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文体表达的魅力
——《麋鹿》(第二课时)教学
2016-04-16执教陈林点评张宏军特级教师
执教/陈林 点评/张宏军(特级教师)
【设计意图】
语文首先姓“语”,语文的载体是语言,因为语言情境的关系,语言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形成了“文体”。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这里的运用自然是要涉及到语言体式的问题的。《麋鹿》作为一篇典型的说明文,向学生全面而精巧地展示了各种说明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本教学设计重点聚焦文体,直接指向表达方法,试图在课堂上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感知、理解和朗读,让学生们感受到说明这一表达方法的魅力,以促进学生们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促进孩子语言素养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内容,聚焦麋鹿家族的珍异特点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麋鹿》这篇课文,这是一篇介绍说明的课文。上节课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还记得课文介绍了麋鹿的哪几个方面吗?课文通过这些方面的介绍,让我们感到麋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珍异)
(点评:说明文最主要的功能在于把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说清楚,说生动,所以,课堂伊始,我们需要解决说明文“为什么而说明”的问题,从而使孩子们对麋鹿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并产生课文是“如何说明”的探知欲望。)
二、理解外形特点,感受“打比方+引资料”的有趣组合
1.珍异,就是珍贵、奇异的意思,迅速看看课文,课文哪几个段落写了麋鹿的“奇异”?
2.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找个同学来读一读,提问:这一段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怎样?
3.哪里能看出来麋鹿外形奇特?
出示: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被称作“四不像”。
这一句怎么说它外形奇特的?用了什么方法(打比方)?用了打比方,让我们形象地感到了麋鹿外形的奇特。它是怎么说的呢?我们再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像这像那,最后什么都不像了。
4.课文中还有一句,主要写的是什么?跟奇特有什么关系?(点拨:是啊,奇特得连神仙都看中它了。这一句是用的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到麋鹿外形的奇特的呢?)
(点评:本自然段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打比方的实质是让读者引起一种关于“神似”的联想,从而增强了被说明事物的生动和优美感。本环节始终关注“语言”的形式,让学生们发现不仅打比方用得好,描写打比方的语言组合也很有意思。不仅如此,为了增强麋鹿外形的奇幻色彩,作者还采用了引用资料加以说明的方法,更加“印证”了麋鹿外形的奇特。教者试图让学生通过语言的领悟,使课文的说明方法自动呈现魅力,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了解生物个性,玩味“显性比较+隐性比较”的奇妙效应
1.第二自然段用打比方和引用资料的方法,让我们感到了麋鹿外形的奇特,真有意思,想不想继续了解?请大家自由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又具体介绍了麋鹿的哪些地方奇异呢?
2.读完后,能把这些地方圈画出来吗?
3.课件出示。
种类 体重 鹿角 尾巴蹄子 毛色 繁殖
大家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课文这样写多有条理啊,但仅仅是靠按顺序有条理的吗?课文还用怎样的说明方法了呢?
4.引出“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提问:跟谁比较?
5.哪些句子是直接用其他鹿科动物与麋鹿作比较的?大家拿出笔来把它们画出来。
教师出示句子并与学生互动:
第一句:与其他鹿科动物一样,麋鹿也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与其他鹿类相同)
第二句: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麋鹿的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他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与学生一起看图,图画可以直观地展示麋鹿角的独特。)
第三句: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与学生继续看图。提问:麋鹿的尾巴与别的鹿一比较,发现了什么呢?)
第四句: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雌鹿的怀孕期比其他鹿类要长,超过九个半月,且每胎仅产一仔。(介绍一下,其他鹿怀孕期一般3~6个月,一次产1~3仔)
请同学们再仔细品味,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有什么好处?(特征突出,印象鲜明)(板书:突出)
6.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虽然不是明显写出其他鹿类,但也能让我们感到作比较了?(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雌麋鹿没有角,体形也较小”属于同类隐性比较)
对啊,比较的方法真好啊,这样一来,麋鹿的特征就突出了,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更加鲜明了。想不想学习这种比较的方法?那我们来读一读,体会体会。(将课文中的句子分成各种色块,采取小组轮流读的形式边读边体会。)
【点评:第三、四自然段将“作比较”运用得活灵活现,有“显性比较”,有“间接比较”,其中“隐性比较”还包含了“异类比较”“同类比较”。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凸显了麋鹿奇异的生物个性,同时让读者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枯燥。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全面而清晰地感受到,课文是如何让这一比较方法展示出独特的魅力的。本环节从“直接比较”开始发现,将逐渐领悟“比较”的好处作为过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显性比较”,学生的思维在不停地向纵深前进。】
四、了解传奇经历,感受“列数字+用副词”的强烈震撼
过渡:那么,麋鹿珍贵在哪里呢?他们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1.这次合作读,老师读第五自然段,请一个男同学读第六自然段,一个女同学读第七自然段。
2.能说说麋鹿传奇在哪里吗?
