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视域下高校课程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基于UOOC联盟成员某高校的实践应用体验
2016-04-15刘英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刘英(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MOOC视域下高校课程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基于UOOC联盟成员某高校的实践应用体验
刘英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摘要:MOOC的出现打破了高校之间教学的壁垒,为高等教育的合作发展、资源共享提供了新契机。MOOC的深入发展推动了高校课程联盟的出现和成熟。本文从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成员的视角出发,分析联盟高校学生学习效果、教务管理和行政管理模式,以探讨高校课程联盟实际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基于实践应用体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高校课程联盟运行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MOOC;高校课程联盟;运行机制
Abstract:As a new opportunity of cooperation and resource sharing in higher education, MOOC breaks down the barrier of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MOOC has pushed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urses Alli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member of UOO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earning effects and the mod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Courses Alliance, and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ourses Alliance.
Keywords:MOOC, Courses Alliance; operation mechanism
近几年,由国际顶尖名校探索实践的新型在线教育模式——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迅速风靡全球,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推动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国内高校也在纷纷行动,积极推进。伴随着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推动了高校课程联盟的应运而生,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以强带弱,扩大教育公平、实现共同发展。作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高校课程联盟积聚优秀教学资源,试图打破高校之间的壁垒,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从已有的高校课程联盟运行的基础上,研究课程联盟运行的实际效果,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完善其运行机制对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合作、促进教育公平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课程联盟发展现状
教育联盟是指教育机构之间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有合作也有竞争的教育联合体[1]。据此,高校课程联盟可以理解为以课程资源共享为纽带、两所或两所以上的高校之间结成的优势互补、谋求教学共同发展的专业团体[2]。高校课程联盟的出现反映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客观需求。作为智力资本主要生产场所的高校,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才能让自己产出的智力资本具有更大的市场价值是高校办学中亟须解决的核心问题[3],而课程联盟恰恰为高校优质课程资源的输出和引进、提升教学竞争力提供了契机。
2012年4月,我国首例以课程教学为目标的联盟组织“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在上海建成,该联盟由上海市教委发起、上海三十多所高校加盟,目的在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大学教学质量。2013年4月,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在重庆大学成立,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9所高校均为联盟成员。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旨在解决各高校校内选课不足的问题,借助跨学校、跨区域、跨国界、跨文化的教育教学,培养更多专业能力和创造力较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4]。2014年5月,深圳大学倡议发起建立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本着共创、共担、共享的原则,将整合校际优质教学资源,形成优质课程共享机制,丰富教与学的方式,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化发展,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目前已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88所高校加盟。
高校课程联盟对于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课程联盟的建立有助于突破地域限制,发挥资源的最佳效益,缓解某些课程资源的紧张,有利于各高校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联盟的建立也能提升高校竞争力。校级之间进行课程资源的合作共享能够融合各方的核心优质课程,形成资源聚合效应,为加盟高校的教学发展提供契机。
