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协同创新互动模式分析

2016-04-15陈卫东李晓晓

关键词:互动模式协同创新产学研

陈卫东, 李晓晓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



产学研协同创新互动模式分析

陈卫东, 李晓晓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

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驱动力。针对我国现有的协同创新缺乏有效的实施模式,分析了人、财、物、信息等协同创新要素构成,并对协同创新主体之间契约式、嵌入式的互动方式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契约式和嵌入式实现战略协同、知识协同、组织协同为内容的互动协同模式。通过案例阐释了互动协同创新模式的协同过程、管理方式及实际意义。最后,就如何形成产学研互动协同创新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产学研; 协同创新; 互动模式

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和实现路径,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将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上日程,强调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2012年,教育部开始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旨在成立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协同中心,从而促进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及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协同发展。这些举措为产学研协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协同创新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协同创新投入产出比,提升创新效果,需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协同创新模式,以促进协同创新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要素、主体及互动方式,提出了互动协同创新模式,并结合个体心理行为要素及价值观念,进一步明确了促进协同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协同创新模式的提出

1912年,Schumpter首次提出“创新理论”的概念,指出创新是组合生产要素、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拓新市场,并获取经济效益的过程[1]。Hermann提出了协同理论,认为协同是各类系统的各部分之间互相协作,从而使系统形成新的结构和特点的过程[2]。协同创新最早是由Peter Gloor提出的,他认为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随着协同创新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对协同创新的内涵作了不同界定,突出了参与主体通过相互作用形成有效机制和产出创新成果的过程。

创新模式是影响协同创新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创新模式反映了不同资源要素整合和组织关系整合水平。Hall、Link和Scott(2000)提出企业与大学共同参与研发、共同承担风险、共享合作收益的契约型合作模式,并强调该模式将成为主流形式[3]。苏敬勤(1999)将协同模式划分为外部化、内部化和半内部化,同时分析了实现合作的基本条件[4];王英俊等(2004)提出了政府主导型、产业牵引型和学研拉动型3种模式[5]。何郁冰(2012)构建了以“战略-知识-组织”为核心的三重互动模式[6]。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对产学研合作及其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多从合作内容及方式的角度来划分,未从要素介入程度及主体互动方式角度研究。而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创新要素介入程度及主体互动方式直接影响到协同创新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从这一角度研究有利于深入分析协同结构,为协同创新的发展提供支撑。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互动协同创新模式。

二、 协同创新要素、主体及互动方式

1. 创新要素

创新要素是形成创新活动的资源和能力基础,涉及为创新提供支持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禀赋。“人”是协同创新的参与者,他们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财”是支持创新活动的资金,为协同创新提供财力保障。“物”主要为创新提供基础支撑的公共设施,包括生产及试验设备、场所、交通、通信和网络等,是协同创新发展的基础要素。信息是指包括生产经验、研究方法、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等,协同整体通过信息的联系和作用形成整体秩序。

2. 协同创新主体

协同创新主体指参与协同的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机构等组织。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之间进行协同合作,政府及中介机构起到一定的外部支撑作用。协同主体之间通过设计合理的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及利益共享,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企业拥有将技术进行产业化的人才、创新资金、生产场所、试验设备和市场信息及产品推广能力。创新活动中,企业需要技术研究人才及实验平台,这就可以通过协同从大学及科研机构中得到满足。Chesbrough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强调在创新过程中,企业整合内外部创新要素的必要性[7]。企业通过整合资源为产品创新提供需求导向,并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

大学及科研机构是科技与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大学所具有的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人才和科研设备等优势可有效弥补其他创新主体的不足。而大学及科研机构欠缺科研资金和实践信息、市场信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这种优势与需求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协同创新实施过程中,大学及科研机构凭借其资源优势,致力于技术知识成果服务企业,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是协同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

政府通过相关政策、项目及体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起到汇聚、引导、激励和保证的作用。政府的资源投入及优惠政策可以有效汇聚资源,推动协同的形成。而政府通过公共计划、财政与税收、法律政策和科技与教育等工具来影响合作创新的需求及模式。政府选择何种工具提升创新效果,应根据协同主体的特点以及相互关系来确定[8]。

中介机构的参与,是保证协同创新系统高效运作的前提,是推动创新参与主体良性互动的重要保证,对协同联盟功能的发挥及绩效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3. 主体之间互动方式