3.好,让我们静下心来,再看看课文,麋鹿的传奇、珍贵作者是怎样告诉我们的?把课前发给大家的表格填起来,思考填的是什么?它们在介绍麋鹿时有怎样的作用?
序号 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量__1 ( )多年前__就有麋鹿__2 汉朝以后____逐渐减少_____________销声匿迹__3 ( )年 ( )头__4 ( )年________最后一群国内几乎绝迹__5 后来 ( )头__6 ( )年 ( )多头__7 ( )年()月( )头(回归 茁壮成___长)__8__至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估计已经超过(_)头
4.左边一列是?右边一列的数字是?细细地看,从这些数字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回答:A.这些数据真实地反映了麋鹿数量的变化,麋鹿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遭遇,真的是传奇的经历啊!令人震撼不已!B.2000多头,还是估计的,麋鹿正在缓慢地给大家带来希望,真的是珍贵啊。)
5.大家体会体会,这样列数字有什么好处?(真实可信、科学准确)
6.除了列数字,还有这样的一些词语,大家看看这些带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
出示:(1)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2)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估计已经超过2000头。
总结:是啊,这些看起来模糊的词语,其实反而能够让课文介绍得更加准确可信。
(点评:读课文五~七自然段,不由得产生一种强烈的同情,这种强烈的同情是哪些语词带来的呢?自然是一组组真实可信的数据,数据给我们的感觉是不容辩驳、严谨可靠。所以,在教学时,将这些数据突显出来,让学生用心感受,结合课文的内容体会,并且互相交流,逐渐地,他们会获得一种震撼的感觉。课文中还有些副词,这些副词表面上具有一定的模糊,其实更体现了作者说明时的小心谨慎。它们与数字相结合,相辅相成,学生更会对麋鹿产生一种强烈的同情。)
五、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正是用了这样的一些方法,让我们清晰、真实地感受到了麋鹿是一种珍异的动物。希望大家在向别人介绍麋鹿或者其他事物的时候,也能用上这些方法。课后可以试着将麋鹿的传奇色彩介绍给爸爸妈妈听,相信你们一定能介绍得既清楚又真实。
(点评:学习是一种由浪漫感知到精确体会到综合运用的过程。教学结束,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将所学的说明文的表达方法进行回顾,并鼓励大家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正体现了课标提出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
【总评】
本设计给说明文教学带来了另一种视角,较传统教学是一种突破:
1.聚焦“文体”,指向“表达”
“文体”与“表达”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传统教学往往将“表达”也视为一种知识,让学生空洞学习表达的知识,从而造成了“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现状。本设计十分注意“表达知识”的实践层面,也就是让学生体味课文是怎样“表达”的,是如何获得“表达”效果的。这样教学,不仅直接聚焦语言运用的体式,而且使得表达方式的学习更具有“人”使用的“温度感”。
2.聚焦“语言”,展示“魅力”
无论是“文体”的理论,还是“表达”的实践,它们都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因此,语言如何将文体的特征呈现出来,语言如何将表达的方法呈现出来,决定了文本的可读性,因此,要体会“文体”,要指向“表达”,一定要在语言中探究其奥秘。教学中始终不离语言,充分展示语言的魅力,比如对“似”与“不像”的玩味,对“显性比较与隐性比较”的感受,对“精确的数据与模糊的副词”的感知,这些都让学生在语言魅力的感召下,有所顿悟——原来不同的文体,确实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3.聚焦“探究”,反复“实践”
如何让语言显示自己的魅力,是老师直接展示,还是通过一种探究的方式,让语言自动呈现出魅力?当然是后者。那么,如何探究,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还是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有所领悟?本设计选择了后者。这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让孩子在语言的实践中学会实践。本设计十分注重让学生动手圈画,反复朗读,不断思考,他们在不停的实践中终于明白了“文体”的特征,“表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