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策略探析
2016-04-14刘双四
刘双四
(黄山学院,245000)
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策略探析
刘双四
(黄山学院,245000)
摘要:网络时代的高校图书馆,面对信息环境的改变及种种危机,只有顺应潮流,实现转型,在办馆理念、资源建设、队伍建设、服务创新、构建智慧型图书馆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信息需求,推动内涵式发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图书馆转型;高校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发展
1引言
当人类步入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高新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对传统的图书馆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时代的产物和信息中介部门,图书馆要保持与时代的同步发展,就必须适应环境的要求,努力实施转型。
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1]。图书馆的每一次转型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和信息存储等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新时代图书馆势必转型的深刻原因之一。当前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信息环境、挑战和危机,使得转型成为必由之路,转型的动因则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和自身危机意识的觉醒。
2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2.1 信息环境的改变
进入21世纪,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现代通讯技术日臻成熟,并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学习。得益于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用户通过个人电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设备,获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变得日益方便,使用搜索引擎、上网浏览、在线购买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信息传播方式的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加上人们获取信息途径的多样性,彻底改变了图书馆生存的信息环境。
作为传统的文献资源中心,图书馆地位日渐式微,在一些用户眼里甚至变得可有可无,他们不仅很少利用图书馆,甚至对图书馆功能和社会价值产生质疑。正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馆长黄梦黎指出:“在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对大学形成巨大冲击的环境中,大学校园读者,尤其是研究型读者对图书馆资源及服务依赖程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图书馆在学校的价值与作用受到挑战,许多图书馆人越来越感觉到危机[2]。”
2.2 服务对象的变化
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已产生很大变化。著名教育游戏专家 Marc Prensk于2001年首次提出“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和“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概念,将那些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称作“数字原住民”。他们生活在一个被电脑、视频游戏、数字音乐播放器、摄影机、手机等数字科技包围的时代,并无时无刻不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而那些在网络时代之前成长起来的学习者则被称作“数字移民”[3]。数字移民习惯于传统的文本阅读,而数字原住民则更倾向于时尚的屏幕阅读,他们更在意更新速度和多重任务。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是新一代学习者,数字化生存方式已然成为他们与生俱来的习惯。他们应用新技术得心应手,在学习方式、阅读习惯和认知特点上也与上一代人迥然不同。随着这些数字原住民进入各级学校,给当前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此,高校图书馆也应该针对数字原住民的阅读习惯和特点,创新服务方式,更新服务内容,顺应时代之需求。
2.3 用户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
传统图书馆阶段,馆藏纸质文献几乎是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惟一途径,而网络时代,无论是信息的存储方式,还是人们的获取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最主要渠道,借助数字转化技术,海量的文献信息被存储到以光、磁等为介质的网络存储器上,利用计算机或者其他终端设备,用户就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轻松获取所需的各类信息资源。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也彻底改变了人们查阅文献信息的方式,使用户检索文献资源信息变得简单而又快捷,只需轻点鼠标,便可轻松获取海量的文献信息。较之于传统图书馆对纸本文献的利用,用户对文献信息内容的阅读和获取也变得更方便,只需简单地剪切、粘贴即可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
Internet环境下,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理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一,信息查询手段已由手工方式向计算机方式转变;其二,文献阅读习惯已由纸质文献向电子文献转变;其三,所利用的业务部门已由书架式藏书阅览室向无纸电子阅览室转变。以上三大转变是当代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主要倾向与特点[4]。
2.4 虚拟图书馆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虚拟图书馆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图书馆的物理形态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任何实体形式的图书馆,必将从一定程度上受到开放时间的限制和约束,而不可能实现如网络那样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开放。要想获取传统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源,读者就必须去实体图书馆,而无法远程享受服务,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给读者带来不便。但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用户就不再受时空限制,特别是近年来得益于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资源更是无处不在,各种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PAD、笔记本电脑等)的普及使用,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畅享网络文献资源。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高科技手段的层出不穷,泛在信息的唾手可得,不能不引发人们对物理形态图书馆的反思与担忧:既然所有的信息在网上都能获取,那么作为“场所的图书馆”有没有存在的必要?面对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和影响,图书馆会不会消亡?这已成为图书馆界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5]。