互动方式是创新主体之间通过整合要素资源实现有效协同的形式。创新主体的资源要素及功能差异决定了互动方式的选择。通过分析创新要素介入程度及主体作用方式,提出契约式和嵌入式两种互动方式。

契约式互动是指以某一协同主体为主导,以市场契约为治理关系的合作创新过程。契约式互动涉及的协同要素比较少,参与主体的组织边界没有交叉,只通过签订短期或长期契约,投入资金或技术,共同实现创新合作。在互动过程中,协同主体依照契约规定投入相应资金或技术,共同承担创新风险、共同分享合作收益。契约式互动适用于两个参与主体以资金及技术资源投入为主要形式的协同程度要求不高的情况。当协同涉及的两个主体功能差异较大,且在某一方面实现互补,可以选择契约式互动方式,以资金或技术投入的手段实现优势互补。契约式互动过程见图1。

嵌入式互动是指合作一方以项目或人员嵌入到另一方组织中形成的具有定向研究目标的协同形式。嵌入式互动中,组织边界有交叉。协同过程中,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以某一方为主体,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以实体嵌入的方式共享资源和人才,使资源配置最优化。常见的嵌入方式有项目嵌入、人员嵌入等。嵌入式互动主要适用于两个参与主体,有限资源投入的协同情况。当协同主体都具备较高水平的研发和商业化能力,某几方面的功能互补可以实现1+1>2的效应时,可通过嵌入式互动来提高协同创新的能力和产出创新成果。嵌入式互动过程见图2。

三、 互动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

科研创新活动需要选择有效的协同创新模式,以整合创新要素,最大化地发挥创新主体的功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进而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通过分析创新要素介入程度及主体互动方式,提出了互动协同创新模式。该模式是多主体、多要素和多层次的战略合作形式,主体之间通过契约式或嵌入式密切协作,形成网络式协同创新结构,实现以战略协同和知识协同、组织协同为一体的全方位协同。在政府等支持因素及中介等服务组织的作用下,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通过协调交流实现价值观和文化的认同,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确立共同的风险利益观念,在此基础上,更强调实现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互动协同创新模式见图3。

战略协同是指协同创新主体高度凝聚在组织的战略目标下,在文化、价值观相一致的前提下真正实现思想统一和资源共享。Geisler认为协同创新参与主体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相互认同,可以增强合作关系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在与自身目标相一致的、组织共同的长期目标的指引下,明确每项工作具体目标,并进行合理的职能分工的,保证协同运作的有效性。战略协同是互动协同创新模式的核心。

知识协同主要是指协同主体的隐性和显性知识的交换与共享,通过组织间的相互学习,形成知识溢出效应[9]。大学及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知识的有效互动能保证科研效率。实现知识协同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搭建知识网络平台。知识网络平台是建立在信息平台基础之上,利用网络化信息通讯技术,融合有关的管理方法,在一定的运作模式下,使知识在参与主体间传递、共享、运用及发展的网络系统[10]。通过构建协同网络及知识平台,为创新主体实现知识共享提供途径,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为协调机制提供基础设施。知识协同是互动协同创新模式的基础。

组织协同是互动协同创新模式的保障,是结构与过程层面的协同,协同主体通过组织协调机制,为知识协同和战略协同提供支撑。通过有效调节协同主体的行为,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共享,可以推动协同目标的实现。

四、 互动协同创新模式案例分析

选择有效的协同创新模式,既可以保证协同目标的实现,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实现协同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为了突出互动协同创新模式的合理性,引入以下案例进行分析。

为整合科技资源,发挥多主体的创新优势,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牵头成立化工协同中心,并与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公司”等多个企业密切合作,形成多主体、多要素、多层次的协同创新网络。各协同主体在文化、价值观上相互认同,以契约式或嵌入式参与协同创新,制定协同整体的发展战略规划,实现战略协同;以科研平台和创新平台、技术辐射平台为依托,整合资源形成知识网络,实现知识协同;依据各主体能力的差异性和资源的互补性,拟定调节机制与治理机制来实现组织协同,保证合作关系的持久稳定。(互动协同创新模式对各参与主体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天津大学在生物乙烯及重要衍生物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领域取得显著成果,申请6项中国发明专利及2项PCT国际专利;南开大学低汞触媒技术在企业万吨级PVC工业装置上放大成功,创造产值2.1亿元;天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在环境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等方面联合获得多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资助;天津大学为中国石化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及相关技术,为中石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这种互动协同创新模式开发出一大批原始创新成果,推动了技术的发展,满足了国家发展的创新需求,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由上述案例分析可见,互动协同创新模式中各参与主体取得了良好的创新效果。对于大学及科研机构来说,参与协同创新能够获取研发资金,产出理论及技术成果,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及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对企业来说,协同产出的创新产品和技术使产品销量大幅提升,从协同中获取的人才及技术资源对企业长期发展经营有重要意义。通过协同产出创新成果并推动成果产业化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升社会效益,推动社会的发展。

