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无声道法自然
——观王崧舟老师《天籁》有感
2016-04-16赵远利
赵远利
一、从“老庄思想”的角度来看课
《天籁》是篇经典诵读的文章,字词生僻,短短的二百字左右的文章,就有十几个生僻字,更别说文本内容的理解了。以前只是知道庄子的《齐物论》和“三籁”的说法,却没有研读过原文。我在网上搜到了这篇短文,耐着性子读完了,看着注释,还是不知所云。为了了解文本和诸多专家的研究,也是为了研究王崧舟老师的语文课,我带着膜拜与期待的心情读了几篇关于庄子的研究论文,才有几分收获。王崧舟老师别出心裁,也可以说十分大胆,竟敢挑战这样的小古文,令人敬佩。
《庄子》本身就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中最难读懂的书之一,不是因为文字艰涩,而是因为老庄的思想,崇尚自然,追求自由。有两个例子:一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意思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追求自在人生,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这些寓言故事性很强,能够深深地吸引和打动读者,成为论说事理的有力手段。除了想象丰富、形象逼真之外,文章的大开大合的写法,纵横跌宕,任情挥洒,不拘一格,很像作者本人那飘逸、洒脱的个性。还有一次,庄子去见梁惠王,他用麻绳系着破烂不堪的衣服,草鞋也用绳子绑着。梁惠王见了就说:“庄子啊,你来见本王,也不注意形象。穿成这个样子。”庄子不慌不忙地说:“当今的王昏庸,丞相无为,才导致我现在这个样子。老百姓过不上好日子,都是你们君臣的原因啊,你到反过来问我?”
从《庄子》中的这两个故事,就可以看出庄子的品行与性格的独特之处。庄子和孔子孟子相比,他远离贵族和政治,更多的是在谈人生,谈哲理,这也是庄子的文章难以理解的重要原因。
二、从“经典熟读”的角度来看课
经典文本主要是熟读,王老师采取的是返璞归真方式,即课堂上学生一直在读,读的形式花样繁多。但细细品味就可见王老师的精心设计,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梯度,不同的要求。这节课的开始,王老师便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教师引读、自由读、男女生合作读、同桌合作读、指名读、纠正读、全班齐读,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这也为后面的顺利教学做好了铺垫,真正验证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老话。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王老师出了一道连线题,让学生梳理文章的顺序:先写“地籁”,再写“人籁”,最后写“天籁”。接着王老师重点指导了三处朗读,一是“地籁”描写中的“似鼻、似口、似耳、似笄、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读,然后教师自己范读,再要求学生尝试读,最后再齐读,直到读得流畅为止。如果大家以为该句已经读得很充分,该告一段落了,但后面还有更精彩的。王老师别具匠心地再把八个词语横着排列,让学生发现排比句式的特点,引导学生要读出排比的气势,并且要注意声音的高低起伏。于是,在王老师时高时低手势的引导下,学生们津津有味地读着,他们的读书声随着文本流淌,时而像湍急的流水、时而像细细的呼吸声、时而像放声叫喊、时而像嚎啕大哭,前面呼呼响起,后面呼呼应和。自然界的风止住了,读书声也戛然而止,他们读出了那种一泻千里、气势如虹的感觉,令听课的老师们啧啧称道。
王老师在此处的设计,对另一处的朗读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一下子便掌握了该如何朗读排比句的诀窍。他们徜徉在朗读“激者、槁者、叱者、吸者、叫者、嚎者、宎者、咬者”的气势中。面对如此难的句式,若是让学生逐词翻译理解,则失去了原文的美感,于是王老师第二次出示了连线题,把句子解释用比喻句陈列出来,让学生连线帮助理解。如此一来,学生汇报时无一出错。除此之外,让我觉得很妙的朗读设计在“地籁”发声时,“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王老师根据句意来决定朗读声音的大小,连续重复三次,学生在趣味朗读中似乎已将句意琢磨透。由于“地籁”段文章着墨较多,于是王老师带领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地籁”发声靠“众窍”,直接找出“人籁”发声靠“比竹”,紧接着过渡到“天籁发声依靠什么?”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索天籁发声靠的是自身。最后教师出示“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让学生说出“天籁则自身是已”的句子,既熟悉了这个句式,又理解了“三籁”的区别,可谓一箭双雕。
国学经典有别于我们一般教材上面的文章,它们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也有所区别。王老师在传统的以读为主的基础上,用儿童视角打造乐学经典的教学模式。他创设学习情境,把生活纳入了经典教学课堂,让学生愿意读经典,快乐地学习经典文化。他的乐学经典模式采用的是“四步读法”:始于“悦读”,激活学习动力;基于“熟读”,做足涵泳工夫;贵在“悟读”,唤醒主体智慧;成在“化读”,积淀文化底蕴。
三、从“播种”文化的角度来看课
《庄子》是先秦文学经典中的经典,老庄的哲学思想比较抽象。在教学中,王老师适时点拨,创设情境,结合生活实际,回到生活当中去理解文本,采取的是一种开放的阅读方式来阅读作品。
