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野下高等音乐院校教育的改革探索
2016-04-14苏利雅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呼和浩特010010
苏利雅(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呼和浩特 010010)
多元文化视野下高等音乐院校教育的改革探索
苏利雅
(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呼和浩特 010010)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教育观念和素养的新时代音乐教师的重要基地,推动着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本文通过评述音乐教育中多元文化的理念以及在我国的发展,分析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从而探讨多元文化视野下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措施。
多元文化 高等院校 音乐教育 改革
一、多元文化教育和音乐教育内的多元文化
自古以来,“多元文化”和“文化多元论”就存在于一些欧洲的多民族国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方国家民族复兴运动的兴起和民主平等思想的高涨,多元文化的观点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多元文化教育是指“在多民族的国家里,旨在对拥有多种多样的文化背景、民族背景的青少年,特别是弱势民族及移民等社会处境不利的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尊重他们的民族性、文化归属性与文化特质所进行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基本前提是:文化的多样性具有丰富的社会积极意义;多元文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不同文化的接触并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文化教育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化和平等化,同时也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地位,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受到世界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全球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意识也开始觉醒。国内许多研究音乐教育内多元文化内涵的专家和学者将其称之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以理解多元文化为目标,把音乐作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窗口,从而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理解自我、理解世界。
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呈现出两种趋于汇合的势态:一种是发达国家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一种是发展中国家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意识的兴起。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都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而构成了民族的多样化。其中美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成绩最为突出,主要源于两种力量的推进,即社会组成结构和多种学术运动的对立和融合。其次,多元文化音乐意识也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中形成,表现了这些国家本土音乐文化意识的觉醒,同时表明国际音乐教育学开始在世界范围产生影响。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促进了西方教学理念和教育体系的传入和发展。我国近现代学堂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音乐的传入,如西方的乐理知识、五线谱、作曲技法、西方乐器等,同时还引进了西方近现代音乐教育体系。西方音乐成为一种先进的、具有普遍性的音乐,被纳入我国音乐教学中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然而,由于受到“欧洲中心论”、“西方先进论”等思潮的冲击和影响,我国的本土音乐和地方音乐始终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现代专业性及普及性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丢本弃源”的现象。同时,由于深受西方工具理性思想的影响,我国的音乐教育忽略了音乐与文化的本质关系,从而导致了“重技术,轻人文”的问题。
21世纪初,多元文化思想在国际上的影响也震动了我国的音乐教育领域。音乐教育工作者开始反省我们的音乐教育中文化贫乏的现象,并开始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研究和探讨我国音乐教育中文化的定位和改革方向。
与其他国家不同,我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主要包含两个“多元”的概念,即本国各民族音乐的多样化和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多样化。因此,2001年制订的中小学《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正式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的高中音乐课程内容标准也提出学习多元文化的要求: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
2004年在南京召开的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是我国对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化浪潮的首次响应。会议上,国内的代表们普遍认为,中国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利于突破“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促使音乐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但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期,许多相关的实施方案和策略还处在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落实。
三、高等音乐院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现代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还是以欧洲音乐体系为主流,认为欧洲的音乐理论更为先进和科学;但相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和世界民族音乐的教育还不够重视和深入。
中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各地区的音乐艺术文化差异巨大。近年来,教育工作者通过大量的收集、比较和研究,逐步地将国内音乐教育中本国民族音乐所占比重进一步加大,并积极的在各门学科中予以实践。但相对的,由于我国拥有的民族音乐种类繁多而复杂,音乐的地域性又十分强烈;同时许多传统音乐的教学资源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制约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对于世界民族音乐的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少数音乐学院和大学的音乐专业开设了“世界民族音乐”这门课程。另一方面,大中专院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一直沿袭着西方19世纪末的音乐教育课程模式,音乐教育从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写作到音乐的表演、审美观等,几乎全是西化的音乐教育体系。由于内容和体系与当代音乐发展不符,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运用,而受后现代“新实用主义”的影响,院校学生喜欢音乐,却对音乐教育课程兴趣淡然。
此外,“重技术,轻人文”已成为音乐教育存在的通病。学生的学习目的侧重于音乐技能的提高,只追逐于一些国内或国际上的音乐奖项,而忽略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些甚至将高等音乐院校的音乐专业与师范音乐教师专业混为一谈,忽视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培养。
综合上述情况,我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还处在理论的推行和策略构想阶段,迫切的需要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方案。
