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优化及应用
2021-02-05鹿秀云商俊燕邵美琪谢雪娇郭庆港李社增马平
鹿秀云,商俊燕,邵美琪,谢雪娇,郭庆港,李社增,马平*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中心,河北保定071000;2.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071000)
棉铃疫病是造成我国主要棉区棉花烂铃的主要病害,其发生率占烂铃病的90%以上[1-2],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我国棉铃疫病主要由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引起[3-4]。苎麻疫霉不仅直接侵染棉铃导致棉铃疫病,而且还增加了其他腐生病原菌侵染棉铃的概率[5]。 针对该病害,我国学者开展了多种防治技术研究。 杨春萍[6]和常文周等[7]将推株并垄、化学调控棉花高度和封行时间、摘早蕾、摘烂铃等防治技术在生产中应用,并初见成效。 但这些技术应用时存在难以精准控制、费工费时等问题,故其在生产实践中并未被普遍推广应用。 行间覆盖地膜的物理防治技术虽然在棉铃疫病防治上取得了较好的防病效果和经济效益[8],但因为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在棉花生产中也未大面积应用。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作物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田间调查发现不同棉花品种对烂铃病的抗性存在很大差异。 朱荷琴等调查发现铃病发生的轻重与棉花品种类型关系密切,海岛棉较亚洲棉和陆地棉铃病发生重,黄河流域棉区的品种较长江流域棉区的品种铃病重,早熟棉品种的烂铃率明显高于中熟棉品种[9];李社增等调查发现,河北、山东和河南3 省审定的50 个棉花品种对棉花烂铃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邯7860、邯棉103、锦科178、百棉1 号和郑农棉4号5 个品种对棉花烂铃病表现出较好的抗性[2];李彩红等调查发现湖南省的26 个品种(系)对铃病病原菌的抵抗力存在显著差异[10]。 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棉铃疫病的抗性评价方法。 药剂防治棉花烂铃是棉农普遍采用的主要措施,但目前针对棉铃疫病我国仅登记了以三乙膦酸铝为有效成分的4 个化学杀菌剂, 其防效也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生产需求。 因此,有必要建立快速有效的人工接种方法开展杀卵菌类药剂或广谱性化学杀菌剂对棉铃疫病的防治效果评价,以期为棉铃疫病的药剂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在棉铃疫病的人工接种方法方面,李晖等采用75%(体积分数,下同)的酒精将健康棉铃离体消毒,然后在苞叶和棉铃间擦伤接种黄豆粒大小棉铃疫菌菌丝块,能够使棉铃表现典型的疫病症状[11];单卫星等通过游动孢子人工接种试验证明棉铃疫菌主要危害棉铃,此外还能侵染棉苗及成株叶片[12];马辉刚等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分别对棉苗子叶、棉铃和苎麻叶片接种,4 株棉铃疫菌对棉铃的致病力强,对苎麻的致病力弱,对棉苗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13]。 虽然研究者应用不同的接种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但这些接种方法均没有详细描述技术指标,且试验周期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拟对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进行优化,筛选致病快、重复性强的接种方法,为棉铃疫病的有效防治提供技术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病原菌:棉铃疫菌(P.boehmeriae)菌株JP5-1, 自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河城街镇河城街村(116°12′21″E,36°10′41″N) 发病棉铃上分离,在棉铃上表现为强致病力,用于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优化试验。 棉铃疫菌菌株JP2-1、JP2-2、JP2-3分离自河北省肥乡县 (114°45′57″E,36°31′53″N),JP3-1、JP3-2、JP3-3、JP3-4 分离自河北省成安县 (114°44′24″E,36°29′58″N),JP15-2 分离自河北 省 威 县 (115°26′53″E,36°55′48″),JP18-3、JP18-4 分离自河北省邱县 (115°10′53″E,36°48′25″N), 该10 株棉铃疫菌用于致病力测定试验。以上病原菌菌株均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实验室分离和保存。
