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制胜 培育爱国精神
——兼谈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策略
2016-04-16林琴
林 琴
(福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福建福安3550)
以“动”制胜培育爱国精神
——兼谈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策略
林琴
(福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福建福安3550)
摘要:品德课堂是培育爱国精神的主阵地。通过视听结合跃氛围、榜样人激发情感、剪裁整理扩展视野、模拟实践描绘理想、走出校门亲身体验等动态的课堂教学方法,将爱国主义根植于学生心中,培育爱国精神。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程;爱国精神;动态体验;教学策略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之一,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是情感,是准则,是精神,是行动,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繁荣的根基。它与人的其他精神、习惯等一样,需要耳濡目染,需要潜移默化,需要通过优化的教育,大力培育,从小培育。小学品德课堂是培育爱国精神的主阵地,如何有效地利用这块阵地,发挥其教育的最大功效,是每位教师,特别是从事品德学科教学的教师应当深入思考的。
笔者从事小学品德学科教学多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新鲜、喜欢游玩等这一心理特征,尝试采取动态的教育方法,即设计开展新颖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玩”中,知晓爱国内容,领悟爱国真谛,学做爱国之人,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视听结合活跃氛围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一个人从听觉方面收获的知识记忆率为15%左右,从视觉方面收获的知识记忆率为25%左右,而二者结合记忆率大致为65%。[1]
根据这一原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视听资源,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国旗、国旗,我爱你》一课,教材仅提供几张图片,几句话,这要让低年级的学生理解国旗的含义,并产生热爱国旗的情感,难度可想而知。如何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呢?笔者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随机提供课堂教学的声像内容。如“江姐狱中绣红旗”“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飞人刘翔雅典奥运会夺得110米跨栏冠军后,身披国旗在跑道上向观众致意”“北京申秋奥成功国旗在会场挥舞”等录像片断。供学生观看、欣赏。当视听材料中人物、事件都与鲜红的国旗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国旗代表什么学生就有感觉了,爱国情怀就会渐渐产生——此时,教师的一切话语都显多余。特别是活动过程,通过遥控器控制校园网络系统前端对视频内容进行慢放、快放、慢倒、快倒、定格等操作。这种教学活动随时提供课堂教学的声像内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直观感知提高教学效益,还因为“视听”结合的缘故,这些画面可以长久地烙在学生脑海里,成为他们回忆咀嚼的精神食粮,成为他们成长路上不竭的爱国动力。
二、榜样人物激发情感
用榜样人物激发爱国情感,是笔者学校德育工作持之以恒的做法。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学校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榜样人物体系。有古代名人榜样,有祖、父辈榜样,有学生身边榜样。教学中,笔者有效地利用这一资源,通过开展找榜样、写榜样、赞榜样、学榜样的活动,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和激励,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比如,教学《家乡美景家乡人》(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这一主题时,笔者给学生介绍福安现代名人缪增斌,他数十年契而不舍地研究面条机,终于发明了全自动面条机,并在央视科教频道(CCTV-10)总决赛四强中夺得第二名。[2]并在教师播放了央视科教频道(CCTV-10)总决赛视频。活生生的家乡的能人让学生激动不已,也激励着他们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又如:教学《诚信是金》(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这一主题中,笔者请来了本校福建省首届“诚信之星”获得者谢聿超,让他说一说自己的诚信故事。来自身边鲜活的诚信榜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换句话说,教学时选择榜样人物,应以“近”为原则,要尽可能选取当地、当下、身边的榜样人物,让学生可见、可知,从而可亲、可敬、可学,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三、剪裁整理扩展视野
学习历史类的课文,可以指导学生选择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查找相关资料,或整理成册,供自己阅读欣赏;或制作手抄报,参加班级或学校手抄报展览;或写成历史人物故事,参加班级故事会……比如学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祖国江山的保卫者》一课,笔者布置学生搜集、剪辑有关解放军英雄的图片、故事,搜集军歌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并举办“英雄橱窗”,供全校学生阅读;教学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这一主题后,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话题(黑暗中的探索、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制作一份手抄报,举办一次以“寻路”为主题的班级手抄报展,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革命先辈是如何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苦心寻求革命的出路……这样的活动,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动”起来,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模拟实践描绘理想
品德课程教学受时空的限制,有的实践活动无法实施,教学时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活动也能起到提高品德认识、体验品德情感,发展个性品质的效果。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祖国妈妈在我心中》一课,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笔者让学生想象长大后自己将为祖国做哪些贡献?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贡献”画下来或剪下来,亲自贴到特制的巨幅祖国版图上。这种爱祖国的模拟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把自己理想和幻想中的“成就”献给“祖国”:有机器人、宇宙飞船、激光枪、太阳能发电站、无公害农产品、新型收割机、喜获诺贝尔奖……把“祖国”装点得繁荣富强。这个模拟实践活动满足了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作贡献的心愿,使学生体验到自己作为中国人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同时也得到了实现自我、发展个性品质的锻炼。
五、走出校门亲身体验
要把品德教材中爱国内容,变为学生的爱国思想、情感、行动,直至终身的信念追求,仅仅局限于课内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借助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同身受,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学中笔者结合学校的特点,结合当地德育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和社区结合,与家庭结合,把德育引向更大的空间,更深的领域。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后,结合学校的春秋游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福安电机城、“坦洋工夫”制作中心,葡萄、水蜜桃等水果种植基地,让工程师、果农给学生们介绍生产、种植情况,介绍这些产品、水果,走出家乡、走出国门,换回金钱,让家乡人民富起来……通过参观学习,学生亲眼目睹祖国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激发他们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豪情壮志。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停留在书本上、口号中,让品德课程从课内走向课外,实现品德课程开放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践履品德,在活动中培育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1]冯维.现代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培胜.发明梦工场参赛选手缪增斌强势来袭[EB/OL].中国网.[2013-09-25].http://kfq.ce.cn/kfqs y/gdxw/201309/25/t20130925_1115959.shtml.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3-0081-02
收稿日期:2015 - 12 - 26
作者简介:林琴(1971-),女,福建福安人,福安师范附属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