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瑶医老班药临床应用理论研究

2016-04-14闫国跃李耀燕冯秋瑜白燕远谢阳姣

大众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瑶药医药服药

闫国跃 马 艳 李耀燕 冯秋瑜 张 曼 白燕远 谢阳姣 李 彤

瑶医老班药临床应用理论研究

闫国跃马 艳李耀燕冯秋瑜张 曼白燕远谢阳姣李 彤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老班药”是瑶医临床使用频率最高,也是瑶医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瑶药,主要指“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104味传统瑶药,其它的瑶药的临床应用均需要遵循瑶医老班药的“风打分类”“五气八味”等临床应用规律。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瑶医老班药的临床应用规律,阐明瑶医老班药的“五气八味”及“风打分类” 理论机理,明确瑶医老班药的临床应用理论,为瑶医药的临床推广应用以及新药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瑶医;老班药;配伍规律

瑶族是我国南方的山地民族,瑶族医药是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治疗经验和独特的民族风格。瑶医用药经验非常丰富,在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及治疗疾病的特点总结出的独具一格的“老班药”,在大多数瑶家的用药实践中广为流传。

1 瑶医老班药临床应用现状

瑶医用药经验丰富,名声显著,药效颇高。遗憾的是至今对历史悠久的瑶医用药规律与经验缺乏总结与研究,瑶医用药规律与理论仍然流落于零散的民间,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由于瑶族医药没有本民族文字记载,瑶族医药的临床用药经验主要以口传心记,以及各族系语言及用药经验不尽相同,各族系瑶医所用品种及名称并不完全一致,因而在民间瑶医中流传的“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104味的药物“风打理论”、“五气八味”各说不一[1],临床应用更是众说纷纭、标准混乱、无所适从。瑶医 “药分风打”“五气八味”等瑶药基础理论长期没有得到全面系统的发掘整理,并且缺乏老班药临床应用的规范与标准[2],影响了瑶医药的临床推广,以及瑶药新药的开发,也限制了瑶药的对外交流。

2 瑶药理论

2.1五气、八味

瑶医根据药物性能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对具体某一种药分为温、热、寒、凉、平五气。五气又称五性,性即性质。

瑶药的药味可分为辣(辛)、苦、甜(甘)、酸、涩(咸)、麻、锥、淡等八种,分别具有不同的性能和功效。

2.2风打分类

“风打药物分类理论”是瑶医药学药性理论的组成内容之一。瑶医以“药分风打”为药道理论之纲纪。 “风”即柔弱、柔软;“打”即坚硬、坚强[3]。“风药”具有和缓、平调腑脏功能的作用,风类药材多质地细腻,富含油汁、水津,药效柔弱和缓;如白九牛(那藤)、紫九牛(翼核果)、大钻(厚叶五味子)、小钻(南五味子)等;而“打药”则作用刚峻、取效迅速,具有驱逐邪气之效,药材则质地干劲,少汁或无汁,药效多激烈。如入山虎(两面针)、上山虎(海金子)、下山虎(白珠树)、猛老虎(白花丹)等。这些表明,“风打”反映了药物的功效特点以及概括了药物的质地[4]。

当然,药物的“风打”是相对而言,也有许多药物兼具“风打”性质。如黑九牛、九龙钻、大钻、双钩钻、鸡肠风等,同时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止痛及健脾补肾等作用。

临床上,掌握药性的风打特性,首先可为医者选药提供依据。瑶医早有名训,“非风不足以调滋,非打不足以去暴”,提示人们风药和缓调养,但却须防其滋润碍胃、敛邪收涩之嫌;打药可用于急速祛邪逐瘀,但通常有损耗正气之偏,须提放其伤正之弊。其次,药物风打为临床“制偏补偿”治疗法则提供了用药依据[5]。利用药物功用的风打对立特点,纠正病势之偏颇,恢复机体刚柔相济的动态平衡。第三,风打配伍,是“合和趋利”组方原则的具体体现。风药和打药配伍使用,既可使药物迅速产生作用,又可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其效用互补,扬长避短,提高疗效。这种配伍方式既避免打药力猛,使其不致于损耗正气;又可避免风药力缓,使其不致于收涩敛邪。总之,具有柔缓和刚烈之性药物的配伍,在祛邪扶正的同时,还可减少药物偏性对机体的不良刺激,降低毒副作用。

3 瑶药配伍理论

3.1配伍原则

3.1.1主药

针对主病或主要症状,在治疗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主药。主药往往剂量最大,药力最猛,在处方中不可或缺,相当于中医学的君药。

3.1.2配药

针对次要疾病或次要症状,或在治疗过程中辅助主药以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要症状作用的药物,称为配药。配药在处方中剂量一般小于主药。配药相当于中医学的臣药、佐药。

3.1.3引路药

引导主药、配药到达病变部位,使其集中在患部以发挥最大功效的药物,用量一般较轻。引路药相当于中医学的使药。[6]

在审症基础上的药物选择,瑶医遵循的治疗原则是“风亏打盈”,即:“盈则消之,亏则补之”。对于盈症的治疗,用打药为主;治疗亏症则以风药为主。临床具体运用时还根据不同脏腑的盈亏,选用不同的打药及风药。风打合理配伍 ,疗效更好,使药力更专更宏,发挥主配药物与引路药的最佳疗效[7]。