2.5 其他信息机构的冲击
随着用户对数字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大力推动下,国内的信息产业及信息服务业发展迅猛,以清华同方、北大方正、万方数据、重庆维普、北京超星、书生之家等为龙头的一批数据资源提供商、软件商相继推出了大量数字化图书、期刊,并开设提供网上阅读服务的网站向用户开放。它们不仅与图书馆争夺用户,甚至垄断了图书馆赖以生存的信息资源。凭借雄厚的资金优势、强大的技术支撑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它们在信息服务领域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及优势,给传统的信息提供者——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这样的困境,图书馆若不能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变革图新,更新服务内容,转变服务方式,则其生存空间将会受到进一步挤压,并最终失去信息中心的地位。
2.6 新媒体的冲击
近年来,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而飞速发展的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人们的生活因新媒体而变得丰富多彩,获取信息也愈发便捷、轻松和得心应手。新媒体也逐渐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数字阅读”“读图”“遍览”“浅阅读”“移动阅读”等阅读概念不断涌现,人们的阅读方式日益多元化。当今世界已步入全媒体时代,作为这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和宠儿,新媒体已渗透到人们的学习、科研、工作和生活的各个层面,且正与传统媒体一起助推着新时代的服务升级。依托新兴技术,新媒体兼具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多、信息发布实时、传播速度快、传播形态多样、传播内容多元等传统纸质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多元化的服务渠道,帮助用户获取海量的数字资源,以满足用户多样的个性化需求。而基于传统信息服务方式和内容,仅限于借阅纸质文献的图书馆用户服务,已很难满足数字时代用户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服务”需求。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为图书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不仅使得图书馆的功能、地位、作用发生了变化,连同传统的馆藏文献资源结构和信息服务模式也受到了极大挑战[6]。
3高校图书馆实现转型的对策
面对信息环境的改变及种种危机,高校图书馆只有实现转型,在办馆理念、资源建设、队伍建设、服务方式、数字化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适应时代需求,适应社会环境和读者的变化,才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3.1 重塑办馆理念
现实的变革必须来自观念的变革。传统图书馆因带着藏书时代的烙印,其办馆理念必然墨守成规,以藏书为根本,各项业务也难免以书为中心:重藏轻用,“管书”胜过服务,片面追求藏书量,较多采用以阵地服务、被动服务为主的服务方式,坐拥资源而等待读者上门。人事管理制度僵化,缺少激励性竞争机制,馆员的潜能得不到充分挖掘,主动性和能动性无以激发,个人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各馆各自为政,总体表现为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一直以来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地位都不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常被当成“收容所”。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陈进馆长说:“有为才有位,如果图书馆不能让大家感受到它的存在和作用,那么势必难以在学校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要想赢得读者,图书馆必须树立一种新的良好形象,重要的是要让读者能够处处感受得到。”[7]传统图书馆多以收藏为荣,不重视资源利用这一根本目的,面对变革,重塑办馆理念尤为重要。核心问题是要摒弃过去只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挂在嘴上空喊口号的做法,重新凝练指导图书馆发展定位和方向的核心服务理念,并要求所有图书馆人铭记在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图书馆根本职责出发,以读者所思所想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考虑如何盘活馆藏资源,变“拥有”为“有用”,尽心为读者提供最好的资源与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最大程度地追求资源的最大效益。
为此,高校图书馆要科学合理地布局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料,最大限度地消弥鸿沟,尽可能让读者随手可得;要让服务延伸至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对外展现出一种开放的姿态,变被动满足读者的需求为主动向读者提供服务;馆员要改变过去那种坐在馆舍里机械地借还书的状态,要走出图书馆,走进学科,走到院系去做服务。
3.2 提升馆员素质
时代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对高校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和服务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队伍建设、创建人才第一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和专业知识水平,是高校图书馆转型期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馆员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关键。因此,提升馆员素质,着力打造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全面、技术过硬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成为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
图书馆面对转型,无论是服务模式的转变还是新技术的应用,都需要高素质的馆员来实现。除了简单的借书、还书、排架、整架等工作,馆员更需要致力于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努力实现角色转型,从传统的书刊管理者蜕变为现代信息的采集者、开发者和提供者。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复合型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离不开精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开展定题服务、学科导航、特色数据库建设、网络咨询及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等高层次的读者服务工作,更需要一批专门从事现代信息服务的人才队伍。他们要有多元化的知识储备,不仅要全面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拥有较强的文献信息检索和组织能力,还要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如果没有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图书馆的转型将会遭遇瓶颈。为此,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应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大人才培养、培训方面的投入,创造条件为馆员提供各种学历进修、业务培训、学术研讨及继续教育的机会,努力营造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育人、用人环境。