二、UOOC联盟成员某高校的MOOCS应用分析
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是深圳大学倡议建立的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联盟,其加盟成员高校类型、层次多样化,目前已达88所。某高校是广东省一所民办独立院校,2014年11月正式加入UOOC联盟,2015年正式使用UOOC联盟上线的课程,仅2015年上半年就有3402名学生在平台注册学习,成为UOOC联盟选课人次最多的高校。作为UOOC联盟选课学生规模最大的学校,该校在课程的运行、学生的选课指导和管理、和联盟的合作方面都有深刻的实践体验,本文的数据和相关资料均基于后台的大数据分析以及对选课学生问题的反馈和相关学习体验访谈。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某高校在UOOC联盟第二批上线的25门课程中选择了16门作为该校通选课课程(本文中以C1.C2等作为课程代码),学生在校内通选课和UOOC网络课程中自由选择。由选课信息可知,学生对“慕课”这一新鲜课程组织形式的认可度较高,共有3402名学生参与课程的注册和学习,具体情况如表1。
教育技术咨询专家Phil Hill在慕课实践教学基础上提出了MOOC的五种学生类型:爽约者(No-Shows):在一门Coursera式的MOOC的在注册者中,这类学生往往是最大的一个群体,他们或者注册了MOOC,并激活了自己的账号,但是,他们从来都没有登录过这门课程。袖手旁观者(Observers):这些学生登录了课程,也许还阅读了课程内容,浏览了其他学习者的讨论,但是,除了镶嵌在视频中的那些弹出式测试,他们是不会参与其他任何形式的评估的。临时进入者(Drop-Ins):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参与某一门课程中的一些选题一些活动(观看视频、浏览或参与讨论组),但是他们不会去努力完成整个课程。被动参与者(Passive Participants):这些学生以消费的方式浏览一门课程,他们也许观看视频、参加测试、阅读讨论组的内容,但是他们通常不会主动完成课程作业与任务。主动参与者(Active Participants):这些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慕课之中,参与讨论组、完成绝大多数作业、任务和所有的测验与评估[5]。在表1中可以看出,16门课程的平均通过率为81%,辍学率平均为18.5%。通过率最高的为C16(96%),辍学率最高的为C2(50%)。某高校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的学习做了严格要求,要求学生选课了就必须完成所有的学习环节,否则不能获得学分,也不设重修和选修。为了防止资源的过度浪费,未参加考试或者未完成学习的学生在下学期的选课中不能参加第一轮选课。即使已经针对网络课程的资源浪费采取了惩罚措施,并且教学管理人员多次针对教学进度下发通知,网络课程的辍学率与校内通选课相比依然高出许多(校内通选课相应学期的通过率为92.3%)。从后台的视频观看、讨论、练习等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依然是“被动学习者”。
表1 某高校UOOC课程使用状况分析表
(二)学习空间体验
学生在平台学习,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操作:选择正确的学校注册、添加需要学习的课程、进入平台学习。平台的页面设计包括如下内容:课程描述、视频讲义、学习资料、讨论、作业、笔记、考试、通知等。学生在平台的学习由个人自主安排,平台会将考试等重要信息推送给学生。总体上来说,平台界面的设计功能齐全,大大拓展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和范围;由于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课程学习,学习的弹性空间变大;随时随地可在电脑端和手机客户端登录的方式让学生能根据身心状态安排学习;课后测验、考试等能加强学生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讨论的设计能让学生接触到多元的学习文化。自主化的学习平台也会伴随相应的问题出现:
(1)对很多学生来说,“慕课”是新事物,无论是选课还是上课都要求个人去操作,对习惯了学校一手安排的学生来说,学习路径与常规课程相比较复杂,很多学生一看到注册、选课流程就望而却步,有些学生在校内系统选了课也忘了去注册或者不愿意注册学习;(2)课程联盟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院校,学生选课量大,很多学校都是采取单纯的网上学习的方式,线下并未配备相应的辅助教师,导致教学团队面对的选课学生人数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讨论也流于表面形式,没有真正达到深入探究的效果;(3)平台很多技术支持问题的解决需要联盟人工解决,如学生注册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观看过程中网页不稳定等问题都需要反馈给联盟才能解决,在信息中转的过程中,既耗费时间,同时问题的分散解决降低了联盟运行的效率。
(三)教学管理
课程联盟的教学管理主要依靠加盟高校课程监管、教学团队学习答疑、联盟提供教学服务支持(尤以平台技术支持为主)这三部分完成,其中,加盟高校的课程监管承担着教学管理的核心任务,包括学生选课、学生学习过程监控、组织考试、学分认证等环节。课程教学管理运行的主要问题在于信息反馈和解决相对滞后,对学生的管理要求很高。由于联盟内选课人数数以万计,在学生刚接触新的教学形式,依赖原有传统学习路径的情况下,学生的平台操作和学习问题很多,在师生比悬殊的情况下,学生的问题不能很快解决,容易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某高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监控都是通过学生自主线上学习+学校学习进度监管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学习过程监控主要依赖于学校不时下发的学习进度和课程教学团队下发的作业、考试等提醒。通过“慕课”后台,学校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生状态,如学生的学习进度、测验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这些信息的获取可以使得教学团队和加盟高校直接跟踪学生的学习动态,并根据需要调整管理策略。大数据能实时跟踪学生学习状态,但只能是进行外部监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如何提高依然是难题:网上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自主管理要求很高,在无激励或者惩罚机制的情况下,学生的诚信意识缺失,选课了不注册、不学习,或者只是为了合格获得学分而学习的情况依然不少。
图1 课程联盟运行的组织架构图
三、高校课程联盟运行机制的完善策略
