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贸的发展
2016-04-16舒丽媛
舒丽媛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中日经贸的发展
舒丽媛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日两国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在经济贸易各个领域的联系不断加深。目前,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日贸易关系已经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缘经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对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特征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对于中日两国经济、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日经贸;现状;发展
一、背景
中日经贸关系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汉朝。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交往中,既有亲密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又有历史的恩怨,周恩来总理当年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历史关系,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二、中日贸易的现状
首先,根据总贸易额数据来看中日贸易规模,明显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进出口总额中,贸易总额在增加,在1998年的差不多500亿美元贸易额,到2014年3000亿美元的贸易额,基本上翻了六翻,特别在2001年至2008年一直都是呈上涨趋势,在2009年中日贸易额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贸易额有所下降,而后继续上升在2011年达到其峰值3500亿美元,在2012后中日贸易额略有下降;(2)进口的增长趋势要强于出口,相比于出口增加额,进口增长更加迅猛;(3)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在2009年和2013年有个明显的拐点;(4)进口基本上大于出口,中日贸易存在贸易逆差状态,从1998年至2001年中日贸易的进出口基本上是持平的,没有太大的差额,在2001年加入WTO后,中日贸易出现逆差,并且,随着时间拉长,中日贸易逆差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其中,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中日之间贸易竟然是中国贸易赤字,因为一般说来,我们已经有了4万亿美元的外汇,常常被西方媒体为贸易顺差大国,却对日本是贸易赤字,所以下面我们主要来探讨中日贸易逆差的情况。
我们需要探讨为什么中日之间的贸易会出现逆差?逆差具体体现在在哪些方面?在这之前,我们要对中日贸易具体逆差有个了解。依据相关数据,我们可以了解中日贸易逆差基本上呈现出一个倒“V“字形状,在1998年至2001年基本中日贸易逆差在0左右徘徊,从2001年后中日贸易逆差逐年上涨,2010年达到最大值556.93亿美元,而后基本呈直线下降,在2014年中日贸易逆差下降到100亿美元左右。其实,根据中方统计,自中日建交至2011年底,中日贸易逆差额累计已达到3141.2亿美元,中日贸易收支严重不平衡,贸易逆差随着贸易额增加而不断扩大。这是令大家感到意外,因为一般说来中国一直被认为贸易盈余的国家。那么我们就要了解贸易逆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以便我们进一步探究中日贸易逆差。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代表性地选择了2010年-2013年的10大类商品(按SITC分类)进出口的差额数据来了解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发现0类商品(食品和活畜)是属于中日贸易顺差,顺差高达差不多100亿美元;1类商品(饮料和烟草)、3类商品(矿物燃料)、4类商品(动植物油)基本上保持着贸易平衡,既没有逆差也没有顺差;2类商品(粗材料)略有贸易逆差;5类商品(化工产品)的贸易逆差超过100亿美元;6类商品(材料分类的制成品)贸易逆差快接近100亿美元;7类商品(机械和运输设备)是中日贸易逆差最大的一类,同时也是逆差波动幅度最大的一类产品,在2010年和2011年该类商品的贸易逆差额达到500亿美元,在2012年下降到只有300多亿美元的逆差,其中下降额度高达100多亿美元,在2013年贸易逆差下降到200亿美元,也就是从2011年到2013年这类商品贸易逆差额下降了300亿美元,平均一年下降150亿美元;8类商品(杂项制品)的贸易处在中日贸易盈余状态,在2010年其盈余少于100亿美元,在2010年后其贸易盈余超过了100亿美元,有一个小小的增长;9类商品(分类商品)的贸易保持着平衡状态,基本保持不变。
总的来说,在0—5、9类商品的中日贸易逆差变化不大,6、8类商品的逆差略有上升或下降,只有第7类商品变化最大,这类商品的中日贸易逆差下降的很快,在2011年比2010年略有上升,在2012年和2013年大幅下降,到2013年几乎下降到了200亿美元,比2010年减少近300亿美元。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2011年至2013年中日贸易逆差的大幅下降,因为其他类型的商品进出口逆差基本保持不变。所以我们就主要研究第7类商品。
在下面我们重列出了第7类商品的9个要章节的商品的进出口情况,并加以分析。
从查看数据,发现可以看到中日发电机械设备的贸易中中国进口远大于出口。在2010年至2013年该类型的商品的进口至少都有40亿美元,最高的2011年进口高达70亿美元,而其出口额仅仅只有20亿美元,在这里面的贸易逆差高达至少20亿美元。
另外我们了解到个别行业专用设备的进口远远大于出口。其中该种产品的进口基本超过100亿美元,其中2010年和2011年该类型的产品进口超过150亿美元,在2012年有个明显的下降为100亿美元左右,2013年基本保持在该水平上;而在出口方面,它的出口不到远远低于50亿美元,在这个里面中日贸易逆差值至少达50亿美元。
金属加工类机械的进口远超过出口。2010年至2013年间金属加工机械的进口从40亿美元,增加至接近70亿美元,在2013年下降为30多亿美元;而在其出口方面金额不足10亿美元。在这其中至少存在30美元的贸易逆差。
一般行业机械和设备和机器零件的进出口差额在逐渐缩小。在2010年,其进口为100亿美元的进口,出口为40多亿美元,贸易逆差为50多亿美元;在2011年进口增加到接近120亿美元,同时出口也增加到60多亿美元,贸易赤字仍然保留有50多亿美元;然而,在2012年,进口减少到100亿美元,出口增加到接近80亿美元,逆差缩小到20亿美元左右。在2013年,进口减少到80多亿美元,出口增加到70亿美元,逆差只有几亿美元。
办公室机器和自动资料处理仪器,这一类型的仪器的进口在2010年到2013年的进口总额都是40亿美元刚刚出头;另一方面它的出口金额都超过100亿美元,在2012年和2013年接近120亿美元。在这类型仪器的日贸易中,中方是有较大的顺差。