供试棉花品种:冀棉863 由曲周县银絮棉花专业合作社提供,农大棉8 号由河北农业大学提供, 冀丰106 由河北冀丰棉花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鄂荆1 号和冀棉11 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实验室繁种。 邯7860、DP99B、百棉5 号、国欣棉11、新陆中35、柳棉2 号、邯棉802、新植5 号、鲁棉研29、科林9828、科抗棉2 号、鲁垦棉33、创优9 号、鲁棉研27、银山6 号和冀151 等已审定品种的种子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
供试化学药剂:25%(质量分数,下同)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剂型代码:WP)由浙江禾本科技有限公司生产,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由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剂型代码:WG)和46.1%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由美国杜邦公司生产,70%乙铝·锰锌可湿性粉剂由利民化学有限责任公司生产,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由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0%五氯硝基苯粉剂(剂型代码:DP)由山西农丰宝农药有限公司生产;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由威海韩孚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由河北冠龙农化有限公司生产,722 g·L-1霜霉威盐酸盐水剂(剂型代码:AS)由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由郑州志信农化有限公司生产,250 g·L-1嘧菌酯悬浮剂(剂型代码:SC)由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
培养基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otato dextrose agar,PDA)培养基:20%(质量分数,下同)土豆煎汁、2%葡萄糖、2%琼脂粉、蒸馏水1 000 mL。
仪器设备:SPX-8085-II 生化培养箱, 由上海新苗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VD-650-U 洁净工作台,由苏州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恒温人工气候室,由保定市华风制冷有限公司生产。
1.2 病原菌活化
将保存在4 ℃PDA 试管斜面培养基上的棉铃疫菌菌株转接至PDA 平板上,于25 ℃下培养5 d,备用。
1.3 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优化
在河北省曲周县银絮棉花专业合作社试验田种植棉花品种冀棉863, 定点定株采集健康成铃用于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的优化试验。
1.3.1 棉花植株不同部位成铃疫病感染情况检测。 于7 月27 日、8 月23 日、9 月2 日和9 月23日分别采集棉花植株下部第1~3 果枝、 中部第4~6 果枝、中部第7~9 果枝和植株上部第10~12 果枝的健康成铃 (铃最大处的直径≥2.5 cm)各40 个,带回实验室进行相关试验。 将去掉苞叶的棉铃固定在40 cm×25 cm 的长方形白色泡沫板上,每块泡沫板平均分为8 排,每排固定5 个棉铃, 每块泡沫板固定40 个棉铃, 放入盛有300 mL 无菌水的保湿培养盒内(保湿盒长42.0 cm,宽27.5 cm,高10.5 cm,用保鲜膜封严保湿),每10 个棉铃为1 次重复,每个处理重复4 次,置于25 ℃培养室恒温培养。 观察棉铃发病情况,调查棉铃发病率,明确棉花植株不同部位棉铃携带疫菌的情况。
1.3.2 棉铃表面消毒处理对棉铃疫病发病情况的影响。 于8 月中旬采集棉株中部第4~6 果枝和第7~9 果枝的健康成铃各80 个,带回实验室开展试验。 将棉铃去掉苞叶,将其中40 个棉铃在75%酒精消毒液中浸泡2 min 后取出, 酒精自然挥发后备用;另外40 个棉铃不作任何处理(空白对照)。每10 个棉铃为1 次重复,每个处理重复4次,恒温保湿培养条件同1.2.1。 每天观察发病情况,记录发病棉铃数和培养时间,计算病铃率。
