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文本之源拓阅读天地

2016-04-16魏清香清流县实验小学福建清流3653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课外课外阅读文本

魏清香(清流县实验小学,福建清流365300)

借文本之源拓阅读天地

魏清香
(清流县实验小学,福建清流365300)

“基础得靠阅读来奠定,大量阅读是基础教育的起点。”课外阅读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一直被广大教师所重视。语文课天天上,课文天天学,加强“借文本之源,拓阅读天地——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的研究,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文本;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有效拓展;提升素养

对学生来说“文本之源”就是一本本教材、一篇篇课文。但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天天上,课文天天学,如果教师能开拓视野,借助教材——文本这一源头,多方挖掘,内引外连,在课堂上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有效的拓展,拓宽阅读天地,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学习世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定能让学生爱上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借文本之源,课前链接阅读,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基石

借文本之源,课前链接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为更好的学习文本服务。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查阅、搜集、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丰富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如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文中蕴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之前,笔者安排学生课外读宋小明的《你是这样的人》。上课之始,让孩子们齐读《你是这样的人》。“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孩子们读得感情投入,声情并茂,把自己的情愫融进了字里行间,感受到周恩来的博大胸怀。正是在这种情感铺垫下,孩子们一下子走进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又如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课文,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恐龙的相关资料。学生兴趣浓厚,他们准备了有关恐龙的各种资料以及图片、照片。课始,教师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介绍自己收集的信息,如恐龙生活的年代、生存的外界条件以及各种恐龙的特点等等。学生们争相发言,积极性很高。如此,“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的课外阅读呈现完全是源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新基石,拨动了学生的学习之弦,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学习。

二、借文本之源,课中补充阅读,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发展平台

借文本之源,以课堂教学为轴心,选取有关联的课外阅读资料在课堂教学时穿插补充文本的学习,可以扩大阅读收获,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发展平台。

1.重点处补充阅读

在一般情况下,教学的重点往往是影响学生领悟文本主旨的关键点。在教学的重点处进行拓展,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延伸,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文本。

教学《渔歌子》这首词,“体会到词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的情感”,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时,笔者相机引导学生紧扣词眼“不须归”,找出渔翁看到了怎样的美景而“不须归”?读出相关词句,再引导学生分别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这些景物,让学生融情想象,建构画面,品读感悟,再化虚为实,将画面还原成灵动的文字;拓展李白、刘羽描写白鹭的诗句,和周朴、吴融、李白写桃花的诗,共读。这课外资料的补充既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延伸,促进学生有效的经典积累。

2.疑难处补充阅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点,有些是因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太远,形成理解的“断裂带”。这时,我们巧妙地拓展相关背景知识,扩充阅读材料,丰富学习资源,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打通理解的通道,就能让学生在拓展中深化理解。

还是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学生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为此,课中在感受“中华不振”这一部分时,教师巧妙地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适时补充租界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相关资料,丰富了学生对“中华不振”的理解,自然就深入体会到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在学习“立志”这一部分时,师激情引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也是周恩来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此时补充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和图片,这样,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发展平台,不仅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更感受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无穷的魅力,承载了生命的涌动。

3.留白处补充阅读

小语教材的许多文本的作者在经意与不经意间留下很多的“空白点”,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阅读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利用这些意蕴丰富的空白点,补充真实可感的阅读材料,能促进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让他们更深刻地感悟文本,还可以唤起学生心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营造诗意的、情感激荡的阅读课堂。

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邀‘我’做客”这部分时,当学生读到“肖复兴和叶老先生从午后聊到黄昏,整整一个下午,他们到底聊了什么呢?”这是文中的一个空白点,但对学生感受叶老待人平易真诚,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的人品又是个关键,此时,挖掘空白点,教师适时补充课外资料——叶老简介(叶老当时是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工作繁忙……)以及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活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读了这些课外资料,文中“叶老的待人平易真诚,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的形象”便在学生头脑中清晰起来,再加上教师的激情引读:“一位是教育部的副部长、大作家;一位是稚气少年,初中生,却促膝交谈了整整一下午,俨然一对忘年之交,这都源于叶老先生的质朴、平和、亲切、真诚以及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呀……”如此,激活了学生的情感,让解读变得丰满而厚重,课外阅读自然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发展平台,情感激荡的阅读课堂便再次充满了无穷的魅力,承载了生命的涌动。

三、借文本之源,课后拓展阅读,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淀发展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借文本之源,课堂教学之后,有意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阅读相关内容,在阅读中再次储备知识、内化吸收、提炼借鉴、延续探索、深层拓展,能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扩大视界,超越自我,享受新的阅读体验与快乐。

如《卡罗纳》一课教学就要结束时,孩子们都被文中来自“同学、老师、‘我’及‘我母亲’”对卡罗纳的关爱深深吸引着、感染着,课堂上充溢着一份浓浓的爱之情。此时,笔者满怀深情地告诉孩子们,“《卡罗纳》这个感人的故事选自《爱的教育》,书中还有99个关于爱的感人故事。书的作者说‘这本书是特地奉献给九至十三岁的孩子的,书中记叙的就是四年级发生的100个动人的故事’”。又如教学《生命生命》一课,在这节课的结束,笔者在稍作总结后,这样引导:“孩子们,还有一位作家——克伦·沃森也写了一篇同名作品——《生命生命》(在这个故事中,一只被作者踩入沙土的蜜蜂是如何尽全力一次次冲出沙土,重新展翅高飞。作者又为什么对他下跪呢?)请你去读读这个故事吧。”有了课文的引路,再加上教师激情、适时的推荐,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自然乐此不彼,在阅读中再次储备知识,内化吸收,提炼借鉴,延续探索,深层拓展,享受新的阅读体验与快乐。如此,课后的拓展阅读,自然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积淀发展。

[1]何重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

[2]张欣舒.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J].学周刊,2016(22).

[3]徐敏美.“链接”课外“跳转”精彩[J].语文教学通讯,2016(4).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课外课外阅读文本
小满课外班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