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趣品言提质
——“师生共读一本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2016-04-16蔡云珠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桑桑草房子师生

蔡云珠

(云霄县东厦中心小学,福建云霄363300)

激趣品言提质
——“师生共读一本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蔡云珠

(云霄县东厦中心小学,福建云霄363300)

“师生共读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阅读整本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并开展各种阅读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在课堂上历经三个阶段:读物推荐、阅读指导、读后交流。读物推荐课重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对书籍的向往;阅读指导课着重品读语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魅力;交流汇报课则通过思想的交流碰撞,实现自我提升、共同促进的阅读目标。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构建三种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和学生一起爱上阅读。

教学模式;师生共读;激趣;品读;交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课标要求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但在农村小学,由于多种因素的困扰,导致了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方法失当、阅读质量低下。如何保质保量完成小学生每个阶段的阅读任务呢?经过一番的思索,师生共读一本书形式在我校应运而生——“师生共读是指教师与学生一起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阅读整本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并开展各种阅读活动的过程。”[1]

为了推动师生共读活动的开展,学校成立课外读物研选小组,精心选择和确定了64本适合一至六年级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每种书籍购置50本)。中年段的推荐书目有20本,通过比较分析,笔者选择了其中四本作为第二学段师生共读的书目:三年级上学期阅读《宝葫芦的秘密》(12万字);下学期阅读《爱的教育》(13万字);四年级第一学期阅读《窗边的小豆豆》(17.5万字);第二学期阅读《草房子》(20.5万字)。每学期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一本完整书籍,这样既能轻松突破阅读量(63万字>40万字),又能提升学生阅读品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可谓一举多得!下面以曹文轩的《草房子》一书为例,谈谈对“师生共读一本书”课堂教学模式的点滴思考。

一、孕育趣味,让读物推荐课兴趣盎然

《草房子》是一部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且品位高雅的长篇小说,作品写了主人公桑桑和他的伙伴们难忘的小学生活。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故事曲折催人泪下,情怀悲悯格外感人!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2]怎样激起学生对新书强烈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觉得应在读物推荐课上把趣字做足做透。

(一)画识小说人物

班上的学生爱画画,把阅读与绘画结合起来,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书的距离。果真,面对着每人一张的美术纸,学生们很是兴奋。笔者故意刺激他们说:“美术老师一直夸咱们班画画特别好,作为语文教师我可不大相信。今天我来出个考题——读文学画,看看你们的表现,好不好?”学生们信心满满,个个跃跃欲试。随即,课件出示:

请根据以下句子的描写画出你心中的人物形象

1.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他瘦而高,两条长腿看倒也好看,只是稍微细了一点。现在,这两条长腿因穿了短裤,暴露在阳光下。

2.在这样的夏天,她居然还是那么白。她的脸以及被短袖衫和短裤留在外面的胳膊与腿,在玉米丛里一晃一晃地闪着白光。

3.脚上的鞋已被踏坏,露着脚趾头。眼睛因为瘦弱而显得更眍,几颗大门牙,显得更大。

4.个头长得高,比他同龄的孩子高出一头多,但并不胖,脸色红润,很健康,是一个女孩子的脸色。

5.清瘦得出奇:两条腿细得麻秆一般,胸脯上是一根根分明的肋骨,眼窝深深,眼睛大得怕人。

学生们轻轻地念着,静静地想着,细细地画着。不一会儿功夫,几乎所有桌子上的白纸都跳出了五个人影儿。笔者巡视了一遍,学生有只画头像的,有画全身的,还有加动作的……不管是谁,都能把秃头、大门牙、大眼睛等外在特点融进画像里!有的人物甚至过于夸张,引来了阵阵笑声。

“同学们,这五个小伙伴的名字可特别呢!你能根据自己的判断为他们选上名字吗?”课件出示“桑桑、秃鹤、杜小康、纸月、细马”“秃头的肯定叫秃鹤”“有月字一定是女孩子的名字”……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不停地推敲着。当答案最终公布的时候,教室里响起欢呼声,因为有好多同学猜对了。

读一读,画一画,认一认,就这样学生们轻松记住了这五个小伙伴。

(二)编猜故事情节

“这五个人物都来自同一本书,书中主人公是那个叫桑桑的男孩子,其余的都是桑桑的同学。桑桑就是桑桑,他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就连调皮捣蛋也跟人不一样。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当当小作家,编一编故事。”说完,笔者逐个出示故事提示:

镜头一:桑桑爱养鸽子,他想到了自己有个好住处,而他的鸽子却只能钻墙洞。他心生怜悯,决心改善鸽子们的住处……(桑桑会怎样改善鸽子们的住所呢?)