1.3.3 有伤和无伤接种对棉铃疫病发病情况的影响。 于8 月中下旬采集棉株中部第4~9 果枝的健康成铃80 个,带回实验室开展试验。 将棉铃去掉苞叶,在75%酒精消毒液中浸泡2 min 后取出, 酒精自然挥发后备用。 设有伤和无伤接种2个处理,(1)有伤接种处理:用灭菌针束(3 根5 号缝衣针)将铃面中上部铃缝处轻微刺伤(深度3 mm),将培养5 d 的棉铃疫菌JP5-1 菌丝块(直径5 mm)面朝下贴在伤口处;(2)无伤接种处理:直接将培养5 d 的棉铃疫菌JP5-1 菌丝块(直径5 mm)面朝下贴在铃面中上部的铃缝处。 每个处理设4 次重复,每次重复10 个棉铃,放入培养盒中培养,恒温保湿培养条件同1.2.1,每天观察发病情况,记录发病棉铃数和发病级别,计算病铃率和病情指数。
1.4 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的应用
1.4.1 筛选防治棉铃疫病的化学杀菌剂。评价12种化学杀菌剂对棉铃疫病的防效。 于8 月中下旬采集农大棉8 号植株中部第4~9 果枝健康成铃, 按照1.3.3 中棉铃疫病有伤接种技术对去掉苞叶的棉铃进行表面消毒和刺伤,然后将棉铃固定在泡沫板上放入保湿盒内;在棉铃伤口位置喷施相应稀释倍数的化学药剂水溶液,待药液晾干后将培养5 d 的棉铃疫菌JP5-1 菌丝块 (直径5 mm) 面朝下贴在伤口处。 每个处理设4 次重复,每次重复10 个棉铃,放入培养盒中培养,恒温保湿培养条件同1.2.1, 每天观察发病情况,分别在培养3 d、5 d 和7 d 时调查棉铃疫病发病情况,记录发病棉铃数和发病级别,计算病铃率和病情指数。
1.4.2 评价棉花品种对棉铃疫病的抗性。 应用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评价已审定的16 个棉花品种对棉铃疫病的抗性。 在河北省献县小平王乡西刘庄村试验田种植16 个棉花品种, 每个棉花品种种植2 行,每行约25 株,常规栽培管理。 于8月中下旬采集各棉花品种植株中部第4~9 果枝健康成铃,按照1.3.3 中棉铃疫病有伤接种技术对不同品种的棉铃进行接种, 每个处理设4次重复,每次重复10 个棉铃,25 ℃保湿培养。分别在培养3 d、5 d 和7 d 时调查棉铃疫病发病情况,记录发病棉铃数和棉铃疫病发病级别,计算病铃率和病情指数, 评价棉花品种对棉铃疫病的抗性。
1.4.3 评价棉铃疫菌的致病力。 应用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评价10 株棉铃疫菌在棉铃上的致病力。 采集农大棉8 号植株中部第4~9 果枝健康成铃, 按照1.3.3 中棉铃疫病有伤接种技术进行接种,25 ℃保湿培养。每个菌株作为1 个处理,每个处理设4 次重复,每次重复10 个棉铃。 分别在培养3 d、5 d 和7 d 时调查棉铃疫病发病情况,记录发病棉铃数和棉铃疫病发病级别,计算病铃率和病情指数,评价棉铃疫菌的致病力。
1.5 棉铃疫病的调查方法
采用5 级标准[14]调查棉铃疫病的发病情况:0级,未发病;1 级,病斑面积≤25%;2 级,25.0%<病斑面积≤50.0%;3 级,50.0%<病斑面积≤75.0%;4 级,病斑面积>75.0%。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病铃率(rDB)、病情指数(DI)和防治效果(防效,E)。 公式:rDB(%)=NDB/N×100,式中NDB为病铃数,N 为总铃数。DI=∑(i×Ni)/(imax×N 总铃数)×100, 式中i 为病级,Ni为i 病级铃数,imax为最高病级,N 为总铃数。 E (%)=(DICK-DIT)/DICK×100, 式中DICK为对照病情指数,DIT为处理病情指数。
1.6 数据分析
利用SPSS 18.0 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邓肯多重范围检验(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花植株不同部位棉铃感病情况检测
采集田间棉株不同部位的棉铃经室内培养发现, 培养7 d 时, 仅棉株下部第1~3 果枝铃(T1)开始发病(病铃率1.25%),而中部第4~6果枝铃(T2)、中部第7~9 果枝铃(T3)和上部第10~12 果枝铃(T4)各部位棉铃均未发病;培养12 d 时,除上部棉铃未发病外,其他部位的棉铃均发病, 棉株下部果枝的病铃率显著高于棉株中部第4~6 果枝和中部第7~9 果枝的病铃率;培养17 d 和22 d 时,棉株所有部位的棉铃均发病, 棉株下部果枝的病铃率显著高于中部第4~6 果枝铃、 中部第7~9 果枝铃和上部果枝铃(图1)。
2.2 棉铃表面消毒处理对棉铃疫病发病的影响
室内培养7 d 时, 棉铃表面经75%酒精消毒2 min 处理的棉铃未发生疫病, 未消毒处理的对照病铃率为1.3%;培养12 d 时,酒精消毒处理的病铃率为1.3%,显著低于未消毒处理的对照病铃率(15.6%);培养17 d 和22 d 时,酒精消毒处理的病铃率分别为8.1%和12.5%,仍然显著低于未消毒处理的对照病铃率(49.9%和55.0%)(图2)。培养过程中发现,棉铃表面经酒精消毒无疫病以外的病害发生,对照除疫病严重外还发生了其他真菌的感染。 说明75%酒精处理棉铃表面2 min能够有效杀死或抑制棉铃表面携带的疫病菌和其他杂菌,有效保证了棉铃疫病人工接种试验需要的棉铃表面无菌环境。
