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堂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选择——基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的传统德育转型反思

2016-04-14李华平陶富源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协同德育思政

李华平,陶富源

(1.蚌埠医学院,安徽蚌埠233000;2.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高校课堂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选择——基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的传统德育转型反思

李华平1,陶富源2

(1.蚌埠医学院,安徽蚌埠233000;2.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借鉴复杂性科学、西方德育学等理论资源,面向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转型,观照高校德育系统生态、现实场域与实践困境,揭示高校德育转型应然性与实然性,结合医科高校现状,探寻当前医科高校德育课堂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

复杂系统理论;核心价值观;困境;路径

当前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拓展,多媒体技术格局重组,国内新一轮改革全面展开,这些社会存在的巨大变化,极大震荡传统思政教育,塑形触网一代新生群体。直面当前思政教育窘迫的现实生态景观,借鉴复杂性科学等学术资源,推进思政教育教学现代切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扎根,是高校同仁亟待解决的铸魂工程。

一、传统思政教育教学的复杂系统理论观照

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复杂性科学,不仅重新构建了现代科学的研究体系,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为众多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和新应用,已引起科学界的广泛重视,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

复杂性科学是指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新兴科学研究形态。复杂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简称“老三论”)和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简称“新三论”),以及相变论、混沌论、超循环论等其他新的科学理论。复杂性科学认为,世界从本质上讲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的复杂性系统,是事物一种普遍的存在方式。复杂性科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有非线性原理、整体性原理、开放性原理、自组织性原理。社会系统具有复杂性本质,既决定了思政教育的整体难度,又揭示了社会现象内在矛盾,有助于辨识思政教育复杂性蕴涵及其动态运行机制,为其现代运作提供新的理论范式与实践思路。

(一)复杂理论视域下的传统思政教育

与自然系统的自在自为性不同,社会系统具有非线性、整体性、开放性、自组织性,主体、中介、载体与环境作为自变量因变量,共同构成社会复杂因子的嬗变序参量,组成社会运行的内在矛盾,呈现演进衍生流变。开复杂系统理论先河的霍兰认为,复杂性源于适应性。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动引起结构整合,由平衡稳态趋向非衡态耗散态,呈现出社会组织分形、社会行为失范等离散样态,促使人们产生从众跟进、学习模仿、协同整合等适应性。“社会时空演进促使社会系统要素、结构、功能、样态等发生改变,呈现出蝴蝶效应、多值响应、自组织临界等非线性特征”,[1](p112)初始条件的传导性变频叠加,经由社会网络嬗变推送,激发社会震荡,致使系统失衡。在传统计划时代,经济结构相对单一,政治施行衍生垄断威权性,传统德育借力信息发布操控,获取级差格局优势,施教者先入式导向调控与灌输式宣教曾步入巅峰;然而随着市场经济转型与纵深拓展,经济形态多样化、利益成分异质化、观念表达个性化,传统社会形成的制度定势、意识形态惯性、治理操作习性等多方面牵制社会制度与文化教育的整体转型,人们的文化观念、理想信仰、道德心理、利益表达等不断流变。思政教育教学面临时代元素、现实时空、信息冲刷等强力挑战。就德育所处的外部场域看,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创客潮为技术革新平台的新媒体,扩大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借助技术衍生的文化蕴涵,西方主流媒体加强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扩张,结合西方文化习俗的刻意包装,打造西式普世主义、个人主义神话,积极图谋文化形态的和平演变。从受教者社会化养成看,大学生“三观”即将定型,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失真,就业偏好与现实需求错位,个性发展与社会预期偏差等矛盾,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整体难度。