镜头二:桑桑看到有渔船在河上用网打鱼,他觉得自己非有一张网不可。(你猜,他是怎样制作他的鱼网呢?)

镜头三:在最炎热的伏天里,桑桑看到母亲在阳光下晒棉被棉衣,他突发奇想。(他会想什么?做什么?)

学生们说着、笑着、编着,内容稀奇古怪:有的说,桑桑会把自己的卧室变成了鸽子窝,与鸽子们同吃同住;有的说,桑桑会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精美的鸽子窝;有的说,桑桑会偷拿母亲的毛线去织一张渔网;有的说桑桑会用自己的毛衣剪成一张网;有的说桑桑会把棉被浸湿然后披在身上,这样凉快;有的说桑桑会躲在棉袄下乘凉……学生们编得趣味盎然。当笔者把书中情节一一展现在屏幕上时,教室里响起了肆无忌怛的笑声。

想一想,编一编,学生们已经深深喜欢上了那个叫“桑桑”的男孩子和那一本书。

(三)揭谜激发阅读

笔者眼看大功告成,适时揭开面纱,郑重地向学生们推荐《草房子》和它的作者曹文轩。

“《草房子》获奖连连。六年的小学生活对桑桑而言为何是刻骨铭心的?让我们翻开书本,一起走进油麻地小学去看看吧!”

当一本本《草房子》发到学生面前时,他们迫不及待地翻开书,认真地阅读着——兴奋与渴望溢于言表。此时的表现就如同高尔基说的“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二、品味语言,让阅读指导课韵味十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任何形式的语文课其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上,品味作品语言、培养学生语感应是教学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

一个月后,在全班学生至少通读完一遍《草房子》的基础上,笔者按计划上了阅读指导课。此书语言极具特色,大量叙述性语言的使用使得作品洋溢着淳美之香。课上,笔者着重引导学生发现和感悟语言的精彩。

(一)景物描写——美

例:那茅草旺盛地长在海滩上,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曝晒,一根一根地都长得很有韧性,阳光一照,闪闪发亮如铜丝,海风一吹,竟然能发出金属般的声响。用这种草盖成的房子,是经久不朽的……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静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但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顶上金泽闪闪,又显出一派华贵来。

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后,笔者让学生思考:这是一所的小学?学生纷纷答道:“朴素”“古朴”“高贵”“华贵”……笔者小结板书“古朴而华贵”,然后让学生再读文,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这个特点来,想像并交流油麻地小学的样子。

引导学生从语句中找关键词,进行提炼概括,然后再回归语段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在读与思之中,油麻地小学的形象构建于学生的脑中——美。

(二)动作描写——活

例:秃鹤捡起一块瓦片,砸了过去,惊得那几只鸭子拍着翅膀往远处游去。秃鹤又接二连三地砸出去六七块瓦片,直到他的瓦片再也惊动不了那几只鸭子,他才罢手。他感到有点凉了,但直到上完一节课,他才抖抖索索地走向教室。

每读一遍,学生对陆鹤的处境和心理状态就多一分的理解。笔者引导学生联系前文进行剖析:对于秃顶这个身体缺陷,一开始他是不在意的,后来觉察到那是同学们“戏弄”他的原因所在时,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人也变得敏感——特别在意同学们的眼光。当路过的纸月和香椿用手捂住嘴,遮掩着笑时,他很是恼怒、自卑,甚至选择了逃避。他没有进教室却走到了河边的竹林里,看到水面上两三只鸭子很快乐的样子,他再也受不了,捡起瓦片砸向了它们,直到惊动不了才罢手。