电信和录音及音响设备和仪器的进口远远小于出口。在2010年至2013年该类仪器的进口金额每年都保持在50亿美元,其出口从2010年至2013年每年缓慢的增长,到2013的出口额超出150亿美元。总的来说,中国在该类产品上基本保持着近1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在电气机械,仪器和用具零部件的进口在2010年至2013年间进口额基本超过35亿美元,2013年是数额最小的,有349亿美元,在2011年其数值达到最大,有超过400亿美元;而在该类产品的出口虽然逐年在增长,但是到2013年其出口最大金额也87亿美元,这其中的贸易逆差不言而喻。
在道路车辆,包括气垫车辆这一类商品的进出口中,在2010年到2013年其进口金额基本都达到150亿美元,除了2013年进口额为145亿美元;在出口方面,虽然有缓慢的增长,但最大金额只有40亿美元,这样平均下来贸易逆差至少有100亿美元。
在其他运输设备类产品的进口,在2011年略有上升外,此后呈现大幅度下降,从2011年的12亿美元下降为2013年的7.5亿美元,下降了37%;同时它的出口在2010年和2013年出口额有5亿美元,在2011年和2012年其出口均只有差不多2亿美元,在这一方面,中贸易逆差并不很大,基本呈现持平状态。
总之,从9个小分类中可以得出,中日进出口贸易逆差最大的是,电气机械,仪器和用具零部件这一类型的产品,其差额高达200亿美元,其次是道路车辆这一类产品,它的贸易逆差在2010年至2013年间至少每年有100亿美元的金额。
排在第三的是个别行业专用设备,它的贸易逆差高达50亿美元,紧接着是金属加工类机械,虽然它总的贸易量不是很大,但是中它的贸易逆差有30亿美元。在发电机械中和金属加工类机械类相识,贸易量不大,但贸易逆差基本每年保持有20亿美元。一般行业机械和设备和机器零件、其他运输设备这两类产品的贸易基本是保持着几亿美元的中日贸易逆差。
另外一方面,SITC7产品中,办公室机器和自动资料处理仪器的中日贸易是顺差,高达60亿美元,电信和录音及音响设备和仪器也存在着贸易顺差,高达100亿美元。
其实在这9大类型的产品中,中日贸易逆差较大的行业基本上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性的产业,(发电机械设备,个别行业专用设备等)并且都需要核心科技来支撑,因此其附加值也就相应地提高了,虽然中国也有出口,但其趋势并不强劲;同时中日贸易顺差的办公室机器和自动资料处理仪器、电信和录音及音响设备和仪器这两类产品主要是依靠操作化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没有科技含量,相应地其附加值也就低了。
中国和日本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日本仍然在较高层次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上具有优势。由于他们的附加值不同,两类产品之间价格相差悬殊,造成中日贸易收支不平衡,出现逆差。
从相关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主要出口机械和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制成品,化学品,食品和活畜;中国主要进口机械和运输设备,制成品,化学品,杂项制品;在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中日贸易基本是同一产业内贸易。中国的初级产品SITC0食物和活动物,SITC9杂项制品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这些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化学品和制成品以及机械和运输设备之间既进口,又出口,其中机械和运输设备占据双边最大的贸易份额。
所以总的来说,中日两国的制造业均在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但两国制造业内部各部门的发展水平仍有差距。日本仍然在较高层次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上具有优势,中国仍然主要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上具有优势中日双边产业内贸易仍然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
三、贸易利益
提供了资金的支持,满足了资金缺口,吸引外资提高相互之间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的建立、增加就业。
四、贸易摩擦
中日两国的双边贸易多为产业间贸易,日本向我国出口的产品多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我国向日本的出口则基本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中日两国之间频繁的贸易往来的同时,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此起彼伏。中日两国之间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纺织品、服装、化工产品等几大行业。表现形式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主,同时伴有少量的知识产权纠纷、紧急进口限制措施、反倾销等。自1993年初中日第一起中日贸易摩擦案至今,中日贸易摩擦历经了两个高期:
(一)1993年~1996年,这一时期的贸易摩擦均为日方发起,其形式以反倾销、保障措施、限制措施为主,涉案产品也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日方主要利用WTO基本规则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限制。我国的应对措施也相对简单。
(二)2001年至今,这一时期的贸易摩擦仍以日方发起为主,且摩擦的形式逐渐转变为以技术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等为主,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应对经验和策略仍显不足。
五、总结
中日贸易摩擦的主要特征:摩擦形式多种多样、日方发起贸易争端的原因多种多样、部分贸易摩擦发生在日日贸易之间。对比中日贸易摩擦与中美、中欧、中韩贸易摩擦,得出如下结论:中日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都存在政治因素,但日方更多是由于其国内的政治目标而发起贸易争端;相较与中欧贸易摩擦,引起中日贸易摩擦的因素更加繁杂,且中日之间与中欧之间的贸易依存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与中韩贸易摩擦不同,中日贸易摩擦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基于中日贸易摩擦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利益集团因素、我国出口企业自身因素等四个方面的根源,建议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方面积极进行应对,以期将我国出口企业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舒丽媛(1991-),女,汉族,湖北咸宁人,硕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世界经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