虽然课程联盟是新的形式,但可作为未来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公平、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发展趋势。基于“优课联盟”现有的运行情况和加盟高校的体验,笔者在现有的运行制度空间中探讨高校课程联盟运行战略合作机制策略。
(一)构建清晰、合理的组织架构
课程联盟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清晰、合理、完整的组织架构体系。在运行过程中,要明确各方职能,从顶层设计到具体的管理都要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划分,做到总体规划,明确责任,统一管理。课程联盟的组织架构应由课程联盟委员会、课程联盟运作中心和具体的实施部门构成。课程联盟委员会由联盟主导学校负责人、权威专家以及其他富有经验的联盟伙伴构成,主要职责在于制定课程联盟发展策略,进行顶层设计;运作中心由课程建设管理机构、教务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组成;课程建设管理机构负责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发布和课程的技术支持;教务管理机构负责学生学习指导、学生选课、教学监控、考试考务、学分认证等;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合约契约落实、联盟发展统筹、联盟各方协调、权利和义务的对接等(如图1)。
提高课程联盟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清晰、合理的组织架构,也依赖于课程联盟组织的有效运行。在清晰的组织架构下,加盟各方在联盟的课程建设和管理完善方面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享受优质资源的同时,要遵循合作契约,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接。
(二)优化学习空间和教学设计,建立学情分析系统
课程联盟核心的运转在于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空间共同合作实现的教与学。学生对学习空间和教学设计的满意度与学习效果息息相关。如前所述,在某高校学生所反馈的问题中,很多并不来自于课程本身,更多聚焦于课程平台的体验和学习模式的认可上,因此,要提高联盟运行的效率,吸引更多的潜在学习者,提高学生的兴趣,需要在学习空间、教学设计上下工夫,建立学情分析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分析调整相应的策略。
首先,要加强对学习空间的技术支持,增强平台的实用性和便利性,力求平台的设计舒适、简洁,运行稳定。其次,建立完善的学情分析系统,对不同类型、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效果和学习需求进行分析,以便为课程建设、课程管理作参考。在强大的技术支持下,还需要优化教学设计。目前,很多加盟高校都采取线上学习的方式,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于自主的网上学习,在混合教学模式成本较高的情况下,鼓励加盟高校探究灵活的教学设计,既要通过各类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技能,也要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让网络学习真正收到实效。
(三)优化联盟管理,强化联盟内部的沟通和合作
有效的联盟管理是保证课程联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联盟管理中,单独依靠联盟发起负责学习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动员加盟高校的一切力量,积极推动联盟的发展,强化联盟内部的沟通合作。首先,要明确联盟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加盟学校不只是单纯地使用教学资源,应强化联盟建设的意识,积极献力献策;第二,对联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总结并公布,打破课程联盟委员会一对多解决重复问题的模式,加强联盟内部的有机联系,进行开放性的动态管理;第三,联盟委员会在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中要进行总体规划,定期组织培训,让加盟高校提高联盟运作的熟悉度和认可度,明确责任和义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作贡献;第四,要加强联盟运作机构、教师团队、加盟高校运作团队的多向沟通。在现有的运作机制中,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解决常依赖于加盟高校,加盟高校再将问题反馈给教师团队,在信息中转的过程中,既浪费了时间也降低了效率,需要构建相应的机制加强多方的沟通和合作,提高联盟运转效率。
四、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单靠各所高校“各自为政”、“小打小闹”无法满足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学信息化发展需要,也不利于高等教育领域教育公平的实现。与其吝啬地遮掩优质资源还不如大胆地开放,让“慕课”建设在竞争和开放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新的发展理念下,高校课程联盟的建设既要有先进的顶层设计,也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完善课程联盟的运行机制。通过加盟高校的使用体验,在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等诸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势必会促进课程联盟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刘锐,孙武.教育联盟: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J].理论界,2005(9).
[2]马金钟,于茂春.MOOC视域下高校课程联盟的发展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2014(11).
[3]http://baike.haosou.com/doc/7230621-7459788.html.
[4]张璇.MOOC在线教学模式的启示与再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
作者简介:刘英(1987,11-),籍贯:湖南,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职称: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6-0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