动词的准确运用,把陆鹤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读一读,品一品,学生对人物的了解更深了,语言的感悟力也随即提高了。

(三)语言描写——真

例:柳柳从家里出来时,又看见母亲正在向邱二妈落泪,于是问桑桑:“妈妈为什么总哭?”桑桑说:“因为我要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就你一个人去吗?”“就我一个人。”“我和你一起去,你带我吗?”“那个地方,只有我能去。”“那你能把你的鸽子带去吗?”“我带不走它们。”“那你给细马哥哥了?”“我已经和他说好了。”“那我能去看你吗?”“不能。”“长大了,也不能吗?”“长大了,也不能。”

“那个地方好吗?”“我不知道。”“那个地方也有城吗?”“可能有的”……

学生先是小声读,然后同桌对读,最后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笔者问:“这是一对怎样的兄妹?透过对话你发现了什么?”生深究后回答:“妹妹天真无邪,隐约觉得家里有事儿却想不明白;哥哥不谙世事,得病之后身体虚弱,想到死亡却异常冷静。”“妹妹心疼哥哥,哥哥深爱着妹妹。”

兄妹俩的对话几乎要把读者的心融化了!语言简洁,独句成段,兄妹情真,跃然纸上。读着、品着,我分明看到学生们眼里含着泪……

三、提升品质,让读书交流课智慧飞扬

指导课后,学生进行第二轮的阅读,重点领悟自已认为精彩的句段。当学生至少通读两遍书籍,对作品内容及人物特点深入了解和有所思索后,本学期的第三个月,《草房子》读书交流会如期举行。

(一)说说你喜欢的人物

生:我喜欢的人物是桑桑。他非常调皮,但又特别勇敢讲义气。他把家里的碗柜做成鸽笼,把蚊帐做成捕鱼的网,他看到纸月被欺负时能挺身而出,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生:我喜欢的人物是陆鹤。虽然他秃着头,长相跟其他人不一样,常常被人嘲笑。但他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学校的文艺汇演缺少一名秃头演员时,他主动请缨参加演出,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生:我喜欢的人物是杜小康。他热爱集体,学校需要的东西他常常从家里拿过去。当家庭遭遇变故,他敢于面对,令我佩服。……

学生对人物的喜爱和评价,不正折射出他(她)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吗?

(二)聊聊你难忘的故事

生:我最难忘的故事是关于桑桑的,他看到大夏天冰棍捂在棉套里,于是自己也穿起了大棉袄大摇大摆地走在操场上,让教师同学们笑翻了天。

生:我最难忘的故事是秦大奶奶为了救油麻地小学的一只南瓜落水牺牲。

她把小学里的一切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包括她的性命。

生:我最难忘的是桑桑为保护纸月,与人打架。他像大哥哥一样,很有英雄气概。……

学习概述故事情节,拾起作品中散落的珍珠!——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三)谈谈你读后的收获

生:我们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难免有时会遇到困难,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坚强、有担当的杜小康给予了我很大的力量。

生:这本书里的人物,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纯真的。我都可以从每一个人的身上吸取到精神的食粮,我喜欢这本书!

生:陆鹤的故事让我想到我们自己,给同学取外号,以嘲笑别人为乐,这样做深深伤害一些同学的心。我觉得应该友好待人,团结合作,这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书中的人物都是鲜活的、立体的,有优点有缺点。学生们能从多方位的视角去看待人物,能从人物身上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幸甚之至。

激发学习兴趣、品味作品语言、提升阅读品质——“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把教师和学生的心与情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相互促进,携手前行。

[1]吴娟,刘旭,王金荣.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师生共读模型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4(7).

[2]李文丽,感受快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8).

[3]连柳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激趣”方法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6).

G622.42

A

1673-9884(2016)011-0029-03

2016-10-12

2014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一般课题(MJYKT2014-145)

蔡云珠(1977-),女,福建云霄人,云霄县东厦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桑桑草房子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草房子》第三章 白雀(七)
从《草房子》探讨儿童文学里“中国故事”的讲述
暴风雨前夕
独有的精灵——读《草房子》有感
麻辣师生
爱着草房子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