3.3 优化馆藏结构
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是立馆之根本。一个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丰富、品种齐全、体系较完整,并具有一定的特色,就更容易吸引读者,因此,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图书馆转型期更是如此[8]。
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工作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及虚拟图书馆等概念应运而生,并在理论与实践上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只要借助网络,就算是在办公室、家中抑或其他任何地方,用户都可自由使用图书馆,检索图书馆的各类信息资源。在如今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中,网络信息资源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开发网络信息资源以弥补传统馆藏之不足,必将成为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大趋势和重要课题。由此,高校图书馆要不断扩大馆藏数字资源的比例,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特色馆藏纸质文献的数字化工作,以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更好地为网络信息用户服务。
当然,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并不意味着弱化对传统文献载体的收藏。进入网络时代以来,“图书馆消亡论”曾一度甚嚣尘上,持此论点的人们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不断发展,传统的实体图书馆必将被网络在线资源与服务取代而走向消亡。在高校图书馆也出现了重视数字资源而轻视传统纸质资源的倾向,更有甚者,部分馆员竟然有了类似“图书馆消亡论”的思想倾向,他们片面地认为,网络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只要能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及便捷的数字化服务,即可实现其作为高校文献资源中心的全部职能。有鉴于此,那些高校图书馆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管理层,更需全面而又理性地把握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之关系,切不可厚此薄彼,也不能顾此失彼。应在理性对待数字资源便利、快捷的基础上,科学认识其自身的风险性,同时充分认识传统文献资源的传承价值与文化价值,特别是在网络社会中,传统文献资源的文化符号价值和文物实体价值必将进一步凸显,这将是未来大学图书馆文化功能彰显的重要文献基础[9]。高校图书馆需合理规划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之间的比例,使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有机结合,构建覆盖各个学科的完善的综合性馆藏体系,以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
3.4 坚持特色办馆
特色即优势。要成功地实现转型,高校图书馆必须清楚本馆在一定区域和行业内所处的位置及应承担的职责,在收藏和服务上有别于它馆,打造专属本馆的特色品牌。一方面,要实现特色化收藏,摒弃以往在收藏上那种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尽量避免重复建设,综合考虑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来配置文献资源,针对某一特色,持续投入,系统收集,建设特色馆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馆藏资源、技术力量和人员,对文献进行挖掘与开发,形成各具特色的二、三次文献及特色数据库,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特色办馆之路,就是打造品牌,依托特色产品和服务的专门化发展之路。
特色馆藏是指某一图书馆独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是该馆长期致力于特色文献信息收藏的结果,具有独特性、专属性的特点。它是最大程度彰显图书馆存在价值的馆藏内容,是图书馆馆藏的灵魂与核心,在整个馆藏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就是建立在对特色馆藏开发利用基础上的一组技术或能力的组合,特色馆藏构成图书馆核心能力的独特性,是核心能力难以被模仿和复制的关键[10]。
高校图书馆应着眼于所在地的历史、地理、经济及人文特点,以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为己任,坚持学科性与地方性并举,着力收藏与地方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著述及研究资料等专业文献,并利用高校在人、财、物等方面的优势加以研究与开发,建设特色馆藏。高校图书馆要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以本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为依据,打造自己的文献资源收藏特色。对已有收藏要深入到文献资源内部,进行知识的挖掘、重组和再造,形成有序化资源,使馆藏资源优化为惟一的和不可替代的,以实现其价值最大化,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11]。
3.5 创新读者服务
传统图书馆阶段,被动式服务是其服务工作的鲜明特征,服务的内容也仅仅是本馆馆藏文献资源的借阅。传统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只是为到馆读者提供信息源的指引,满足他们有关图书、报刊的查询、借阅及复印等最基本的需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地点、人员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而网络时代的图书馆服务是共享型、交互式和主动式的,在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撑下,为读者提供实时、便捷、交互式的个性化服务便可轻易实现,侧重于主动从用户个性化需求出发而提供的专题服务、定题服务、特定服务等,以满足用户一切可能的信息资源需求为终极目标。
高校图书馆应以教师及重点科研课题研究人员为重点服务对象,为他们提供定题、课题跟踪等个性化信息服务,并尽可能在第一时间为他们提供最权威、最直接、最专业、最全面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员辅助教师、科研人员设计研究项目,对其所需资源进行识别、筛选和评价,提供专指资料、编制专题索引、搜集最新动态等,通过电子邮件、BBS等途径提供主动、交互和个性化的读者服务[12]。
图书馆不仅要创新服务内容,还要在与读者的互动方式上进行变革。网络时代的图书馆,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交流,以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获得读者的认同与支持。图书馆与读者互动交流的传统方式主要有:组织大型读者活动、举办读者月和读者宣传服务月活动、开展读者问卷调查、召开读者座谈会、使用社交网络工具开展咨询互动等。面对变革,图书馆还要更贴近学生。一些图书馆开始推出自己的虚拟人物或吉祥物,使得图书馆对于读者更加亲切,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智能咨询员“小图”,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吉祥物“小布”,重庆大学图书馆的虚拟人物“书妹儿”就是代表[13]。
