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团队共发展深教研同提升
2016-04-16
(厦门海沧实验中学,福建厦门361026)
强团队共发展深教研同提升
陈元章
(厦门海沧实验中学,福建厦门361026)
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形成、发展及壮大有赖于学校坚持不懈地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具备三个特性:专业性,动态性,自觉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致力于从打造课题研究团队、打造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养成校本教研习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等,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高素质;教师队伍;专业化;研究
众所周知,师资力量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指出:“在学校中,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灵活的教育方式,丰富的教育内容,都需要依托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要发展教育,必须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机制。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形成、发展及壮大有赖于学校坚持不懈地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具备三个特性:其一,专业性。这专业性包括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包括教学技能的熟练化,更是包括了一切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及情感特质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如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创新意识等等,也就是说这种专业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而丰富的,不是封闭自足的而是开放吸纳的。其二,动态性。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果,而是按一定的时间序列,不断动态生成、成长、成熟、提升的过程,每个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侧重点,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终应该是持续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无止境的延伸,也只有如此,才能带来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教育的长足发展。其三,自觉性。教师必须成为专业化发展的主体,尤其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必须实现从个体被动的专业化到自身主动的专业化发展。因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自觉性参与和自主化发展,在专业实践中加强自我批判性反思,最终提炼出更具高度的专业智慧,从而也使教师本人获得一种较强的职业成就感,完成对自身专业价值的重新建构。下面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具备三个特性谈谈教师专业化发展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打造课题研究团队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考验一个现代教师素质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重要试金石。“教师成为研究者”“研究作为教学的基础”已经成为激发教师职业活力的响亮口号。一个高素质的教师,不能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而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必须具备发现的眼光和探索的智慧,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的反思中提炼课题,以课题研究为驱动,激活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以一个课题研究者的姿态行走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有基于此,我们组建了以教科室、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题研究团队,并以课题组成员为骨干,分别引领各自研究团队的发展,带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提升全校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长效提升。
1.规范提升学校常规校本教研团队——教研组和备课组
打造课题研究团队必须首先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基础。教研组和备课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常规组织形式,也是每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平台。明确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方向,学校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制定新规范,确立新常态,从常规制度建设上致力于将各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打造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常规校本研究团队。
2.组建以项目为核心的校本研究团队
学校根据本校现有的研究条件和专业化发展需要,确定重点研究项目,组建以项目为核心的校本研究团队。有明确的研究项目,有稳定的研究团队,使校本教育教学研究有了清晰的方向和稳固的基础,也在全校范围了起到了有力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项目研究团队教师依据研究项目的总框架,能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经由深入到位的教学反思,将经验性的教学问题提炼成价值性的科研课题,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水平。目前已经组建的项目研究团队有两支:一是以教育信息化项目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二是以微课教学为核心的研究团队。
3.组建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校本研究团队
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政策,出台《厦门海沧实验中学校本课程管理规定》,制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遵循符合学校的实际,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原则,并按照“规划、设计、实施、归纳、调整、完善”的思路开展工作。学校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简称课委会),负责学校校本课程的规划与审定,发布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二、打造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
打造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才能打破教师自身封闭、孤立、保守的专业堡垒,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良性循环的教研互动氛围,构建区域交流研讨的专业平台,有利于教师教学问题到科研课题的聚合提炼和盘活提升,也有利于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共享应用,从而促进区域教师共同获得专业化发展。
1.鼓励培训、积极参赛,促进优秀教师队伍的形成与壮大,为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培养各学科领域的中坚力量
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面,学校遵循分层研训、整体提升的原则,一方面积极创设校本研训平台,选拔优秀教师参加更高一级的平台培训;另一方面鼓励每位符合条件的教师积极申报、参加省、市、区级各学科各类专业培训,包括各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的培训。
学校积极组织各学科组的种子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教学资源评选等。在这类专业技能比赛和教学资源评选中,教师往往要经受全方位多角度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精神和心态,以及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重考验。而通过专业比拼,许多高素质的优秀教师也必能借由这些平台脱颖而出。他们也逐渐成长为在省、市、区等区域范围内具备专业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型教师等。
2.组建特级教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区域性科研团队,发挥名师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促进海沧区教师的整体发展
学校相继组建特级教师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吸纳相应学科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型教师为工作室成员,建立“名师领衔、领导挂钩、教研员协作”的工作机制,从而发挥其在一定区域内的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海沧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工作室改变“重管理,轻教研”的状况,在青年教师的培优和课题研究的指导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3.打造省高中数学研究基地校、省教育科研基地等平台,携手共同体教师,促进共同体内教师的发展