(二)协同性视角下的传统思政教育

协同理论强调复杂母系统与组合子系统的协调同向,其理论先驱哈肯一针见血指陈,协同的最大特质即子系统间的同向组合,生成新质系统结构与功能。[2](p87)按类型界分,系统包括两种参量:一是系统序参量(亦即慢变量),推动系统量变,趋近质变;二是快变量,极力维护系统平衡。两者的现实互动整合为协同变化。系统的整体变化趋势取决于多个序参量变更,不同序参量竞争博弈,筛选出唯一宰制整个系统的序参量,由此形成定的自组织目标定向、结构定势、功能定位。[3](p103)与此对应,社会系统的现实生成,取决于核心主体与次生主体的协同重构,社会转型意味着原生态系统的深刻重组,有序格局破裂,新格局形成需要创新确立最大序参量。推进到教育层面,教育外环境的深刻变动,任何单一主导者丧失了传统社会赋予的序差优势,多元化主体竞相争夺话语操控权。应当承认,爆炸式信息浪潮下,任何孤立的主体凭个体资质均无法取得整合上述离散资源的压倒性优势,无论是知识理论、操作技能,还是品格、人气,单靠任课教师单打独斗,无法主导德育发展的多元化态势与多向性可能;单薄的课堂教学媒体,未必能够与多媒体自媒体争雄竞长,学科教师即便能够精耕细作,也难以达到全面创收。由此可见,实现高校德育资源整合、效能提升,功能幅聚,是思政教育教学自组织系统运行的内生动力。协同思政教育不是优质教师的简单叠加,亦非主体线性作用于客体,而是经由思政各系统互相博弈、各单元自组织演化,将混沌无序的要素实现同向协同重组,整合为自组织结构,实现德育资源结构重组与功能重构,提升德育整体效能。

(三)网络性视野下的传统思政教育

以系统为基本结构组成网络关系结构,诸多单调子网络构成复杂社会母网络,不同层级类型的网络之间或者内部均以众多节点为链接桥梁。从影响力看,少数关键节点处于决定地位,操控其他节点,节点以择优连接方式靠近关键节点受其统驭与节制。从集成模式看,同类型、同性质节点组成“社团结构”,复杂社团结构的各子系统内部关键节点关系密集、互动频繁,而子系统间普通关节点连接松散。一旦中心节点式微或失范,与之相关节点随之离散断裂。[3]网络“社团结构”对德育教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教育网络系统中,学校作为核心主体,负责统筹安排,教师、家长是不同层次的中心主体,不同类型组合的学生构成节点偏好性主体,德育自组织要求建立以学校教育教学为中心,家庭、社会、教师、学生等多层次多节点中心协同模式,不同层级网络互动形成立体复杂网络。在德育网络内部,各主体自愿择优链接临近主体,形成自我网聚度与权势位式,获取相关话语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节点性主体,如班级宿舍等正式组织成员、非正式组织领袖以及网络群主等成为优选对象,组合为网络中心或关键节点。传统思政教育过于强调正式显性组织群体作用,忽视非正式隐性主体的传递,造成一定程度的关节点主体内耗,影响了教育网络系统协同功能。就课堂教学组织而言,偏向正面倾倒灌输式讲授,重视正态榜样范导牵引,忽视侧面、负面反面佐证等隐性教育,轻视偏态案例价值诉求、心理伸张、行为启示等全面挖掘。先入式事前逻辑剪裁,脱离了生活原生样态,疏离了学生实际距离,阻碍了教学体系向知情意行等体系内化与外化。

二、医科高校思政教育转型的实然与应然

由于市场模式、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网络多媒化,西方主流文化借助网络技术优势,有意无意进行意识形态隐性渗透,而改革开放和平环境下,国人则存在相当程度的去意识形态化。从国家主流文化设置看,高校思政课堂教学较为简单粗放,存在宏观控制有余而微观规制不足,课堂内控制有余而课堂外控制不足,一元主导式微而多样发展不足,目标范导缺力而工具倾向强势等弊端,未能真正击中学生价值点、关注点、兴奋点,致使思政教育认同度不高,示范度不强,执行度不足。相对于文科高校,医科院校课程规划、职业导向、就业需求等加剧了重医学专业轻德育养成,学生整体人文素质较低。诚然,这种理性认同与情绪偏好,客观上符合学生知性认知与情感倾向,符合学生经济价值与文化追求。需要强调的是,怎样对接医学专业进行德育创新,以德统医,促进思政教育教学真正融汇生活,做到医德互促,德成于医,在德育养成与医学育人中开掘新的生长点。

