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于生成着力于预设

2016-04-16彭宝平建阳区麻沙中心小学福建建阳3542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预设课堂教学课程

彭宝平(建阳区麻沙中心小学,福建建阳354200)

着眼于生成着力于预设

彭宝平
(建阳区麻沙中心小学,福建建阳354200)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教师课前的预设不能太饱满,要有一定的伸缩性,对课堂上意想不到的“生成”要从容地、及时地纳入,便于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师要鼓励、利用那些有效的、价值高的“生成”资源;对意义不大、价值不高的“生成”及时地让其思路“归队”。课堂上,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有动态生成的观念。

课堂教学;预设;生成;矛盾;统一

一堂优质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充分的课前“预设”。因此每位教师在课前都必须对学生状况有深入地了解,科学理解与周密安排教学内容。可是,教学主体是人,对文本的解读又有多样性,课堂教学不完全是学生接受和教师传递知识的过程,它是师生多元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生成”,教师要促使“预设”和“生成”不断地融合。只有这样,课堂才有生机、活力。为了科学地认识并在教学中合理而艺术地把握“生成”与“预设”的关系,促使它们有机融合,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谈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抓住课堂亮点,拓展内容,提升能力

课前教师精心预设,课上师生积极的、有效的互动,常激发学生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以及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现象,这就是课堂亮点。课堂亮点是精彩课堂的体现,是难得的课程生成资源,它分为可预见和不可预见两种。教师很好把握学生和教材,匠心设计、顺情诱导得来的可预见的课堂亮点得来不易,教师肯定会善加利用。而课堂中出乎教师意料产生的不可预见的课堂亮点,常会让教师措手不及,无法应对,为了避免尴尬,常会有意忽视它。可是这是更加难得的课程资源,它稍纵即逝,教师要有勇气面对,及时抓住它,提炼它,放大它,让个别学生的闪亮点为大家共享。

在一次小组研讨课上,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农夫“揠苗”的辛苦,教师作了这样的设计:自由读第二节,边读边注出表现农夫辛苦的词句;再看看文中的插图,想像农夫劳作的情景。忽然,一个平常并不引人注目的学生犹豫地缓缓举起了手:“老师,我在村里看见禾苗是长在水田里的,可书上插图中的田是黄黄的,像沙地,没有水。”只见教师一怔,看了看插图:“还真是这么回事,课本怎么也会出错呢?”边说边走向小孩,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然后转向全班同学说:“这位同学观察认真,不迷信书本,真值得大家学习!”这一表扬,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禾苗都是长在水田里的,没有水,肯定长不了。”“放假时,我和爸爸去插秧,裤腿都是卷起的,袖子也是挽起来的,田里的泥特别烂,哪有穿着布鞋、袜子下田劳动的?”……学生的不断发现,也促使教师思路的新变化,于是说:“看来,我们有必要给教材编辑部叔叔阿姨们写一封信,提些建议了!”教师在学生突然的质疑下,因势利导,抓住了这个亮点,及时调整原来的预设,有意识地引导其它学生深入思考,虽然没有按原先的预设进行教学,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创新欲望。

二、关注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主动表达,积极思考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当今社会,信息源多,学生见识面广,面对各种事物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课堂上,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不一定会得到全部学生的认同,常有不同的声音。当这些“异样的声音”发生时,是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进一步去挖掘课程,还是勉强让学生按照教师原来的安排开展教学?这是对教师的勇气和智慧提出了考验。尊重学生独特感受,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安排,重新评估之前的价值取向;生硬要求学生按原先安排走,那就是置教育主体于不顾,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违背了基本教育规律。

很多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时,都会先抓住课题来梳理文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一位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也是这样设计的,就在大家都围绕题目质疑时,突然有一个学生提出:“我在课前预习时发现,这个故事是讲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心理骗了他十万支箭。曹操不会主动借箭给诸葛亮的,我认为课题的‘借’用得不准确,应改为‘草船骗箭’更准确。”他的发言立刻引起了大家的争议。面对这个意外“生成”,教师并没有慌张,而是顺势说“这个故事流传千百年了,真是‘借’用得不准确吗?就让我们先把课文认真读一读,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再来开个现场辩论,看谁有道理!”由于有了悬念,一节课学生都学得很认真,学完课文后大家在小组上争论热烈,然后纷纷在课堂上旁征博引,陈述自己的观点。

在这个教例中,教师面对学生“异样的声音”,并不急着参与争议,而是把问题交还学生,引发他们的探究。这时,课题是否用词恰当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精神得以培养。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正是我们想要的理想教学状态吗?不正是课程倡导的人文精神吗?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人为本,多一些赞赏,恰当把握,让不同的声音,都有机会展示,那么必将珠玑落盘,悦耳动听。

三、把握偶发事件,抓住关键,融入课堂

突发事件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如果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压制学生,回到原先教学秩序上来,这样做往往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真正影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能根据实际,重新预设,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初夏的一堂作文课上,一位教师正在与同学们进行“写一个场景”的训练,忽然教室外雷声大作,狂风吹得窗户咯吱咯吱响,窗帘横飞,桌上书簿翻到地上,这时,学生有的忙关窗,有的拾书簿,还有不少调皮的站起来朝窗外望,更有人张开双臂欢呼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场面,任课教师一时慌乱,想大声训斥,但转念一想,为什么不让这天赐的暴风雨一起参与到课堂中来呢?于是教者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计划,向学生简要说明了观察要求:按刮风的先后顺序观察,注意观察动物、景物的形态变化。然后让学生全部到走廊上去(不影响别班同学),仔细观察雷雨中的校园。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他们一边观看,双眼像摄像机一样,拍摄着风雨中校园这个“特定场景”,一边指手划脚、议论纷纷。一会儿风雨过了,回到教室,一篇篇以雨中校园为材料的场景描写生动又逼真。这位教师把原本影响教学的突发事件巧妙地化解为重要的课堂生成资源加以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益。

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教师课前充分的预设不能太饱满,要有一定的伸缩性,对课堂上意想不到的“生成”就能从容地、及时地纳入,便于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师要鼓励、利用那些有效的、价值高的“生成”;对意义不大、价值不高的“生成”要及时地让其思路“归队”,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作为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着眼于生成,着力于预设,让教学成为一种艺术,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

[1]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魏本亚.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哲学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预设课堂教学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