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途径——以高校通识教育为中心

2016-04-14高慧于欣荣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通识传统大学生

高慧,于欣荣

(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69)

论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途径——以高校通识教育为中心

高慧,于欣荣

(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69)

“高校是汇聚人才的高地,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高校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大责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积淀下来的独特思想内涵和价值体系,为我们今天大力提倡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通识教育为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但目前并未达到期望目标。高校应该明晰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重新整合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教学管理机构、统筹课程安排、教师安排以及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接班人。

高校;传统文化;意义;途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仅为高校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树立标杆,也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奠定优越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不断振兴发扬的精神支撑。

一、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汇聚、培养了大批人才,是文化传播的沃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地,是国家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沿阵地。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流传下来的诸如爱国、孝敬、谦让、敬业、天下为公等宝贵精神财富,是培养大学生个人道德观念,激发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典范。总的来说,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以下两个方面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19世纪以来,中国高校进行专业化教育体系改革,实行分科系教学和专才教育的模式,虽然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学科分离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局限化,缺乏对其他学科特别是人文知识的了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就会导致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和情怀。在高校推行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孔子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主张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告诫大学生要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不懈的追求成果,在富贵骄奢的诱惑下不能苟全,在霸道强势的威胁下不能屈服。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达出的强烈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与我们当今弘扬的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因此,高校不仅要注重大学生科学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也要注重大学生价值观等道德观念的培养。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通过历史、文学、伦理、道德等教育,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的学习,养成善良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可以带动家庭乃至社会环境的道德责任感,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二)有助于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实现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高度弘扬的主旋律。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忧患于国家兴亡;战国时期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哀叹民生艰难,忧心国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自己为国家民族而奉献追求的决心;西晋道教思想家葛洪“烈士之爱国也如家”,以国与家作比,表明仁人志士对于国家的衷心;北宋文学家曾巩“爱国忧民有古风”,爱国忧民思想不仅是后代才有,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孔孟、屈原等都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怀抱爱国热情的杰出代表,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楷模。中国传统文化将个人的修养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具有积极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们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中最为主体和核心的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新阶段,必须推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把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这对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民族精神和历史使命感的培养都至关重要。

当前,高校过多的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道德观念的养成,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念养成的关键时期。但随着我们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西方的价值观念正在严重腐蚀大学生的思想,这对我们文化价值观构成极大挑战。因此,在开放的高校学习环境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大学生中营造良好学习传统文化氛围,使整个大学生群体意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便使得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

二、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中国高校目前普遍实行全校性的通识课程,这是在通识教育观念影响下形成的与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并列的全校公选类课程。通识教育理念最初源于西方,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帕卡德教授提出通识教育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也指出,通识教育是“学生整体教育的一部分”,它是尽可能将通识精神延续到专业教育中去。通识教育理念在20世纪九十年代由台湾传入大陆,并迅速进入高校的教育体系中。但中国高校自1952年起,仿效苏联建立专才教育模式,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为中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人”,也引发了中国高校的人文教育资源匮乏,学生人文意识缺失的困境和问题。通识教育在西方是先于专业教育产生的,强调首先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知识宽度,而中国高校面临的是如何弥补专才教育模式的缺失,因此,我们在引入西方通识教育理念时,必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但从目前的高校教育模式分析,通识教育是面向全校,打破专业局限的普及性教育,是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载体,同时传统文化也为高校通识教育提供素材。但总体来看,由于高校师资力量、办学历史、教学模式等差异,目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并未达到期望目标。大部分高校在通识课程上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仅局限于开设了几门传统文化课程,有的甚至是将文学或历史专业的基础课程换以传统文化课程之名,课程内容并没有过多改变。而且,高校通识课程大部分是由教务处分派开课比例给院系,然后由院系随意委派老师,部分老师对传统文化没有进行深入的钻研,缺乏对学术界和政治热点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很难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反思。在传统文化课程实施中,通常采取百人以上的大班授课,课程以晚上或周末这些非重要时段居多,学分低,考核方式是论文或开卷,学生缺乏正确认识等因素,也使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成为高校缺课率最高的水课。

近十年来,国内几所高校率先成立通识教育研究基地,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复旦大学复旦学院、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南京师范大学博雅教育等。这些通识教育研究基地积极地将通识教育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通识课程模式,他们取得的经验对于其他高校具有很大的可鉴性。例如清华大学新雅书院从清华大学的实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本科书院的特色之路,强调“中国大学的本科书院教育必须扎根于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想土壤”,开设了《史记》研读、早期中国文明等通识课程,这些课程以中华文明为主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和文化为核心,以文学、历史、哲学等为基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理解和融会贯通。通识教育研究基地的设立,对于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有效的尝试,通过一个强有力的教学管理机构,协调教师、院系之间的关系,组织深入广泛的传统文化教学。

