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所闻所见即所得
——“慕课”背景下谈音乐教学中的视觉艺术

2016-04-16罗晓燕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印象派慕课

罗晓燕

(福州第四中学,福建福州3500001)

所闻所见即所得
——“慕课”背景下谈音乐教学中的视觉艺术

罗晓燕

(福州第四中学,福建福州3500001)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课不能够违背音乐本体原则,不能以图片、视频代替音乐教师的示范和聆听体验。然而,“慕课”是以多媒体“微视频”为主要载体进行教学的,视觉艺术的恰当运用,能给学生美的启迪,激发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全面理解,促进音乐教学目标的达成。文章探讨音乐教师应该积极提升自己的视觉审美修养,在教学中以音乐学科为本,根据教学内容内在联系,合理利用视觉艺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活动,达到“所闻所见即所得”的目标。

慕课;音乐教学;视觉艺术

苏轼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耳朵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到的便是景色,这是大自然无穷的宝藏,是大家都可以共同享受的。现今风靡全球的教学“慕课”,让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轻松地找到生动简短、视听统一的音乐课程,使传统音乐教学面临挑战。那么,音乐教师们要如何应对呢?

音乐是既独立存在又与戏剧、文学、舞蹈、绘画、历史、社会生活、民间风俗等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学科为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内在联系,合理利用视觉艺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活动,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达到“所闻所见即所得”的目标。

一、音乐课件设计应重视视觉审美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课以图片、视频代替教师的示范和聆听体验是违背音乐本体原则的。[1]但不可否认“慕课”时代的音乐课,都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进行教学的,恰当运用视觉艺术,能给学生美的启迪和享受,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课件设计的制作,是涉及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系统工程,要考虑画面、字幕等细节的审美处理。即便是最基本的课件底板颜色,是白的好,还是黑的好?都值得我们研究。[1]著名的“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认为“黑板”具有魔力,教学课件黑色的底图,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追寻视为一种寻宝游戏,就像知识为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一样。他推崇教学视频应朴实无华,甚至反对在教学视频中出现教师的形象,因为学生在一个空间看到一张脸和一个教学点,那么他的关注点会在两者之间转换,注意力处在游离状态,其他多余的装饰、动画等都可能成为一种干扰因素,影响学生专心学习。

当然,为吸引低龄学生的注意力,避免生硬呆板的呈现,可以采用卡通、动画等形式的设计,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富于艺术感染力。因此“制作课件是技术,设计课件却是艺术”。

遗憾的是“敲锣卖糖,各干一行”,相当多的音乐教师只关注本学科知识,不重视视觉审美,制作的课件色彩搭配不协调、图片选择不合适,视频不美观,影响了整体审美教育的效果。他们认为音乐课就是音乐课,不必讲究画面设计,能上好课就行。而这些对视觉艺术审美的忽视的态度,是不符合“慕课”时代的教学要求的。

二、重视音乐欣赏中相关视觉艺术的讲解

音乐教材中的戏曲、歌剧、舞剧以及电影音乐等综合艺术,本身就离不开视觉艺术,音乐与画面相辅相成。有必要让学生在欣赏完整的视听作品中了解音乐和画面的相关联系。

在欣赏与视觉艺术相关的音乐作品时,应该尽可能了解此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同时期相关视觉艺术作品,了解整个文化的联系与发展,能够帮助学生组成多重意义和更广阔的知识网络,对理解该音乐本身有很大的帮助。

“巴洛克”是西方艺术史一个时期的风格,在介绍作曲家巴赫的作品时,学生先了解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服饰等视觉艺术,再欣赏巴洛克的复调音乐,会发现音乐与同时期宏伟壮观的视觉艺术有相类似的地方,有助于让学生理解巴洛克音乐强烈的宗教特色、华丽复杂的特点了。

德彪西作品欣赏课中,一般教师会对印象派美术的内容轻描淡写地带过,重点在多听音乐上,之后让学生说出印象派音乐的特点,会发现他们一般是答不上来的。[2]其实德彪西的许多创作灵感来自印象派绘画或文学作品,他是一个美术爱好者,家里收藏着印象派画家的作品,还和他们有着密切的来往,经常与画家们探讨艺术的观点和创作问题。印象派音乐就是受印象派绘画影响应运而生的一种音乐流派,他因此放弃了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以富有歌唱性的旋律的表现手法,而是汲取印象主义绘画的技巧,并将之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德彪西说“音乐在这一点上胜过绘画,因为它可以在行进中表现所有的颜色与光线的变化”。他的音乐与印象派绘画类似,强调朦胧的印象感和变化多端的气氛,有着特殊的色彩感觉,自由随性富于诗意,好像是一挥而就的即兴作品。

如果改在欣赏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之前,先让学生了解美术印象派来历,欣赏印象派绘画,将其与古典主义风景画作品作比较,学生会发现它们之间明显的差异。古典主义绘画认为物体的颜色是固有的,而印象派画家认为物体的颜色是条件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草是绿的,但从远处看,却是青色,在晚霞照射下,又成了红色。了解印象派绘画之后再欣赏印象派音乐,对比两首同样描写月光的曲子,从作品旋律、节奏、色彩上的不同处,判断哪一个是印象派,哪一个是古典乐派的作品,这样学生能够明显体会出印象派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不同的特点。贝多芬的作品细腻,形式严谨,而德彪西的作品旋律离散朦胧,有富于色彩感。直观的绘画与抽象的音乐之间的联觉效应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达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同样,[3]奥地利音乐家勋伯格不仅是音乐家,还是一位画家,他主张运用变化、夸张、象征等手法来表现人主观的内心冲突。与德彪西一样,勋伯格与同时期许多著名画家交往频繁,他们有着共同的心理和美学追求,他们之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画家康定斯基评价勋伯格的绘画作品有两个类型,第一类是追求真实,第二类是追求“幻想”。而勋伯格认为他的音乐作品告诉自己,唯有出自“幻想和想象”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正是受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他开创了表现主义音乐流派。这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现代美术之后,才能体会到它们的共同之处。

