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效教学模式
——“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教学实践探究
2016-04-16
(福安第一中学,福建福安355000)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效教学模式
——“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教学实践探究
苏锦绣
(福安第一中学,福建福安355000)
“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是以问题为驱动的一种高效教学模式,在学生自主合作的情境中,教与学围绕问题的生成、暴露、探究而展开生生与师生的互动,以至解决问题并构建问题系统。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高效完成,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效教学模式;问题驱动;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长期的传统教学,教育人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人才观等都比较滞后,教学的改革多数停滞在课程层面,对课程实施的环境――课堂,思考的不多,更谈不上改革。这种课堂存在信息的单向流动、学生压抑、被动、束缚、依赖等弊端。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教学模式,简称“五环”教学模式,融合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并进行改革和创新,彻底改变了这种状态,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课堂封闭为开放,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学习过程的减负增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良好地发展。
一、核心素养与“五环”教学模式涵义
关于“核心素养”是21世纪初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提出的“核心素养”结构模型。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1]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1]“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教学模式包括:先行先学——问题反馈——互动研讨——训练巩固——拓展提升五个环节。它是学生自主合作主导下的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教学上以问题为驱动,围绕着问题的生成、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暴露、问题的探究、问题的解决和构建问题系统,以及问题的拓展延伸和优化问题系统而展开。它把课堂主要聚焦于答疑解惑、交流互动、探究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真正体验和感悟课堂“生活”。构建学生主动乐学、优质高效,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的高效教学模式。
二、先学先行培养自主学习素养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2]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从出生到老都在学习。但在校期间是教师指导的学习,离开学校就得自主学习。从生活和实践以及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深知,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且能出创新成果的人,不管其从政、经商、从医、从军、各类专家、各个领域,也不论其学历高低,可以肯定的是其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自学强调的是自己学习,更应该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自愿和自发的学习,它是一种内在的过程,即基于兴趣和情感的学习,它是一种能力。[3]要培养这种“兴趣”和“情感”,促进学生超前,并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去学习,不能一蹴而就。而先学与传统的预习有质的差异,“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先学是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故先学不是学生自行看书阅读而已,是学生通过先学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并加以思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同时也生成一些问题,提出一些问题。因此,先学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创设能激发学生先学的情境,激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化学有其学科的独特优势,它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化学变化千变万化,新材料不断涌现,生活中充满化学现象和产品,这些都可以成为化学教学的素材和内容。在“预学案”中给予不同发展区的学生不同的材料,让其好奇、质疑、思考,激发其先学。在不同的章节中可以设置不同的情境。如纳米材料石墨烯是特殊新材料,它与石墨、金刚石一样是碳单质,结构是否一样,为什么应用如此广泛;交警为何用重铬酸钾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建筑用砖传统窑烧出的是蓝青色,现代窑产出的为什么红色;大闸蟹煮熟后壳为什么变红;手机的锂电池为什么能经过反复充放电且耐用?……这一系列的为什么很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开展化学探究的激情,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去广泛阅读、去查找资料、去思考。其次,在单元检测试卷中有意识选择先学思考问题,让能认真自主先学的学生取得较好成绩,以资激励,同时也给予自学滞后的学生压力,促使他们认真自主先学,共同成长。由于先学具有超前性、独立性和异步性等特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同时,学生学习的个体也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学的设计必须依学情、分层次,引导和激励各不同层面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先行先学以适应这种课堂。经过长期训练,使自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自学能力素养不断增强,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问题反馈促进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素养的形成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意识。[3]创新人才,首先是善于发现问题,能够在诸多问题中聚焦核心问题。如居里夫人在提炼沥青铀矿中发现了钋(Po)和镭(Ra)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牛顿在苹果树下悟到“万有引力”。他们都是在认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至最终解决问题。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创新思维的种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检测,有很多的疑问和不解。例:将鲁科版化学1(必修)《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程序》的“练习与活动”中的1-(3)题,“将金属钠放入CuSO4溶液中会产生蓝色沉淀。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设置于先学的“预学案”中,学生先学并解决了生成蓝色沉淀的原理,即2Na+2H2O==2NaOH+H2↑,2NaOH+CuSO4=Na2SO4+Cu(OH)2↓(蓝色)。同时,也生成了新问题,“钠金属比铜活泼,应该会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单质铜,但为什么未发现有铜单质生成”?又如:在化学(选修)《羧酸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预学案”中,设置的先学思考为“家里炒绿色菜加鱼露比加食盐菜的味道好。你能解释为什么吗?传统的鱼露加工过程是将鱼与水、食盐混合置于大池内,任其与空气接触,也任风吹日晒,最终鱼体腐烂后再加工,你能理解其中的奥妙吗?”学生经过先学得到答案:鱼露中含大量的谷氨酸钠(味精主要成份)等大量氨基酸钠盐。鱼变成鱼露是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但他们的心里也产生很多的纠结,“这样腐烂生成的鱼露含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吗?含大量细菌吗?吃鱼露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设计在学生自主先学由教师精心准备的“预学案”中,都会给学生带来新奇、兴奋,同时也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问题意识给学生造成一种悬而未决又急切想解决的求知心理状态,激发他们认识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学生天天处在这种问题氛围中学习,很自然他们的求异、发散和批判等创新思维素养就慢慢地形成了。