图1 人工培养条件下棉株上不同部位棉铃疫病发病情况比较Fig. 1 Comparison of disease incidence of cotton boll blight in different parts of cotton plant under the artificial culture conditions
图2 棉铃表面消毒对棉铃疫病发病的影响Fig. 2 Influence of sterilizing cotton bolls on disease incidence of cotton boll blight
2.3 有伤接种和无伤接种对棉铃疫病发病的影响
试验结果(图3)表明,接种后保湿培养3 d时,有伤接种的处理病铃率达90.0%,病情指数达29.38,无伤接种处理棉铃未发病;培养5 d 和7 d时,有伤接种的处理病铃率达92.5%和95.0%,病情指数分别为58.75 和89.38,无伤接种处理棉铃仍未发病;培养9 d、11 d 和13 d 时,有伤接种的处理病铃率均为95.0%, 病情指数均为95.00,而无伤接种的处理在培养11 d 和13 d 时病铃率仅为20.0%和42.5%, 病情指数仅为6.25 和16.25。说明有伤接种棉铃疫菌,棉铃疫病发病快速且发病均匀。
图3 有伤接种和无伤接种下棉铃疫病发病情况的比较Fig. 3 Comparison of disease incidence of cotton boll blight between injured and no injured inoculation
2.4 采用优化的人工接种方法筛选防治棉铃疫病的化学杀菌剂
应用优化的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评价了12 种化学杀菌剂对棉铃疫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1)表明,人工接种棉铃疫菌JP5-1 菌株后3 d 时,12 个化学药剂处理的病铃率在15.0%~80.0%, 棉铃疫病病情指数在3.13~25.00, 其中25%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70%丙森锌可湿性
粉剂和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处理的病铃率、 棉铃疫病病情指数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对棉铃疫病的防效在70%以上;人工接种后5 d 时,12 个化学药剂处理的病铃率在15.0%~92.5%,棉铃疫病病情指数在3.75~50.00, 其中25%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和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的病铃率、棉铃疫病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对棉铃疫病的防效在80%以上;人工接种后7 d 时,空白对照充分发病,病铃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高达97.5%和90.63, 此时12 个化学药剂处理的病铃率在17.5%~100.0%,棉铃疫病病情指数在5.00~88.13, 其中25%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和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的病铃率、 棉铃疫病病情指数仍然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对棉铃疫病表现出理想的防效。以上结果说明, 本研究优化建立的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可用于筛选防治棉铃疫病的化学药剂。
表1 应用优化的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筛选防治棉铃疫病化学杀菌剂的结果比较Table 1 Screening of chemical fungicides for controlling cotton boll blight by the optimized artificial inoculation method
2.5 应用优化的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评价棉铃疫菌的致病力
