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活开展主题活动提高品德教育实效

2016-04-16邱进富建瓯市玉山镇中心小学福建建瓯3531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品德课品德生活

邱进富(建瓯市玉山镇中心小学,福建建瓯353100)

灵活开展主题活动提高品德教育实效

邱进富
(建瓯市玉山镇中心小学,福建建瓯353100)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具有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广大教师必须跳出教材与课堂的束缚,适时、适地的开展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喜闻乐见、身临其境的主题活动中逐渐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本文试图从开展主题活动要体现生活性、坚持针对性、突显实效性、注重开放性四个方面阐述品德课中通过主题活动,提高品德教育实效的思考。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德育成效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儿童只有在现实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再由直接经验和体验改变自身认知状态,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源于儿童社会生活的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儿童的主体参与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有效地形成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灵活开展主题明确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从活动中形成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主题活动的开展,要紧紧扣住以下四个方面来设计,才能提高品德课应有的德育成效。

一、联系生活实际——体现生活性

品德与社会教材给我们呈现的只是范例和话题,教材中的图和文字只起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动地优化整合有关内容。

教学活动的设计与选择要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触及学生的真情实感,才有利于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在时间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品德,提高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所以,活动主题要符合学生的口味,平时孩子们喜欢的、乐意的、难以避免的活动,就可以成为我们的首选。

如在学习《换个角度想一想》(《思想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一课中,笔者开展了如下教学活动。

1.小调查活动。课前组织“在生活中,同学之间遇到过冲突吗?遇到哪些冲突?”的小调查活动。

2.小品表演活动。学生表演同学之间发生冲突的事件,再现学生生活情景,在情境中组织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发生冲突,结果怎样?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假如是你会怎么处理?”

3.“找榜样”活动。开展“找榜样”活动,找一找在我们身边,哪些同学的人缘特别好?议一议他们与人交往、相处有什么优点?

在《换个角度想一想》的教学中,从课前组织的小调查活动中了解了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解决生活中冲突的社会生活经验。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活动资源,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来建构活动,采用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通过小品表演活动,引发学生思考、争议,引领学生面对冲突能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在调查、了解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通过“找榜样”活动,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生活中的鲜活的榜样。由于学生寻找的这些榜样来自同龄人,来自真实的现实生活,具有可信性和可学性,因此活动中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内心体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促进道德的生成和发展,即在与人交往时,学会冷静处理遇到的问题,能做到换个角度想一想,理解、善待别人,发生矛盾后,能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做到宽容待人。

二、确立明确目标——坚持针对性

目标是我们成功的前提。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这是活动开展的前提。教师首先要确立明确的目标意识,不是简单的读懂《教师教学用书》上所提示的目标,而是要内化它。其次,明确目标是整个教学的导向。脱离目标,或者说目标落实得不够深刻,就必然无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学也必然会停留在浅表层次,无法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的深化。

因此,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必须要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在哪里。应克服为活动而活动的情况出现,否则就演变成追求表面形式,这样做反而会对教学造成干扰,也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

如上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伸出爱的手》这一课,如果只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生活不便的情境,或者扮演残疾人而发展一些活动,而没有引导学生感受残疾人的内心世界,也没有让学生探讨“我们该怎样对待残疾人?”这一目标话题,像这种活动笔者认为没有很好地落实目标,或是目标的落脚点没有找好。

三、提升主体感悟——突显实效性

活动是品德课的最主要形式。在品德课中增加活动成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化教育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加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解决道德问题、培养道德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品德课学习过程的实质——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如果同样一个活动,可以通过听、看、做、写各种形式,那就要看哪一个最有效。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家人的爱》时,笔者安排了以下教学的板块。

1.活动板块之一:重温父母教诲,念父母养育之恩。

三位学生家长分别介绍操持家务、关怀子女的不同的生活故事。

2.活动板块之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听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说一说:我能为爸爸妈妈做什么?

演一演:师生、家长共同创设“爸爸很忙”“妈妈累了”“爸爸妈妈回家了”等生活情境,这时我能做什么?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让家长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述说,通过录像等现代教育手段将父母关爱我们的真实的生活片段引入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同学们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活动中人人都争着要说自己的父母,课堂学习情绪高涨,学生们述说的事例真实动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更体现在“我能为爸爸妈妈做什么”的情境表演中。

四、灵活组织活动——注重开放性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活动时间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活动主题与学生实际,可安排一课时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这样,就给教师捕捉课题,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留有时空。同时,一项主题活动的开展,可以有课前准备阶段,也可以有课后延伸活动,这是不受实际限制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的,自然即课程,自我即课程,生活即课程。本课程内含了一种校外课程的理念。因此,我们应该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架,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观察,到工厂、农村去参观访问,到社会上去调查了解。总之只要是教学活动的需要,哪里都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课程。这一课题具有广阔的空间,是开放的课堂,流动的课堂。

课题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亲身实践,发展道德能力。课后延伸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学校、家庭、社区开展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参观游览、社区服务等,以达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践履”的目的。如学完《我们的学校》(三年级上)一课后,可开展“我让学校更美丽”的延伸活动,鼓励学生去感受校园的美丽,去发现校园的不足,并用不同的方式去为学校做点儿有益的事,如主动拾垃圾、清扫校园、给花草浇水等美化校园的活动。

总之,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做到活动有针对性,活动内容体现生活性。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设计出突显实效性、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活动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生活,真正提高品德与社会活动课的德育成效。

[1]〔前苏联〕B.A.苏霍姆林期基.给老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陈家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案例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3]徐荣珍.德育主题活动案例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15(3).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品德课品德生活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生活感悟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无厘头生活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未雨绸缪 静等花开——基于“儿童立场”下的品德课前准备策略例谈
品德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