毋庸置疑,传统医科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存在诸多不足。内容传授方面,一律使用大众化通识教材,缺少开发与医学生适应的个性化教材,思政教育教学理论与医学理论协同呼应不够,理论视阈缺乏融合,哲学对医学专业理论涵纳不够,德育之人文化成未能与医学育人有效对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引领与医学专业引领存在一定程度衔接疏离。正是这种专业视野的思政缺位,极大影响了思政教育的课堂话语权,更遑论医学专业课堂的隐性思政教育,由此不难理解思政课在医学生眼中是边缘学科、受歧视的弱势课程,思政考核沦为学生捞学分工具性刺激。教学组织方面,传统德育主要借重单一教师关节点辐射,采取主-客对应灌输讲授,缺乏直观具象呈现历史情境,难以在鲜活的历史变迁动态转换中把握现象的本质。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坚持“协作学习”与“会话”交流是高效学习的必要方式。传统德育较少借重学生关节点传导助推、社团结构辅助驱动、社会虚实系统相竞接力。师资方面,多为文科知识背景,缺乏跨学科复合型教师。毋庸讳言,文科出身的教师在专业领域研究较深,有利于发挥专业优势,然而如果对医学专业(这一针对学生而言关系重大)不甚了了,缺乏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没有横跨文医的理论结构,无法融入文医兼容的知识视域,必然无法满足学生的课堂理论期待,无法对接医学生亲切的专业话语,无法从专业情感上滋生德育土壤,也就很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众所周知,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研一般趋势,切合复杂性理论的本质要求。鉴于理论与实践的时空间距,在实践操作层面,推进难度极大。但是,艰难并非不可能。至少在教材的大德育整合方面,目前就其实,具备一定现实可能性。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力加强优质教材建设,教材编写理念已出现跨学科势头。从文化角度审视,一切知识都是围绕人展开的,即便是纯技术理论也具有隐性的价值取向、利益取舍。具体到医学专业不乏人文学科理论,诸如精神医学专业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学等学科理论;护理学专业包含心理学、社会应急学、人际关系学等学科理论。另如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然与其他人文社科理论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更遑论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如果建立学术共同体与师生共同体一起探讨它们的本质联系、学科边缘与发展脉络,既为德育和医育提供了理论的共生,又为德育融入医育,实现隐性教育提供了可能,真正使两者相得益彰、优势互补。

三、医科高校课堂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高校思政课面向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是教育层面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自组织建构,旨在保证高等人才的社会主义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辩护与伸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凝练与时代赋予,思政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与之对接传递,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实践标准。基于我校实践经验,我们提出“激发主体协调、构建二维方阵、助推立体协同”的培育策略:

(一)依托两类主体,激发主体协调

1、建设一支梯次衔接科学、学科配置合理的优质教学团队。以一线教师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教学活动为中心,注重内掘人才潜力,最佳配置教学资源,倾力打造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型教师,建设具有医科特色的教学理念、教材数据库、教案设计库、教研成果库。推进教师共同体建设,鼓励各类学科教师协作攻关,从不同学科课程,不同视域透视文化万象,深度点击社会重点、热点、焦点,发挥各自优势、辐射视域分布、创造把握契机,分解问题指标,构建基础厚实、视野开阔、形式鲜活、实效明显的跨学科大德育平台。

2、重视各类学生主体重要“关节点”,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组织协同。通过组建学生人文兴趣小组,对学生QQ群主,各类学生意见大V等进行主流价值观隐性培育涵纳,充分发挥其关键节点作用。如由拍客小组牵头,以最美蚌医摄影呈现校园生活;以各班网络群主组织,举办千言万语话蚌医的微博交流活动;以学校创客示范开展可持续发展创意微方案;由各思政微班课下举行思政生活实践感悟分享活动等等。

(二)构建二维方阵,铸造价值高地

当前各高校实训基地建设已基本成形,并且实践展开效果较好,而虚拟思想政治教育宣教平台也已见雏形。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模式相比较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优势明星。[4]但目前各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总体比较粗糙,形式机械、更新缓慢、内容雷同,重理论说教,且不能密切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关注点,[5]这样的校园网络难以对学生形成吸引力、感染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辐射承载不足。为了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训与虚拟基地,可以将二维基地对接整合,把社会实践的源头活水引进校园网,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存在感,激发创新的效能感。同时借鉴情绪认知理论,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景板块,精心设计各类隐性,从渠道、功能、产品和内容精心设计,打造四位一体的送货模式。此外,借鉴西方价值澄清理论,进行榜样形象生活设计,如制作名人的励志故事、国家领导人生活剪影、草根逆袭的传奇人生,激励学生完成自我人生形象设计。面对泥沙俱下的爆炸式信息,帮助学生识别不同社会思潮类型、实质,深度挖掘错误思潮的价值依据、文化手法;结合社会热点,研讨道德两难事例,编制价值显示器,厘清价值类型,绘制价值观地理,计算道德成本。[6](p92)