应用优化的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评价了10 株来源于冀中南主产棉区的棉铃疫菌的致病力。 试验结果(表2)表明,人工接种后3 d 时,病铃率为35.0%~78.8%, 病情指数为11.25 ~22.50,其中接种菌株JP2-2 的病铃率和病情指数均显著高于菌株JP15-2、JP18-3、JP2-1 的病铃率和病情指数, 与菌株JP18-4、JP3-1 和JP3-3 差异不显著;人工接种后5 d 时,棉铃病铃率为75.0%~100.0%, 病情指数为26.25~52.50, 其中菌株JP18-4 的病铃率显著高于菌株JP15-2 的病铃率,接种菌株JP18-4 的棉铃病情指数显著高于接种其他供试菌株的棉铃病情指数; 人工接种后7 d时,棉铃的病铃率为80.0%~100.0%,病情指数为45.00~95.00,其中接种菌株JP18-4 的棉铃病铃率仍然显著高于接种菌株JP18-3 和JP2-1,病情指数也显著高于除JP3-3 之外的其他供试菌株。 综合3 次调查结果,发现供试的10 株棉铃疫菌中JP18-4 对棉铃的致病力最强,JP15-2 对棉铃的致病力最弱,说明应用本研究优化建立的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能够有效区分不同棉铃疫菌菌株对棉铃的致病力。
表2 应用优化的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评价棉铃疫菌的致病力Table 2 Evaluation of pathogenicity of P. boehmeriae on cotton boll by the optimized artificial inoculation method
2.6 应用优化的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评价棉花品种对棉铃疫病的抗病性
应用优化的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评价了16 个已审定棉花品种对棉铃疫病的抗性。试验结果表明 (表3), 供试品种在人工接种棉铃疫菌JP5-1 菌株后3 d 时均有不同程度发病,病铃率为25.0%~100.0%,病情指数为6.25~38.75,不同品种间病铃率、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接种后5 d 时,供试品种棉铃疫病发病迅速加重,病铃率为82.5%~100.0%,病情指数为38.75~72.50,不同品种间病铃率、 病情指数仍然存在显著差异;接种后7 d 时,供试各品种棉铃疫病发病充分,病铃率95.0%~100.0%,不同品种间病铃率差异不显著,病情指数为85.00~100.00,最大病情指数与最小病情指数仅相差15.00,方差分析发现,品种间差异显著性缩小。 3 次连续调查结果显示,邯7860、新植5 号、柳棉2 号、科林9828 和DP99B 对棉铃疫病表现了较好的抗性,冀151、银山6 号、鲁垦棉33 和鲁棉研27 对棉铃疫病抗性较差。本研究结果说明,应用人工接种方法能够快速评价不同棉花品种对棉铃疫病的抗性,明确棉花品种在人工接种病原菌不同时间后对棉铃疫病的抗性程度。
表3 应用优化的人工接种方法评价不同棉花品种对棉铃疫病的抗性Table 3 Evaluation of resistance of different cotton varieties to cotton boll blight by the optimized artificial inoculation method
表3 (续)Table 3 (Continued)
3 讨论与结论
3.1 棉株不同部位棉铃发病情况
棉铃疫病的病原菌为苎麻疫霉, 自然条件下, 该病菌在寄主组织及土壤中均可产生卵孢子,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安全越冬作为次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 在棉花烂铃病的众多病原菌中棉铃疫菌的寄生能力最强,其卵孢子萌发产生的孢子囊可随雨水飞溅到健康棉花成铃上进行寄生和侵染[15]。 有文献报道,棉田烂铃的发生,多从近地面的棉铃开始,有近距离感染的趋势。 竺修高调查发现,果枝越低烂铃越重[16]。崔淑芳等报道河北省棉区烂铃以棉铃疫病为主,在多雨年份棉株下部5 个果枝都有烂铃,在30%以上,主要集中在中下部果枝[17]。 王金平报道棉花烂铃病的发生与棉铃生长位置关系密切, 就棉花单株烂铃而言,表现为基部重于中上部,基部3 个果枝上的烂铃数占烂铃总数的80%以上; 在水平位置上,内围铃重于外围铃, 第1~2 节的烂铃数占单株烂铃总数的90%[18]。 赵鸣等研究了黄河流域不同棉花品种烂铃空间分布情况,发现覆膜春播模式下, 棉田烂铃主要集中在下部果枝的内围节位,所有品种由下向上的第1~3 果枝烂铃比例在82.14%~100.00%,由内向外的第1~3 节位烂铃比例在98.48%~100.00%[19]。 本研究从田间采集棉株不同果枝部位的健康成铃,在室内模拟棉铃疫病田间发病条件保湿培养,明确了田间棉株下部第1~3 果枝铃疫病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部第4~6 果枝铃、中部第7~9 果枝铃和上部第10~12 果枝铃,与已有相关报道结果相似。 根据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需要,本研究选取结铃时间集中、 自身携带棉铃疫菌相对较少的第4~9 果枝健康成铃作为供试材料,是建立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关键的第一步,为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的优化提供了材料基础。
