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课堂 师生共生的学习场

2016-04-16杨丽珍厦门双十中学思明分校福建厦门3610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师生语文

杨丽珍(厦门双十中学思明分校,福建厦门361000)



高效课堂师生共生的学习场

杨丽珍
(厦门双十中学思明分校,福建厦门361000)

新基础教育强调“学生立场”“并非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是师生学习的共生体。为了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应深刻领悟语文课程的内涵,找准学生语文能级点,有向下移重心;讲究语文教学逻辑,确保“课堂还给学生”真实有效;在相互倾听的基础上展开多元对话,提高多向互动的有效性;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课堂动态的生成。

语文教学;高效课堂;师生共生;学习场

新一轮“新基础教育改革”正在铺开,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强调指出“新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学生立场”及“成人成事”,他特别强调:学生立场,非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是学习的共生体,非共同体。这给了我们一个观察课堂的新视角:课堂是师生共生的学习场,是师生生命自觉的学习场。

一、深刻领悟语文课程的内涵,找准学生语文能级点,有向下移重心

学知识先学做人,学生的成长尤其是精神思想上的成熟首先得力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拥有丰富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培养出独立的人格意识和良好的审美趣味。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我们可以更深地领悟语文课程的内涵,更明晰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

“好的语文课,应该是看看什么都有,想想,就只有语文。”[1]语文课应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2]此话一语中的,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历史课、表演课,语文教学的性质是以语文的方式培养人,这就需要很好地重建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任务。语文课堂的开放和重心下移是有向的,要力求避免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而形成唯综合化、唯表演化、唯自主化的教学泡沫。

在《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中,对基础教育阶段九个年级的不同语文能力提出了层次性非常强的能级要求,即便就同一年级来说,“新基础”也非常重视研究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这些能力层级点充分地关注了学生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体现出一种关联的、整体性融通、综合渗透的思维方式。由此语文课堂要加强整体性观照,找准学生的语文能级点,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基础性资源,捕捉课堂的生成资源,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做到学习价值的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机智也能得到充分锻炼。

二、讲究语文教学逻辑,确保“课堂还给学生”真实有效

针对语文课堂中存在的学生伪主体化,“新基础教育”主张尝试从“还时间、还空间、还工具、还提问权、还评价权”(即“五还”)入手,进行课堂重建。叶澜教授在首届“新基础”成果报告中再次强调:“一堂课是否有效,是否成为好课,应将‘教学’视为一个整体的分析单位。”[3]这就告诉我们:语文课堂要基于学生的立场来展开教学,同时语文教师的角色任务更加丰富了,教师依着课堂流程的推进相机变换着“组织者”“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提升者”等身份。

由此可见,“把课堂还给学生”,并非意味着教师“不作为”。语文课堂核心推进过程、教材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这三者是关联的,语文教学是有逻辑性的,这个逻辑需要由教师来建构把持。语文日常教学的思考重心:其一,要放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对象性质的关系上,深究“什么样的方法适合我的教学对象”;其二,放在兼融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上,在教学内容分析中要有学生,在学生分析里要有教材,二者不能割裂;其三,教学目标要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来确定;其四,语文教学流程也是讲究逻辑的,以什么为切入点(即逻辑起点),各个教学环节之间有何内在联系,都应该细致思考。

在当今的阅读教学课堂中常见到这样有失逻辑的现象:教师让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让学生合作探究,但梳理的过程始终往教师预设的答案方向拽。这样带有任务式的要求和刻意的安排是呈现不了学生多元思维碰撞的火花的。真正的多元解读,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多元解读的空间和情景,搭建一个工具支架。只讲求发散而不讲究一个合乎逻辑的运行,就会因语言的联想性而随性自主,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放羊状态,这样就丧失了课程的基本价值,以致一堂课下来热闹过后什么也没留下,因此我们要严重拒绝“伪放下”的多元解读。

三、在相互倾听的基础上展开多元对话,提高多向互动的有效性

佐藤学先生说:“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4]倾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今语文的课堂,学生是有了说的欲望,说的热情,但很多时候学生是“为了说而说”,常常没有听清教师或同伴的话语后就急着发表自己的看法,回答也多是碎片的,之后更是对于别的同学的发言充耳不闻,只因“说的任务完成了”;还有更多的时候,我们教师怀揣着教案,在预设中将时间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没有等待没有应对,学生的想法终没能真正的在班内引起交流和讨论。显而易见,没有倾听的“对话”只不过是不入耳的喧嚣,是没有深层思考的苍白的碎语。

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能够平等交流、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首先教师自身要做出示范,要礼貌郑重地倾听学生的发言,更要注重去体会学生话语中潜在的复杂的心情和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与学生的想法共振,与学生建立一种轻松的基本的信赖关系,才能确切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构建“学习共生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5]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听,就应该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倾听要做到“五心”,即专心、耐心、细心、虚心、用心。做到听、思并重,听清内容,听懂想法;不盲从,不插嘴;客观评价,有选择地接纳;有思考有针对地反驳。这样生生之间才能相互促进。

同时,从细节上教师要及时给予准确恰当的评价,这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当学生们感到教师在倾听自己的发言时,定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也懂得采用同样活力的倾听策略,最后教师再给出建议性的回馈,如此,学生们才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多元对话多向互动才真实有效。

四、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课堂动态的生成

高效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精神,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学习的开始和持续的动力,培养问题意识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原动力。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有效问题;更要注意创造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有思考力的问题,形成自己的阅读期待,它会成为学生深入阅读思考的起点、持续阅读的动力、产生阅读创意的源泉。

教师要守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怕冷场不追求所谓课堂气氛,要让学生有冷静的独立的思考,要有等待思考的时间空间;要依据学生思维的走势引导学生追问、反问;要善于捕捉课堂的生成资源,搭建好一个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如我在教授《金色花》时有学生提出来“文中的妈妈不是个好妈妈,因为她一天都不找自己的孩子……”一瞬间我有点蒙,旋即想到文中妈妈静美的形象也是泰戈尔创作本文的主心之一,对母亲的理解,不应只把她当成妈妈,也要想想她是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女孩,抓住这个资源,我自然地引导学生进行追问,自然地进行情感价值的渗透,学生体悟较深,坐在后面听课的家长也感动不已……如此课堂的探究真正有实效,可以不断地深入,学生的思考就可以不断地深化。

学生的心智活动被教师的教学机智激活了,课堂气氛就可以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这是教学的一种化境。找到发展学生的价值点,就推动了课堂资源的生成;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态度、价值观也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得到了逐渐的培养和完善。

高效课堂,是师生共生的学习场,当课堂内涵由“灌水”“放水”走向“点火”时,课堂教学便能“增值”,课堂便能真正成为师生个性充分张扬、思维高效互动的生命发展场。

[1][2]黄厚江.语文的原点[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3]李政涛,吴玉如.“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5]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师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麻辣师生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