四、互动研讨培养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素养
善于独立思考,拥有独到见解,是创新的基础。“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独立精神的培养。如:先学先行环节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生成的问题;课堂检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积极主动真实地暴露问题;当堂训练也注重独立性、规范性,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迁移;学生化学实验中更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素养的培养。所谓独立、自主就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做,让他去感悟和体验坎坷,让他去感受困惑和失败的痛苦,体验理解和成功的欣喜。为未来去面对更大的失误,更多的挫折,并且去战胜它,走向成功,完善自身更多的独立能力奠定基础。但是,一个人仅有独立精神是不够的,应该更注重团队协作素养的养成。当今世界,科学研究和各种创新也越来越体现出协同性。如“神十”的升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成功运行,都是团队的攻关成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殊家庭子女、独生子女的增多。“独生子女效应”不容轻视,这类孩子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孤僻、自私、自负,不懂礼仪,不知感恩。他们群体团队精神先天不足,同学间的关系不协调、不和谐,因而更需要后天去培养。“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模式注重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团结协作,以“六人”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互动研讨注重小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互动合作,以及师生间的互动。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组内与组间的学生互动与师生互动,将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检测时所暴露和生成的问题进行分析、追问、聚焦形成班级问题也就是核心问题。进而围绕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再思考,或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并解决,以至建构问题系统。这样让学生在博采众长、开拓视野、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中成长。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潜能。更重要的是造就学生团队协作、团队攻关素养的提升。
五、训练巩固,培养高效学习能力素养
训练巩固是训练高效作业的有效环节,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提供有力的保障。面对“互联网+”时代,开放式的学习资源和大量涌现的在线课程,学生快速捕捉信息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适时处理是不可或缺的素养。训练巩固关注学科教材与生活实际以及科技的最新动态的有机融合。在经历认识、探索、互动研讨过程后,学生的激情高调,思维经历了激烈碰撞,课堂的气氛浓烈,但捕捉到的信息处理是否合适,问题的解决是否到位,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需要经过及时训练和对问题的再次追问,并将问题逐个解决,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形成问题的系统化,建构知识树(结构)。同时对训练的难度和强度必须有明确的规定,捕捉有效信息和注重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的有效性,促进课内学习的高效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拓展提升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素养
拓展提升是在完成课内教学任务之后的延伸环节,它除了强化和巩固课内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充分开发和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为不同潜质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全面发展。
高中化学课程强调“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化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学中可依据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和学生学习化学的进程逐步创设多样化、有层次性的探究情境,把他们带入化学“迷宫”,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化学乐园,去探究化学的奥秘。以达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和拓展提升。尤其是对化学感兴趣,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空间,激发其创新潜能,提高其实践能力。[4]如“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教学结合教材为学生开发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探究资源。除教材外,开放性的网络资源、社区服务、社团活动等都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平台。笔者指导的“生活中化学社”的活动就要求学生利用本地丰富的葡萄资源,亲手实验酿制葡萄酒。农村端午节包粽子经常用山上的一种小树烧成灰后,再泡成的水用来浸米包粽子,让学生亲手去实验有用这种水浸泡和不用这种水浸泡米包粽子有什么不同?这种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尝试检验成分。思考用什么物质可以替代?……拓展提升环节创设这些情境,让学生再次的学习、追问、学习共同体的合作探究实验,使学过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的掌握升华到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导学研讨,训练拓展”高效教学模式,激活了课堂,通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化学学科与材料、环境、能源、信息科学等领域及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创设引导学生高度参与,自主学习与充分互动的情境,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上得到充分释放,为形成正确的化学价值观奠定基础。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
[2]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长沙:岳麓书社,2005.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林文瑞)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五环’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融合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FJB1401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