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声慢》教学设计

2016-04-15杨玲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声声慢李清照词人

杨玲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声声慢》是必修四第二单元课文,本单元学习宋词,要求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词的声律之美,在理解内容时,领悟景与情浑然交融的意境。古典诗词是经典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教改的深入,诗歌的重要性开始受到关注。根据新课改精神,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获得发展。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走向智慧,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2.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意图。《声声慢》是慢词,便于写景、叙事、抒情。学习本词要强化诵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知人论世,体味李清照愁的内涵;并通过联想、想象,从意象、意境把握情感。

【学情分析】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古诗词鉴赏在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属于较难的一个层次。在高考中,古诗词题型的考查已经由原来的客观题变为主观题,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对象之一,是历年高考中考生失分率最高的一部分。古诗词学习效率低下,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原本魅力无穷的古诗词成了学生眼中冷冰冰的枯燥文字。

【学习目标】1.知识教育目标:知人论世,了解李清照的词风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2.能力培养目标:强化诵读,体味感情。从意象、意境等把握情感。3.德育渗透目标:感悟李清照的愁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学习重点】美读课文,吟诵词韵,读出情感。

【学习难点】鉴赏词的意象美。

【学法及依据】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鉴法。高中古诗词教学美育策略:重视诵读、品味语言和分析意象、品味意境。教学前,为学生搭建阅读心理支架;教学中,分析、拓展文本。发挥活动层面之美,正确认识和处理美育与应试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课前背诵词。学习理念:深教学、慢教学、本真教学。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凭着一份清高、一份脱俗,独步文坛,光耀千古。她半世孤苦,却坚强执著;她把自己的才情和家国命运编织成华美的词章,书写了流传千古的妩媚和凄婉;她在词坛的地位之高,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之美,无人能及。她就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李清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她被称为千古绝调的代表作品《声声慢》。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去领略千古才女的万古愁心。

二、初读诗词,读出词韵

1.教师范读,提问:大家思考词人要传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学生答:“愁”。2.学生齐读,读出情感,找出词人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首尾两句)3.品读首句的词韵,明确:起句连用七组叠词,押韵,开口度小,念起来有轻细、凄清的感觉,感情上也逐层深入。4.展示词人生平(课下注释①⑦),明确:知人论世,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过渡)一首好词是语言和情感的完美结合,这首词97个字,字字珠玑。

三、合作探究,鉴赏意象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先读一读,再品一品。学法指导:①再现情境画面。②指出作者感情。③说出意象内涵。④回想相关诗句。淡酒——借酒消愁,愁重难遣;过雁——家破人亡,漂泊无依;黄花——年华已逝,生命悲凉;梧桐、细雨——反衬凄清、悲凉。明确:解读意象,理解愁的内涵(身世之苦、丧夫之哀、故土之思)。(小结)本词通过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意象,渲染了浓浓的愁味。

四、再读课文,品味愁情

鉴赏最后一句,结合李清照晚期写愁的句子,理解词人的家国情怀。(小结)词人笔下写愁,实写真情大志。在诵读中,读出了愁情;在意象中,理解了愁情。愁之深,美之大。

五、作业布置,温故知新

1.比较鉴赏《一剪梅》和《声声慢》,感悟两词愁情异同。2.阅读梁衡《乱世中的美神》,为李清照写一则200字的颁奖词。

猜你喜欢

声声慢李清照词人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点绛唇
如梦令
孤馆寒窗夜无寐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
林逋梅妻鹤子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