3.2配伍禁忌

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出于适应病情的需要,由单味药发展到复方,这就涉及到药物之间的配合使用问题。瑶医先圣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各种药物在配合应用时,能发生复杂的变化,例如有些药物与其他药物相互配合后能增强疗效;有些药物单独使用时效果佳,与其他药物配合后疗效降低;有些药物配合他药能抑制或消除自身毒性和烈性;有些药物配合使用可产生有害的毒副作用。这与中医学中的“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十分相似,说明各民族在各自的医疗实践中使用的药物虽然有所不同,但所观察到的药物之间相互反应的现象却大同小异。相反指两种药物组合后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使用。

药物的配伍禁忌,是否有其“相反相成”的道理,相反的药物到底能否同用,目前的科学实验研究工作尚未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没有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之前,仍当注意用药禁忌、谨慎使用反药。

4 瑶药的用药剂量与用法

4.1用药剂量

剂量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指在方剂中药与药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一般而言,非毒性药物单用时量可较大,而在复方中用量略小;主要药物用量较大,辅助性药物用量较少。药材的计量单位,一般包括重量(如市制的两、钱、分、厘和公制的克、毫克)、数量(如枚、粒、片、个等)、容量(如升、合、匙、毫升)和长度(如尺、寸)等。大多数药物以重量表示。现在我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即克(g)、毫克(mg)。瑶药的内服常用剂量为5~15g,外用适量。药物用量随病情、患者体质、药物配伍、药物剂型、药物性质及地区和季节的不同而相应变化。药材的性质不同,剂量不同[8];病情不同,剂量不同;不同配伍、剂型的药物,目的不同,剂量不同;患者体质不同,剂量不同;地区、季节不同,剂量不同。

4.2用法

目前瑶药使用方法归为以下几种:煎煮法;炖蒸法;磨汁法; 酒泡法;碾末法;烧灰法;鲜生含服法;外敷法;外洗法;熏洗法;调搽(敷)法;坐浴法;含漱法;脐药法;握药法;佩挂法。

4.3服药方法

口服,是临床应用药物的主要给药途径。口服给药的效果,不单受到药物剂型等因素的影响,还与服药时间、服药量及药物的冷热服法等有关。

4.3.1服药时间

适时服药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体现,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患者的胃肠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4.3.2服药量

一般疾病服药,多采用每日1剂,每剂分2次或3次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

4.3.3药物的冷热服法

临床用药时,药物的冷热服法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一般汤药多宜温服;对于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外,一般都宜用温开水送服。

总的来说,各民族所总结出的用药经验不可避免地带有本民族的鲜明特色,瑶族医学也不例外。别具一格的老班药在瑶医临床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并形成了其完善的经验理论体系,但由于瑶族医药缺乏本民族文字记载,其临床用药经验多口传心记,尚未被规范化的理论体系记载,所以其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完善,发掘整理形成规范标准,更好的临床推广,让民族医药更好的推动人类的健康事业的发展。

[1] 戴斌,李钊东,丘翠嫦.“虎牛钻风”类传统瑶药的调查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8,31(4):28-33.

[2] 李彤.瑶医老班药的历史沿革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7(4):38-39.

[3] 傅景华.瑶医药理论的特色与优势[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7,(12):1-2.

[4] 李彤.瑶医风打理论与组方用药浅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4):3,112.

[5] 李彤,唐农,秦胜军,等.实用瑶医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37-159.

[6] 覃迅云,李彤主编.中国瑶医学[M].北京:中国民族出版社,2001:1-12.

[7] 李彤.瑶医核心病机盈亏平衡理论研究[J].广西中医药,2011,34(3):43-44.

[8] 覃迅云,罗金裕,高志刚.中国瑶药学[M].北京:中国民族出版社,2002:37-159.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aoban Drugs of Yao medicine

“Laoban Drugs” are the most frequently-used,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lassic Yao drugs, mainly including a total of 104 traditional Yao drugs comprising five Tigers, nine Oxen, eighteen Drills and seventy-two Winds.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other Yao drugs is required to follow the clinical rules for Laoban Drugs, such as "being classified into Feng and Da drugs" and "having five odors and eight tastes". In this study, wetried to disclose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above clinical rules for Laoban Drugs by combining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to, for the purpose of sett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and new drug development of Yao medicine.

Yao medicine; Laoban Drugs; compatibility rule

R29

A

1008-1151(2016)02-0095-02

2016-01-11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瑶医老班药临床应用规律研究”(2014GXNSFAA118180)。

闫国跃(1985-),男,山西临汾人,广西中医药大学瑶医药学院助教,硕士学位,从事瑶医药的研究工作。

李彤(1966-),男,广西灌阳人,广西中医药大学瑶医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主任医师,从事瑶医药的教学及瑶医临床工作。

猜你喜欢

瑶药医药服药
被这病赖上得终身服药,变胖还没劲儿?千万别忽视
服药禁忌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服药先分阴阳
传统医药类非遗
瑶药葫芦钻的质量标准研究
瑶药包热敷熨法对人工流产术后疼痛的镇痛效果观察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