”也遭遇知识产权海外纠纷;我省风险投资行业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创新成果在龙江的顺畅落地转化。
二、“龙江丝路带”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一是因地制宜承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承接产业转移要与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利用打造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机遇,推动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很多市(县)形成了自己特色产业。哈尔滨、齐齐哈尔在装备制造业、大庆在石化工业以及服务外包产业、牡丹江在对俄贸易和绿色农产品方面都有优势。此外,我省很多小城镇如东宁县、兰西县、亚布力镇等特色产业优势突出。依托我省优势和特色产业,承接发展装备制造业关联和配套产业、农产品加工和生态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增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二是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模式。我省要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模式,推行产业链、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在产业链承接转移上,要围绕全产业链,引进研发中心、生产性服务企业等高端环节,就地消化、吸收,实现产业链条落地生根。在集群式承接转移上,要积极主动吸引上下游产业企业抱团进驻,通过外引内联在哈大齐、哈牡绥东、哈佳双同、哈绥北黑等产业聚集带里形成产业集群,并强化产业集群在当地的根植性。三是完善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要建立承接产业转移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把国内外企业与本省产业园区的企业情况对接起来,使供需双方增进了解,并掌握相关产业转移的最新动向。要建立产业转移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中俄高层交流,缔结中俄友好承接合作城市,定期举办承接产业转移合作洽谈会,围绕不同产业开展专题对接。
全面深化对俄合作升级。一是对俄贸易提质增效。推动对俄贸易由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商品、旅游贸易合作转向投资、跨境园区建设等全方位合作;提高对俄贸易产品质量,打入俄罗斯高端市场;优化贸易结构,提高资源类商品进口落地加工比率,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加工配套企业发展也要跟进,切实提高龙江进口落地产品的增值效益。出口产品要提高附加值和地产化率,形成出口加工产业集群,打造龙江区位品牌;鼓励对俄贸易方式的多元化。二是推进对俄自由贸易区建设。首先要加强高层协调,畅通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其次要在各个自贸区实行差异化发展。我省申报建设的哈尔滨、绥芬河自贸区要各自定位,进行差异化发展,避免产业同构。三是发展壮大跨境电子商务。一方面要吸引阿里巴巴等优秀电商项目落户黑龙江,助力对俄跨境电商的发展。另一方面,我省要重视本省跨境电商的发展壮大,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培育壮大本地电商企业。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要增强创新意识和理念。我省企业家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创新,才能增强创新动力。要营造企业创新氛围。在企业中要形成宽容和鼓励失败、敢为人先、标新立异的企业文化和环境。此外,企业还要为科技人员提供丰厚待遇,让他们无后顾之忧。要搭建企业创新平台。在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建设创新交流和信息共享等平台,为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及成果共享搭建平台。二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要打造创新人才梯队建设,既注重发挥科技精英的团队领头作用,又注重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帮助他们快速成长。要人才自身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我省可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培养人才,也可以在完善我省人才配套服务建设的基础上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此外,还要留住人才。留住人才要和发展产业紧密结合,只有产业发展壮大才是留住人才的根本。要重视人才生态环境建设,既要消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使用和发展的制约因素,又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三是强化创新驱动的制度建设。发挥创新效用最大化,就需要制度进行规范和支撑。因此,创新的制度建设要重于技术获得。加强创新驱动的制度建设,不仅要通过改革实现,更要通过对现有制度修补、完善来实现,如实行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制度等。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教授)
责任编辑/杜金莹dujinyi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