(三)激活系统整合,助推立体协同,

1、依托新媒体技术优势,建立价值资源整合协同机制,激活优质资源有效配置。教师应有序让渡更多教育资源投入基本节点主体,发挥其整合协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尝试对思政教育理论“重镇”进行学科内整合与文史医哲跨学科集成,构建大德育课程生态。一是对思政教育涉及学科群,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纲要”、“概论”、“基础”等学科系统整合。[5]二是对医学涉及学科群,包括临床、预防、影像等进行跨专业系统整合。三是对地方性医学、文化资源进行概括、提炼、整合,集成各科共享资源库。

建立价值资源整合协同机制,激活不同教学资源,实现整体同质配置。教师应当有序让渡思政教育资源更多投入基本节点主体,发挥各关键节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整合协同中的重要作用。尝试将思政教育理论进行学科内整合与文史医哲跨学科集成。[7](p92)通过对思政教育涉及的学科群,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进行学科系统整合;通过对医学涉及的学科群,包括临床、预防、检验、影像、药学、护理、精神医学等与人文社科相关联理论进行跨专业系统整合;通过对地方医学、人文社会资源进行概括、挖掘、重组、提炼,集成为各科教学共享资源库,最大限度调动德育资源。如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生历程,近现代史纲要蕴含的国情、党史资源,思德修养涉及的医学伦理与法律进行课堂延伸;将科学历史观、市场经济、政治经济学、医患关系、医患成本、医疗改革等进行有效逻辑链接;将社会转型、政治改革、医疗改革、医疗需求、医闹伤医、医德职责等进行深度串联,使专业理论涵养、前沿理论背景、人文生活场景、感性德育元素进行梯度整合,达成目标聚向、内容匹配、逻辑相关的教学体系,集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渠道的源头活水。

2、促进单一课堂教学协同,提升单兵作战效能。我国传统思政教育注重并强化显性教育,但在新形势下,这种教育方式应与隐性教育有机互补。如统筹教学管理,进行专题项目式教学,以专题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进行教材加工,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化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自然的人文基因”,“思维的真理导航”,“社会的发展密码”等专题。其次推进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价值体系转化。如将世界的物质性与医药资源、绿色环保结合,潜移默化体现节能意识、珍爱自然、呵护生命、爱党爱国等价值观。

3、推进多学科课堂教学协同,提升整体集群作战效能。构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多课程呼应对接体系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通过精心组织德育各课程教学,推进学科协同。“马原”课突出基本原理的理论整合,“毛概”课将马克思主义放置在中国近现代语境中解读,突出中国话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纲要”课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在线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基础”课以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为主题,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律观、道德观。一是合理安排教学专题。精心设计教学案例,确立教学流程,鼓励学生自主研发,设计生活案例,提炼重点热点,融亲近于实例归纳,寓缜密于逻辑演绎。二是有效呈现教学节点,灵活采取分组辩论,采访问答,演讲申辩,故事陈述,感悟分享等生动活泼教学方式。再次,掌控教学话语权。将抽象理论概念、生硬专业术语转化为日常生活话语、网络习惯用语、感性活泼用语。

[1]约翰.H.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周牧、韩晖,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2]哈肯.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3]范如国.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4,(4).

[4][5]神彦飞,金绍荣.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困境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7).

[6]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7]王晓宏.结合专业教学构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0).

编辑:林军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flection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x system theory

LI Huaping1,TAO Fuyuan2
(Bengbu Medical College,Bengbu Anhui 233030 1;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2)

from complexity science,western moral education and theoretical resources,facing the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ntempla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system ecology,practical field domain and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revealed effective paths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necessity and reality,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search for the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oral educ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 and cultivating.

complex system theory,core values,difficult path

G239.43

A

2095-7327(2016)-07-0168-05

李华平(1973-),男,江西九江人,蚌埠医学院社会科学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室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陶富源(1945-),男,江苏海安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学说的人本主题及其当代中国意义研究”(项目批准号:11BZX002)、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实效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维稳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sk252),蚌埠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思政专项课题“复杂理论视域下的医科高校思政教学实践运行机制构建”(项目批准号:BYKY14127sk),蚌埠医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网络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优化研究”(项目批准号:JYXM155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协同德育思政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