三、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由于不同高校的师资力量、办学历史及教育目标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成立通识教育研究基地并不是所有学校都需要。因此,借鉴国外、台湾以及大陆这几所高校的教育经验,高校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时,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晰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中国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并思考到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国社会,从而引导大学生回归到人本精神中,探索人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在探索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并引入通识教育体系中时,要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健全自身人格修养,并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树立为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而融入通识教育的传统文化教育,要更加注重人文教育,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播和教化,造就精神文化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以保留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把融会贯通的通识教育理念作为教育目标,打破高校专业教育的局限,突破单一灌输和说教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辨、分析和选择能力,以期获得对传统文化更深层的理解和认同。

其次,重新整合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目前高校大学生在多样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下,出现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一知半解,甚至认为传统文化是迂腐而需要摒弃的倾向。要改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需要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使传统文化资源能够满足高校的通识教育素材需求。对传统文化资源整合中,要提供两个类型的课程素材,一类是基础性的价值引导课,一类是专业的传统价值体系课。因此,首先要辨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消除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看法,重新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在此基础上,把传统文化中能够与现代社会观、价值观等相融合的观念剖析出来,从而求得大学生在心理层面的认可。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人文精神,强调个人的精神追求,这与现在社会重视个人主体性的观念相吻合,因此,把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剖析出来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这样能使传统文化更容易被接受。为了避免学生的排斥情绪,不能直接把传统文化知识灌输给大学生,而具有实效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应该是创造宽松的环境,利用疏导和交流的方式让大学生自觉的肯定和接受,最终予以弘扬。除此以外,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人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等观念进行重新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考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关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规范,是中国这个伦理本位的社会根源。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以及西方伦理价值观念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伦理和道德观念需要融合时代的需求,直面其他文化的挑战,吸收多元文化的精髓,丰富自身的内涵并重建新的伦理道德体系。

第三,在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实践方面,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教学管理机构,统筹课程安排、教师安排以及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通识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基础教育,需要协调各方力量和关系,做好统筹安排,因此需要一个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也可以是传统文化通识研究中心,或者传统文化通识课小组。课程编制和教学管理要有正规的课程计划、课程大纲以及统一教材,提高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调整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授课时段,规范传统文化通识课的教学,并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传统文化教育中。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重要课题“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用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认可、接受,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同时,制订具体的奖励措施,组织一个非正式的教师教学机构,鼓励优秀教师投入到传统文化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学分安排要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的学分比例,但要做好与专业课程的配合。

结语

文化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强有力支撑,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为根基的。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事关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事关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前高校的教育环境中,通识教育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有利契机。虽然目前以通识教育为背景的传统文化教育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率先成立的通识教育研究基地已经取得很多可供借鉴的成果。因此,高校在探索适合中国校园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之路时,要明晰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重新整合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为通识教育提供传统文化方面的素材,并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教学管理结构,合理统筹各方关系,保证传统文化精髓融入通识课堂,深入学生思想。高校是文化传播的重镇,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引航者,高校应关注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1]曹莉.关于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辩证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30.

[2]张红霞.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文化思考———兼谈通识教育课程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

[3]任庆运.论通识教育与经典教育[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

[4]欧内斯特·博耶.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5]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6]余凯.关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3:1.

[7]明国辉.通识教育视野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

[8]任庆运.论通识教育与经典教育[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3):4.

[9]徐川,王小青,石允剑.现实困境中的必然选择: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通识教育的耦合[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13.

[10]朱耀廷.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5.

[11]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5

编辑:林军

The meaning and the way to strengthe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As the center in gene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GAO Hui,YU Xinrong
(North west university xi'an Shanxi 710069)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highlands to gather talents and the base to cultivate talen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a big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e successor for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business.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unique connotations and value systems in the history of thousands years,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strongly advocated and carry forwar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General education provides a effective wa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ut it did not achieve the expected goals.Make clear the education idea and education go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tegrat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resources,build a strong teaching management institutions,are good ways to 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in successor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university;traditional culture;meaning;way

G64

A

2095-7327(2016)-07-0173-04

高慧(1990-),女,河南新乡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党建;于欣荣(1984-),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党委秘书,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本文系西北大学党建创新项目“新常态下党的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通识传统大学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