3.6 构建智慧图书馆
图书馆要适应从传统图书馆到新型图书馆的转型,必须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将技术和服务结合在一起,让技术应用到服务中,提升服务的效率和水平。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的热点之一,深刻影响着未来图书馆的发展。
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超过30亿,当前,互联网已延伸和扩展至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升级为物物相连的物联网,使物物相息、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及互联互通成为现实,并达到“智慧”状态。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主要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物联网实现各个环节的通信,包括用户之间的通信、用户与图书馆的通信、图书馆之间的通信、用户与信息资源的通信以及信息资源之间的通信[14]。智慧图书馆更多地采用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RFID 和智能信息过滤等作为坚实有效的技术支撑,为读者提供无处不在、形式多样、更为灵活的智慧型、泛在化服务,提供全方位和一体化的服务。通过知识和管理的共享,智慧图书馆可解决读者的各类问题,提供快捷便利的信息查询和阅读等综合服务,为读者在借阅过程中节约更多的时间,还可为馆员在智能化和自主化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效率的管理。
目前,中国的上海等大都市都在积极利用无线移动、无线射频、物联网等技术建设智慧型城市,图书馆作为对信息技术反应敏感,应用信息技术及时、普遍、基础好的机构,应该在智慧型城市建设中发挥先行作用。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主要面向高素质的教师和具有强烈求知欲、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研究生,更应该站在新技术应用的最前沿,强化科技装备、科技体验,使数字图书馆更加主动化、专业化和智能化,从而实现由数字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使之更好地成为宿舍、教室之外的最令学生感觉舒适、整洁、新奇的第三生活空间[13]。
4结语
社会的转型必然导致图书馆的转型,在当今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变革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要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脉博,积极面对挑战,深入思考未来定位和方向,采取应对举措实现转型。为此,高校图书馆需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努力创新服务模式,拓展自身功能,分享理念和经验,努力把握机遇,共同探索未来,以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转型及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2] 胡瑛,许军林.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理论与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5(1):51.
[3] 曹培杰,余胜泉.数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2012(4):21-22.
[4] 郑学艳.近几年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2006(10):79.
[5] 朱宁.是“图书馆消亡”还是“图书馆转型”? [J].图书馆建设,2013(10):1-2.
[6] 李静丽.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安徽大学,2013:19.
[7] 叶梅,张鹏.构建触手可及的智慧型图书馆——访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陈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7):62.
[8] 朱开忠.图书馆转型研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48.
[9] 倪代川.大学图书馆转型发展中的几个突出问题[J].情报资料工作,2013(6):10-11.
[10] 王剑波.构建图书馆核心能力的重要元素——特色馆藏、人本管理与知识服务[J].现代情报,2005(11):119-120.
[11] 阙宁南. 转型期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变化及应对[J]. 思想政治工作,2015(4):22-23.
[12] 曾艳.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新探[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7(3):20.
[13] 刘金.新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变革研究——以湖北经济学院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5(5):86.
[14] 郭晶.上海交通大学智慧图书馆之“型”与“行”[J].中国教育网络,2011(11):23-24.
[15] 周和平.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2[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113.
(责任编辑:傅正)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25(2016)04-0009-06
作者简介:刘双四,男,馆员。
收稿日期:2016-01-11
On the Strategy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the Network Era
LIU Shuang-si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245021, China)
Abstract:The university library in the network era, being faced with the changes of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all kinds of crises, can only follow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To meet the changing needs of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to promot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it should be determined to transform comprehensively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running concept, resources development, team building, service innovation and intelligent library building, so as to blaze its own development road.
Key words:library transformation; college library; university library; library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