纵观庄子其人和作品,可以看出庄子思想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老子,一是《易经》。其中庄子的天籁、地籁、人籁“三籁”思想就是《易经》“三才”思想的别称。庄子尊重天道,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天人合一”。“籁”,本指古代的管乐器箫,这里泛指由空虚的地方而发出的各种自然音响,因其声音所出的不同,有天籁、地籁、人籁之分。天籁的发声全凭自己,完全摆脱了任何外力的约束,是天然自发而生,因而这种不依赖任何外力的自然音响最美,胜于地籁及人籁。而天籁构成的乐曲就是“天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乐》),反映出庄子标举自然之美,贬抑人造艺术的主张。那么如何把这样高深的富有哲理性的文本教给小学生,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呢?王崧舟老师可谓匠心独运,教学设计着眼于孩子的认知水平,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丝丝入扣。观其课堂的流程,可以说是大雪无痕,天籁无声。其课堂的教学风格也深受老庄思想的熏陶,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为了渗透庄子“天籁”的哲理内涵,王老师设计三次课堂作业不可谓不妙。第一次作业的连线题降低了学生阅读的难度,是为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道连线题,梳理出主要内容,理顺写作顺序:先写地籁、再写天籁、后写人籁,接下来又回肠荡气、百转千回地读《天籁》,此亦如天籁之声。第二次作业也是连线题,出示了各种声音的古文和现代文,难度降低,为理解内容做铺垫,为朗读来蓄势。第三次作业是让学生写出一种以上的自然界发出的“天籁”声音,那么三籁的区别在哪里呢?因着风与众窍而发声为地籁,因着比竹而发声为人籁,唯天籁,虽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
王老师请学生去体悟感受生活中有哪些是天籁。学生举例来说,有“雨天的‘滴滴’声”“花开的‘哗哗’声”“小猫的‘喵喵’声”“青蛙的‘呱呱’声”“落叶的‘沙沙’声”……王老师请他们把自己寻找到的天籁一一写在黑板上。把难以理解的哲理性的语言形象化,把文化之根植入了学生们的心中。
课的最后,王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你认为,天地之间,庄子最推崇的是哪一种声音?有的说是天籁,因为课题写的就是天籁;有的说是地籁,因为写地籁的内容最详细……而王老师则点击课件,当“雪花飘落、蚂蚁爬行、海棠花开、春笋破土、露珠滚动、细沙滑落”这些“天籁之声”消失殆尽的时候,问学生:“你们明白了吗?”学生们还是摇摇头说:“不明白。”听课教师会意大笑。是的,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需要人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领悟和体会。又好像花开花落一般,只随风轻轻摇曳,花香或浓或淡,只有风儿才懂;而花的心事,怕只有花儿自己才能懂得。
王老师的课实实在在,朴朴实实,全然没有作秀的成分在里面,但整堂课下来,该落实的一点不少。如果说我从中学到了什么:我只能说我心灵受到了美的熏陶。王老师的教学魅力无穷。他上课游刃有余,环环相扣。据王老师自己说,这篇课文前前后后他备了三年之久,他坚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直面经典,播种文化。无论是《桃花心木》《孔子游春》,还是《枫桥夜泊》《天籁》,这富有文化内涵的几堂语文课,最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学生能不能学好,要靠个人的努力和造化;但老师播不播种,则是每个老师的良知和追求!”
四、从“感悟文言”的角度来看课
通常的文言文教学,常常逐字逐词地解释,而王菘舟老师却打破常规,没有剖析文言文中每字每句的白话意思。他整堂课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一句文言文的意思,而是采用了不告诉的“读中悟”方式。
《天籁》这篇小古文出自《庄子·齐物论》,生僻字、难读字、异读字是读这篇文章首先会遇到的障碍。课一开始,如大幕徐徐拉开,随即而来的就是朗朗书声。学生们跟着王老师读,老师一句,学生一句,老老实实地读,踏踏实实地读。恍然间,在场者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到了先秦时期的学堂,先生执书卷诵读,学生亦摇头晃脑,朗朗书声响彻云霄。
琅琅的书声轻重缓急,错落有致,王老师领着学生们读古文,遇上古今读音有异的“夫”停下来作解“此为语气词,念第二声,再读。”遇上异读字“畏佳(wéi cuī)”,停下告诉学生这是个异读词,“邪”作为语气词念“yé”。听课教师也跟着在书上做批注,也跟着王老师轻轻念,整个会场形成一种玄妙的力量,数千人一起念诵《天籁》。整堂课下来,除了学生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和三次课堂作业的安排,其余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读书。这也说明,如果老师引导有方,设计合理,学生完全可以理解那些难读的古文,这种方法非常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借鉴。另外,王老师在理解文本的时候,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带到课堂上来,地籁的各种声音用连线题来解决,天籁的声音让学生们想象,用笔写下来。学生明白了:原来天籁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对于最后一段文字的内涵哲理,王老师用的是比较法,用三籁发声的原理作比较,让学生知道了天籁的发声和停止依靠的是“咸其自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王崧舟老师课堂教学艺术亦有自己的非常之道。他的课最耐听,每一次听他的课都是一种享受,常观常新;每一次都有一种独特的味道,而且越品越有语文味。听王崧舟老师的《天籁》,恍若庄子梦蝶的情境再现,让人如痴如醉,不知身在梦里与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