五、 结语

为了提升产学研协同的产出效果,从创新要素介入程度及主体互动方式的角度,提出互动协同创新模式,并强调协同创新主体以契约及嵌入的方式实现知识协同、组织协同和战略协同。互动协同创新模式对协同创新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协同创新参与主体代表不同的利益方,保证价值分配的公平性、协调主体利益关系的机制对创新成果的产出有重要影响。从对互动协同创新模式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互动式协同以多主体、多要素和多层次的网络组织结构存在需要结合网络的特征及心理行为因素设计出具体的协调机制,从而协调好各主体利益关系,体现公平性,推进协同创新的成果的产出。

在协同创新中,完善正反馈机制可以有效驱动创新成果产出。系统动力学理论认为,反馈回路影响系统的性质与功能,因此建立反馈机制十分重要。正反馈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起到强化作用,对系统功能的实现有重要作用。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结构条件,能更好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同时有利于实现网络协同、技术引领和制度创新[11],从而促进成果的产出。

互动式协同创新涉及的参与主体较多,各主体基础优势、资源要素和文化要素等存在很大的差异,能否正确评价参与主体对协同创新也十分重要,因此要注重对创新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体现“柔性评价”的理念,充分考虑主体的复杂性、差异性及多元性,使评价结果能真实反映协同的实际情况[12]。同时要注重公平,公平的管理观念可以鼓励创新行为,保证协同目标的实现及创新成果的产出[13]。强调评价的柔性,并以公平性为原则,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是推动协同创新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上研究旨在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而推动经济的良性发展。由于本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初步,尚待研究的问题还很多。譬如,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特点,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协同创新联盟的演化过程,以现有的协同创新中心为案例对协同创新效果进行测度等,需要更多学者关注和探讨。

参考文献:

[1]Schumpeter J.The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M]. Cambridge,Massachusetts: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2]Haken H.TheScienceofStructure:Synergetics[M].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84.

[3]Hall B H,Link A N,Scott J T. Universities as Research Partners [EB/OL]. http://www.nber.org/papers/w7643,2000-04-01.

[4]苏敬勤.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交易成本及内外部化条件[J].科研管理,1999,20 (5):68-72.

[5]王英俊,丁堃.“官产学研”型虚拟研发组织的结构模式及管理对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4):40-43.

[6]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 .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7]Chesbrough H W.OpenInnovation[M]. Boston,Massachusett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8]吕静,卜庆军,汪少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及模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3):81- 85.

[9]Chesbrough H.OpenServicesInnovation[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011.

[10] 赵立雨.基于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网络扩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1(22):11-14.

[11] 朱雅彦,孟晓哲.基于航空产业的产业创新平台运行机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6):71-73.

[12] 马卫华,李石勇,蓝满榆.协同创新视域下的评价问题研究[J].高教探索,2013(4):32-35.

[13] Xu S,Fenik A P,Shaner M B.Multilateral R&D alliances and innovation output:The importance of equity and technological scope [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 2014(24):252-253.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Interactive Model of I-U-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hen Weidong, Li Xiaoxiao

(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I-U-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re is a lack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l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mponents such as talents, property, subjects and information. It also analyzes the interactive modes of contractual and embedded ones between innovative subjects. The interactive collaborative model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and it’s the result of knowledge synergy, organization synergy and strategy synergy through contractual or embedded modes. It illustrates the collaborative process, the management course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ractive model through case study. It also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development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of certain value to the I-U-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China.

Keywords:I-U-R cooper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teractive models

中图分类号:C9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16)01-001-05

通讯作者:李晓晓,lixiaoxiao4560@126.com.

作者简介:陈卫东(1967—),男,博士,教授.

基金项目:2012年度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基金资助项目(2012JWZD10).

收稿日期:2014-07-13.

猜你喜欢

互动模式协同创新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基于“平面镜”为例分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互动模式
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互动模式的构思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