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与播期对江汉平原短季棉成铃空间分布的影响
2016-04-17梁红艳赵世春胡爱兵
梁红艳 赵世春 成 言 胡爱兵 文 超
(1湖北省荆州市农业科学院,荆州434000;2石家庄铁道大学数理系,石家庄050000)
种植密度与播期对江汉平原短季棉成铃空间分布的影响
梁红艳1赵世春1成 言2胡爱兵1文 超1
(1湖北省荆州市农业科学院,荆州434000;2石家庄铁道大学数理系,石家庄050000)
在不同密度、播期处理条件下,研究荆早棉1号的成铃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密度增加,叶枝数、叶枝成铃数、主茎果枝数、果枝成铃数、单株成铃数减少;播期延迟,叶枝数、叶枝成铃数明显增加,果枝数、果枝成铃数及单株成铃数明显减少。各处理不同部位果枝、果节上成铃数占单株总铃数的比率总体表现为:1~5果枝>6~10果枝>11~15果枝>16及以上果枝;1~2果节>3~4果节>5节及以上果节。1~10果枝、1~2果节的成铃数占全株铃数的比率高,则产量表现好;反之,则产量表现差。
短季棉;种植密度;播种期;棉铃分布
当前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和市场变化使江汉平原传统的植棉模式正面临发展瓶颈[1]。短季棉因其轻简化的栽培模式优势凸显:播期推迟,温度回升迅速,更有利于一播全苗,保障了合理的群体密度,从而形成棉花优质高产的基础;大田生育进程的推迟能很好地错开本地区梅雨季节“两萎病”的发病高峰;全生育期短,解决了和前后茬争时争地的矛盾[2];管理相对简单,省时省力利于机械化推进等。而合理密植、适时播种是实现棉花高产高效的重要技术途径[3-4],本试验从密度、播种期2个方面研究其对短季棉成铃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以便能更好应用于江汉平原短季棉的株型调控,促进棉花高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验设计以荆早棉1号为试验材料,于2014年在荆州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播种方式直播,播期设为A1(油后棉5月26日播种)、A2(麦后棉6月6日播种)2个处理,密度设为 B1~B5共5个处理,共10个处理(表1)。处理A1B4、A1B5、A2B4、A2B5为8行区,行距0.15m+0.70m;其他各处理为4等行,行距0.85m。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小区面积27.2m2,四周保护行均不少于4行,肥水、病虫草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一致,打顶日期8月5日。
表1 处理设计
1.2 测定项目每小区第2行连续标记长势一致、具有代表性棉株10株,于9月15日调查单株棉铃分布株式图、叶枝数、果枝数。实收所有小区子棉计算实际产量。收花截止到11月10日。所有数据采用Excel2003和DPS 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叶枝数、果枝数及成铃关系理论上,叶枝数为真叶数与果枝数之差,但实际上叶枝节位能否长出叶枝,除了受品种特性的影响,还与密度、播种期有很密切的关系[5]。由表2可知,同一播期下,叶枝数、主茎果枝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播期延迟,叶枝数、叶枝成铃数明显增加,果枝数明显减少;增加密度或延迟播期,果枝成铃及单株成铃明显减少。
表2 不同处理单株叶枝数、果枝数及成铃关系
2.2 不同处理对棉花成铃空间分布的影响
2.2.1 对棉花不同部位果枝成铃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各部位果枝成铃状况不同,其成铃数及占单株总铃数的比率表现为:1~5果枝>6~10果枝>11~15果枝>16及以上果枝;11及以上果枝成铃贡献很小(其中16及以上果枝几乎没有成铃,可以忽略),1~5果枝成铃占比远高于6及以上果枝的成铃占比。增加密度或延迟播期,1~5果枝、6~10果枝成铃数下降。麦后棉叶枝成铃数及其占比明显较油后棉高,处理A2B1表现尤为明显。
表3 不同处理对不同部位果枝成铃的影响
2.2.2 对棉花果枝不同果节成铃的影响由表4可知,各果节成铃数及其占单株总铃数的比率表现为:1~2果节>3~4果节>5节及以上果节;5果节及以上成铃占比仅在0~1.9%之间。油后棉1~2果节成铃占比普遍高于麦后棉,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图1)。增加密度或延迟播期,各果节成铃数均呈下降趋势;1~2果节成铃占比随密度增加而上升,随播期延迟而下降;油后棉(处理A1B1~A1B5)3~4果节成铃占比随密度增加而下降,但是麦后棉(处理A2B1~A2B5)3~4果节成铃占比变化趋势不明显。
表4 种植密度与播种期对棉花果枝不同果节成铃的影响
2.3 各处理成铃空间分布与棉花产量的关系由图1可知,中下部果枝、内围果节的成铃数增减趋势和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油后棉处理A1B4、A1B5产量表现好,麦后棉处理A2B5产量表现较好;这3个处理1~10果枝、1~2果节的成铃数均为同等部位成铃占比最高。油后棉处理A1B1、麦后棉处理A2B1产量表现差,其1~10果枝、1~2果节的成铃数也均为同等部位成铃占比最低。
3 结论
通过对不同播期、不同密度条件下棉铃空间分布,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密度或延迟播期均不利于果枝数、单株成铃数形成;叶枝数、叶枝铃随密度增加明显减少,与娄善伟等[5]的研究一致,随播期延迟而明显增加。这是因为江汉平原进入6月后气温上升迅速,棉株还未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植株下部有足够的采光条件,又能满足成铃所需要的有效积温,大量养分流向营养枝,形成有效铃;但是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光合产物流向改变,植株下部通风采光条件下降,叶枝铃不能正常发育结实[1,6],因此对产量贡献有限。如处理A2B1叶枝数、叶枝铃远高于其他处理,但是产量最低,也能说明此问题。
图1 各处理成铃空间分布与产量对比
空间分布上,棉铃主要集中在中下部果枝、内围果节,且中下部果枝、内围果节的成铃数占全株铃数的比率高,则产量表现好;反之,则产量表现差。这是因为棉花营养的供应遵循就近供应原则,靠近主茎的棉铃因营养充足而逐渐长大,远离主茎的棉铃因营养不足而脱落或发育不良[1]。因此,在大田生产中应该早打顶心、边心,以减少养分消耗,促使有限养分流向成铃贡献大的中下部果枝和内围果节,最大化提高成铃率,增加有效铃重,提高产量[7]。
若要更好地研究江汉平原短季棉的成铃分布情况,还需要后续多年多个试验材料对棉花不同部位成铃的时间分布规律,不同时期铃重变化等进行深入探讨研究。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棉花栽培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78-82,141-143
[2] 赵世春,姚曲峋.湖北棉区早熟棉育种方向探讨.中国种业,2014(10):37-38
[3] 刘爱玉,陈金湘,李瑞莲.论长江流域棉花短季栽培.中国棉花,2014,41(2):7-10
[4] 张献龙.湖北省棉花育种“十二五”研究构想.中国棉花,2011,38(3):5-7
[5] 娄善伟,张鹏忠,刘宁,等.不同密度下棉花果枝、叶枝特征及产量的研究.新疆农业科学,2010,47(7):1391-1396
[6] 徐立华,何循宏,李国锋,等.留叶枝棉花的成铃规律.江苏农业科学,2002,18(1):37-41
[7] 梁红艳,赵世春,成言,等.湖北棉区短季棉的适宜播期、密度研究.中国种业,2015(7):35-37
2016-09-14)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项目(2007-620-001-03)
赵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