2014年11月,学校被确定为福建省第二批高中数学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学校。2015年10月9日,学校又被确立为“福建省教育科研基地”并正式授牌,成为全省第十八个“省级教育科研基地”,也是福建省第九个获此殊荣的学校。学校依托这两大科研基地平台,凭借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浓厚的科研氛围,严格按照省教科研基地的协议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和义务,在专家团队的有力引领下,通过科研实践和资源共享等形式,开展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促进本校和区域内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区域教育的科学发展。
三、养成校本教研习惯
以课题研究团队为核心,依托教师发展共同体,让教师在“有目标、有团队、有平台、有活动、有展示”的循环互动的良好教研氛围中,促进教师校本教研习惯的养成。宏观上需要从学校制度文化的设计上去把握大局和统摄支撑,微观思路上则需要有专业发展规划的明确规范。
1.制定多维度多层次的专业发展目标,确保校本教研的科学规范
(1)从学校、教研组和个人三个维度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
学校依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制定学校中长期教育专业化发展目标。在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的总体框架下,各学科结合本学科专业化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制定本教研组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教师个人再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特长及所任教学科的特点制定自我专业化发展目标。三维立体的专业化发展目标体系实现完整构建,使学校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有线索、有程序、有章法,使校本教研有章可循。
(2)教师个体以五年规划、学年目标和学期计划三个层级制定专业化发展规划
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发展目标,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方式。学校引领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引导教师认清自身素质特点(知识、能力、个性)及学科优势,反思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需求,制定五年发展总体目标(2014-2019年),并将总体目标细化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学科教学风格、教师专业技能比赛成绩、指导学生竞赛成绩、指导教师成长、教科研课题、论文论著、公开课(讲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名师工作室,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规划就有了细化精准的方向。
2.建章立制,规范立本,领导挂钩,分层落实校教研常规
学校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常规制度,规范立本,规范校本教研,抓实常规研讨,积极完善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年段领导组等常规教研团队,建立行政领导挂钩教研组、年段制度,由学校领导班子牵头,自上而下逐级逐层,分年段分学科一一狠抓落实教研常规,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教研常规包含集中学习、专家引领和自我反思等形式。落实教研的校本化、常规化,是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专业水平的保障。
3.构建多层级的研训学习平台,使校本教研具备分层提升的可能
学校构建和完善多层级的专业研训学习平台,使教师能够根据自身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的特点及自身的教学和研究专长。一级平台即传统的教研组、备课组,二级平台是师徒结对以老带新的带教制度,三级平台是以课题、比赛任务为驱动的研训平台,四级平台是学校特级教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平台,五级平台是省市区各级各类教研学习平台,包括网络专业培训和研讨平台,六级平台即学校打造的福建省教科研基地、福建省高中数学教学研究基础等省级研究平台。
4.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促进校本教研水平的高效提升
学校积极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使教师在展示中体认专业价值,在竞赛中切磋技艺,在交流中分享心得,在研讨中碰撞思想,从而激励校本教研习惯的养成,促进校本教研水平的高效提升。(1)跨校交流。学校积极开展与上海名校等区、市、省内外名校的跨校交流研讨活动。(2)技能比赛。学校多次结合市区的工作要求,举办虚拟课堂、两笔一画、片段教学、说题比赛等校级岗位练兵活动和教学技能比赛。(3)主题活动。学校创新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定时间,定主题,找方向,思策略,使校本教研活动更能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
四、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应该是目前为止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通过重构课程与开发课程,将使教师的专业视野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拓,专业高度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专业化发展得到最大限度的推进。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从可操作性、可把握性及可生成性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都是最佳的一种尝试路径,因为校本课程可以灵活地结合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本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行设计、开发、调整和完善。因此,推进校本课程研发,提升校本课程品质,是进一步推动高素质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手段,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向着手。
其一,国家课程的校本化重构。根据国家课程的路线、方针、政策,出台《厦门海沧实验中学校本课程管理规定》,制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学校和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学情,通过选择、改编、整合、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本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
其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改编。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简称课委会),负责学校校本课程的规划与审定,发布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地方特色课程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充分考虑当地区域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学校教师可以在地方课程这一相对国家课程已经有所缩小的课程框架内,再结合自身专长和小区域资源,做进一步的校本化改编。
其三,特色项目的校本化研发。建立并完善了校本课程的申报与遴选、发布与开设、日常考核与评价等制度。这是学校教师依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和研究专长,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水平,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可供选择的课程。
因此,要想使高素质教师队伍实现这样的专业化发展,就必须以学校为基地,以校本培养为主,唯有如此才可能有高素质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课题组立足厦门海沧实验中学,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个特性,致力于从打造课题研究团队、打造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养成校本教研习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等四个方面探索出一套促进高质素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1]黄金辉.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办学的关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
[2]乔雪峰,卢乃桂,黎万红.从教师合作看我国校本教研及其对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3(6).
[3]王远美,方美玲.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研制与应用的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4).
[4]肖川,胡乐乐.论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J].教师教育研究,2007(1).
(责任编辑:林文瑞)
本文系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课题“高素质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项目编号:FZJJ201301002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