还有一些音乐作品以音画命名,描写想象中的画面,[3]如穆索尔斯基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作者在乐曲中的一段文字说明了作品描绘的是“一群黑暗的幽灵”。他的另一部作品《图画展览会》,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他故去的好友画家哈特曼一个画展。这些音乐与视觉艺术相关,极具画面感。

三、用简单绘图引导学生聆听音乐

(一)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画图谱

课堂的音乐欣赏有时是无效的,因为没有深入体验聆听,只是表面化的听听而已。因此教师要用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图谱法的运用就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将美术的点、线、面与音乐的旋律、节奏、快慢相联系,利用其内在的共性,进行体验和比较。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用自编的图示来表达,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画心电图或色块描绘,形式不限,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听完整部作品,再审视自己绘制的作品,也许会发现什么规律,再次聆听之后,经过思考,就可以依据图像谈出自己的音乐感受。在师生、生生在互相欣赏评论中,学生会发现自己与他人对作品的不同感受,产生思想碰撞,从而提升了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思维能力。

在欣赏德彪西的《大海》时,让学生自由绘画。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各种旋律线条,水平的平静而安详,就像表面宁静的大海;上下行进的短线让人不安,似乎看到起伏不定的大海和躁动不安的内心;有的画出乐曲强弱进行;有的学生画出红日初升的蓝色大海;有的画面则表现了想象中大海的不同形状和各种物体。这些正符合德彪西的说法,他要创造的不是大海的复制品,而是大海的意象,是作者对海的无数印象,借对海的回忆抒发自己在那色彩艳丽、充满了险恶、多姿多彩的人生大海中沉浮的体验。

(二)音乐活动的视觉艺术设计

在学校进行新年联欢会演出、艺术节才艺比赛时,可以要求学生设计演出海报或节目单,鼓励学生创造美术作品进行跨学科创作,使得学习活动更加有趣和多元化,除了掌握相关学科活动技巧,如校园演唱会应该选择什么曲目、谁来演唱、主持,时间地点的安排、道具准备等等,还要具有美观醒目的视觉审美要求。这有助于学生拓展学习领域,提高音乐活动的组织和活动能力,加强综合艺术鉴赏能力。

(三)复习巩固环节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组织思维的工具。把自己的所学的知识系统画出来,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连接成思维的“地图”。在音乐教学的复习巩固和归纳环节,最适合做思维导图。如欧洲音乐的流派和作曲家以及代表作,就可以画一个很丰富的思维导图。这种手绘思维导图能够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促进音乐知识的整理消化和吸收。

四、音乐不等于美术

美术与音乐艺术语言有许多共通的地方,如音乐中的音色、调性、旋律、节奏、强弱与美术的色彩、材质、线条、明暗、虚实类似,绘画中的留白与音乐中的休止相似,都能表达艺术作品“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在艺术的欣赏通感、迁移中,使学生获得整体认识艺术的能力。

但音乐与美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门类,互相不可取代,更不可简单的一一对应。就像用丰富的语言艺术来描述音乐,也不足以表达音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丰富内容。因此要特别注意在音乐教学中时绝不可以将“音乐=美术”。

有教师在进行欣赏教学时,让学生把音乐与美术相联系,得出乐曲“低音=黑色、中音=灰色、高音=白色”的一一对应的结论。还有音乐教师在课堂音乐欣赏时说,“这段悲伤的曲子让你想到什么颜色啊?”学生的回答不统一,教师就引导说“是红色还是黑色?”非得让学生说是“黑色”。有的教师欣赏一段热烈欢快的曲子,就设法引导学生统一说想到“红色”,十分牵强。其实人们对于同一种颜色常常会有截然相反的理解和联想,如:红色——热情或危险;蓝色——宽广或冷酷;黄色——明亮或庸俗;绿色——健康或战争;黑色——稳重或恐怖;白色——纯洁或悲伤。不能要求所有人的看法都是一样的,就如欣赏同一段音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想象。因此,视觉艺术在音乐课堂中如果用的不合适的话,就是画蛇添足了。

“慕课”时代需要既有先进教育理念又有艺术审美修养的教师。[1]有专家研究,人类获得知识,百分六是通过味觉触觉嗅觉获得,百分十一是通过听觉获得的,而视觉占百分八十。这正是“慕课”教学的优势之一。音乐教师要借助“慕课”时代的推动力,让自己去认识和理解视觉艺术的概念与表达技巧,不断加强个人的综合艺术素养和专业能力。让音乐课堂在始终以音乐本身的知识和能力为学习基础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更多的吸引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使学习过程富于美感,让学生“所闻所见即所得”,更深刻、准确地聆听和体验音乐,从而达到音乐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1]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班丽霞.碰撞与交融[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3]鲁成文.乐在群中开启与音乐沟通的窗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G633.951

A

1673-9884(2016)12-0080-03

2016-10-26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一般课题(项目编号:FJJK15-541)

罗晓燕(1970-),女,福建福州人,福州第四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印象派慕课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印象派画家」金农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印象派画家启发了我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浅析印象派与当今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