由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我国部分地区的学校开始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究和试验。但是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重大的难点就是许多教师本身对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认识并不深刻,同时教师自身的素质结构达不到多元音乐文化教学的要求。
改善此种问题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是及时对在职的教师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多元文化意识;二是尽快在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未来教师。然而,第一种措施只能改善一时的情况,只有从高等音乐院校入手,才能真正解决根本问题。
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教育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同样他们也是未来的音乐教育师资力量,是音乐教育的人才基础。他们在未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中也起着培养具有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和教学素养的新一代教育生力军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平等而客观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修养。此外,我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高等音乐院校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从根本上起到了带头作用,并且更加贴近促进音乐教学的需要。
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改革策略
根据相关文献和多方面教学经验的汇总研究,我国高等音乐院校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改革将着手在师资培训、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文化交流这几个主要方面进行。
师资培训。虽然我国许多高等音乐学府已经开设了中国民族音乐课程,但所涵盖的民族文化并不全面,缺乏地域特色。针对此种情况,我国部分院校的在职音乐教师开始对地方音乐做系统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例如商丘学院的音乐教师开展了对“四平调”这种濒临失传的地方戏曲的研究和学习且取得了十分优秀的成果。
另外,为弥补一些高等院校缺乏“全球民族音乐”课程的师资这一现象,部分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已经开始集中了一批研究世界民族音乐的专家、教授,并且已在数年前就开出了为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研究生课程,为高等音乐学府的在职教师提供培训机会。这给高等院校的师资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培养符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要求的未来教师奠定了基石。同时,一些专家研究小组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这一课题进行持续的研究,并在我国各地区召开研讨会以及发表报告,推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思想,提高高等院校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
课程设置。根据目前音乐教育的情况,高等院校音乐课程应巩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平衡中西音乐课程的重心,并加入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将三类课程作为学生学习音乐专业知识的主干课程。
在史论学科方面,可以按照地域和国别划分教学内容,中国民族音乐如“藏族音乐”“蒙古族音乐”“江南民乐”“陕北民歌”等;世界民族音乐如“亚洲音乐”“拉丁美洲音乐”“非洲音乐”等课程。在基本乐科方面,将国内少数民族音乐和世界民族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融入到视唱练耳、音乐欣赏、器乐、声乐以及舞蹈等课程中。同时在原有的基本乐理教学中介绍不同民族音乐中的音阶和和声特色,加深学生的多重音感。另外,安排学生的教学实习中应加入多元文化音乐的教学内容,让实习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掌握音乐教学的方法。课程的设置重点在将多元文化音乐内容渗透到各个已有的课程中,学校按照各自的教学进度和方法作出适当的调整。一些独立的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可作为选修课。
教材编写。教材作为实施教学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师生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材的编制应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手段,在教科书、课件、音像制品以及计算机软件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多元文化音乐的理念。在选取民族本土音乐表演的音像制品时,应选取该民族本土人士所表演的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作品。在选取我国的民族音乐学术作品作为教材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引进和翻译其他国家一些优秀的著作。在选材时,要选取具有权威性的版本,例如介绍我国民族音乐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国外的著作有美国杰夫·托德·提顿(Jeff Todd Tition)的《世界音乐》,以及伊丽莎白·梅(Elizabeth May)的《多种文化音乐:介绍》等等。此外,计算机软件教材的开发和运用更有效的让学生在一个声色多彩的环境中近距离接触世界民族音乐文化,教学效果极佳。同时,互联网上的一些音乐爱好者网站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且迅速的多元文化音乐信息。
音乐文化交流。不同的文化赋予了音乐不同的意义,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教育环境、饮食起居和工作习惯等等的文化背景有利于更深刻全面的理解此民族的音乐内涵。因此,增加我国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有助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邀请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和学者在高师院校开设讲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资助学生到国内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世界各地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利用网络远程教育,了解和学习一些民族音乐课程,都是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我国音乐教育要发展多元文化就必须先从高等音乐院校做起。只有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内涵,我国的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实行多元文化音乐并存。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多元文化中两个“多元”的含义,在保护和提高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学习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用平等客观的眼光看待和理解音乐的真谛。高等音乐院校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多元音乐文化素养的音乐教师,在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培养上也不容忽视。此外,应批判地学习和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经验,且不可盲目仿效,应根据我国的具体教育情况和国情,制定出适合我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策略。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沛.美国学校音乐课程和教材的思想基础及形态.《中国音乐》,2003.
[3]杨春强.浅谈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音乐时空》,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