3.2 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的建立
一个稳定的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是筛选防治棉铃疫病药剂、评价棉铃疫病病原菌的致病力以及评价棉花抗棉铃疫病品种等工作的基础。前人针对棉花黄萎病开展了菌培养物土壤接种法、纸钵撕底法、切根蘸孢子法等多种人工接种方法的研究[20];王婧等针对棉花叶部病害轮纹斑病,利用链格孢孢子悬浮液比较研究了涂菌+套袋保湿接种、涂菌+喷雾保湿接种和喷菌+喷雾保湿接种的效果,发现喷菌+喷雾保湿接种是更适合棉花链格孢抗性研究的接种方法[21]。 目前,未见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研究的报道。 马平等以发病率为指标,通过在灭菌后的健康成铃表面喷雾接种棉铃疫菌游动孢子悬浮液的方法,评价了拮抗菌对棉铃疫病的防治效果[22],但仅仅统计了棉铃疫病的发病率,没有计算棉铃疫病的病情指数。 陈方新等应用有伤接种棉铃疫菌菌盘的方法测定了棉铃疫菌的致病性、寄主范围以及不同棉铃疫菌菌株对棉苗的致病力[23-24]。 但该方法每个接种点都需要覆盖脱脂棉保湿培养,在培养24 h后须去除棉球和菌丝块,操作繁琐。 本研究建立的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选取棉株中部第4~9果枝上的健康带柄成铃,去掉苞叶,用75%酒精浸泡消毒2 min, 在棉铃中上部铃缝位置针刺接种棉铃疫菌菌盘,25 ℃保湿培养3~7 d 即完全发病,操作简单规范,发病快速均匀,是一种更适合棉铃疫病研究的接种方法,可为棉铃疫病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3.3 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的应用
应用杀菌剂是目前防治棉花烂铃病的主要措施,为筛选防治棉花烂铃病的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林玲等直接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4 种杀菌剂防治棉花烂铃病的效果[25];鹿秀云等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 种化学杀菌剂对棉铃疫菌的室内毒力,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9 种化学杀菌剂防治棉铃疫病的效果[26]。 本研究建立的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直接以健康棉铃为接种对象, 可在7 d 内完成常用杀卵菌剂和广谱性化学药剂对棉铃疫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明确了25%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和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对棉铃疫病防效分别为94.48%、80.00%和74.48%,为有针对性开展田间小区药剂评价试验提供了目标药剂,可有效减少田间试验的工作量。 以往主要通过调查田间病铃率来评价棉花对烂铃病的抗性差异,调查结果受气候条件、土壤中致病菌菌量、棉花株型结构、虫害发生情况等多因素影响,而且耗时很长。 赵静等对新疆阿拉尔垦区的30 个棉花品种(品系)烂铃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筛选出KS1、KS2、KS21 等抗烂铃品种(品系)[27];赵鸣等在田间调查了山东省109 个棉花新品种的烂铃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烂铃发生存在显著差异[28]。本研究通过室内人工接种评价了16 个棉花品种棉铃对棉铃疫病的抗性,明确了邯7860、新植5号、柳棉2 号、科林9828 和DP99B 等5 个品种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 其中邯7860 的鉴定结果和以往田间鉴定结果[2]一致,说明本研究建立的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的鉴定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为相关抗病品种的筛选评价以及抗病机理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