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应用意识提升小学数学素养
2016-04-16方芳草
方芳草
(云霄县元光小学,福建云霄363300)
增强应用意识提升小学数学素养
方芳草
(云霄县元光小学,福建云霄363300)
数学教学应融数学于生活,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概念或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从而使数学与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交集。
应用意识;提高;数学知识;能力
长期以来,数学应用意识的缺失是教学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现象。许多教师认为,数学的应用无非就是简单地增加几道应用题,让学生训练,学生再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即可。这种意识使学生无法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也忽视了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应用意识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数学概念解决现实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意识地利用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及问题是应用意识的一种体现。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应用意识的条件,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客观存在的现象,当遇到这样的现象时,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数学应用意识,要善于从数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数学知识去解释现象的本质。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平均数》时,通过让学生观看动态课件,根据盈盈生日时分巧克力的信息、发现里面存在的数学问题、再把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最后想办法解决该问题,并得出求平均数的一般公式:总数量÷总人数=平均数。这时,学生就被渗透着一种思想——用“平均数”这一概念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而后教师在屏幕上出现明明五次投篮投中的个数,问:明明这次投篮平均投中几个?让学生根据平均数的意义把它求出来。紧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平均数就是平均分到的个数吗?显然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平均分到的个数是具体的,而平均数却是抽象的,两个概念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然后再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加深理解这两个概念,懂得平均数虽然抽象,但用平均数体现总体水平较为合适。最后,结合生活实际,先让学生帮教师算一算李奶奶家第四季度每个月的平均用水量,再让每个小组根据同学们课上的表现给这节课打分,教师在黑板上分别板书。第一小组:9分;第二小组:8分;第三小组:7分;第四小组:9分;第五小组:8分;第六小组:7分,要求同学们求出这节课大家表现的平均分,(9+8+7+9+8+7)÷6=8(分),8分不是每个小组实际得到的分数,而是用这8分来反映这节课同学们上课的总体表现。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主动地思考应用这一数学概念知识灵活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把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上一个新台阶。
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生活中有些问题并非直观,但是有数学的影子存在。解决时可以采用数学的方法。学生能应用已有的数学方法,探究、解决这类问题,既是对这些知识、方法的再认识,也是对这些知识、方法的应用价值的了解,同时还是自己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种体现和提升。
例如,教学《折扣》练习时,呈现习题题目:
习题1.为提高商场本年度的业绩,永辉超市按“满100元立减50元”的方式搞优惠活动,恒晟超市全场商品半价销售。爸爸想买一件标价为230元的裤子。
(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2)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对于恒晟超市半价优惠活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马上能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半价即五折,也就是就是原价的50%(即现价),也就是实际花费的钱;而永辉超市,满100元立减50元活动,学生对这优惠方式的理解模拟两可或存在异议,因而计算方法也不同。
方法一:230-50=180(元)
方法二:230-50×2=130(元)
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理解“满100元立减50元”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分析:当所买的东西的总价钱是一百块钱时可以少付五十块钱,当所买的东西的总价钱是二百块钱时可以少付两个五十块钱,即一百块钱。不是整百的部分没有此待遇。这样就得出结论:总价中有多少个100元,就从总价中减去多少个50元。学生就明白了方法二才是正确的解题方法。这一反馈环节,既把学生已有的知识激活了,又把他们的应用意识激发了,还能很好地把解题方法注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牢牢掌握知识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出示一道练习:
习题2.学校要购买20个篮球,恒盛超市打八五折优惠,新华都超市买四送一,每个篮球的价格都是38元,到哪家购买较便宜?
在恒盛超市购买,学生马上能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实际每一个篮球的价钱可以用原来的价钱乘85%,即38×85%=32.3(元),再把32.3元乘篮球的总个数20,即32.3×20=646(元),就是需要付的总钱数。而如果在新华都超市购买,买四送一,学生间就出现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方法一:20÷(4+1)=4(组)
4×38×4=608(元)
(每组的价格)
方法二:20×38×4/5=608(元)
用方法二计算的学生认为“买四送一”,就是买5个球结账时只需付4个球的钱数,即购买篮球的总价钱相当于篮球实际总价的百分之八十,也就是打八折销售,用五分之四表示。这时,教师这样追问:如果购买的数量是22个,每5个能优惠1个,那么还有剩余2个,不够一组,怎么办?你还能用方法二进行计算吗?很多学生一下子就明白:对啊,那这样就不能采用第二种解法了。那该怎么办呢?于是,让学生4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5分钟过后,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出了这样的结论:买4送1,就是5个篮球为一组,只要付4个球的钱数,要是总个数能被5整除,就能直接得出有几组,再用组数乘每组的总价就能算出应付的总价钱;如果不是5的倍数,而是有剩余的话,剩余的部分不够一组,就要按原价进行计算,也就是:
22÷(4+1)=4(组)……2(个)
4×38×4+2×38=684(元)
这样的巩固练习,再次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将生活问题解决了,也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真正实现增强应用意识的理念。
三、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非常重要,既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从哪里来,又要明白它到哪里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将知识贯穿于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并感受到数学的实践性。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可能性》这一课时,教师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中间环节,而忽视其他阶段。课堂上,教师结合“课前的预设与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模式,首先创设学生较为熟悉的象棋比赛情境,问:利用投掷硬币的正反面来决定谁走第一步棋,你认为这种规则公平吗?为验证这一猜测,接着就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抛硬币,不同小组抛的次数有所不同,有的小组抛20次,有的小组抛30次,还有的小组抛40次,并记录每次抛的情况,然后教师把学生汇报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对取得的数据进行观察、分析,得出:抛的次数越多,正、反两面出现的次数越接近。然后向同学们出示数学家们曾经做此实验的相关数据,当实验达到一定次数时,正面朝上的次数等于反面朝上的次数。让学生明白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但发生的可能性却是相等的。最后,通过玩猜丁壳的游戏再次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透过这些常见的活动,既达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学数学、学概率的乐趣,又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学生学得主动,积极,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1]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伟华.发展应用意识,提升数学素养——以一道“方案题”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7).
[3]王青.关注学习细节,提升数学素养——小学高年级数学草稿本的应用策略探微[J].学子(理论版), 2015(4).
G623.5
A
1673-9884(2016)011-0067-02
2016-09-25
方芳草(1979-),女,福建云霄人,云霄县元光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