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到课率偏低”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2016-04-14孙兆泽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公办民办民办高校

孙兆泽

(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民办高校“到课率偏低”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孙兆泽

(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到课率”是一个“普通”但又有特殊意义的教学指标。说它普通,是说几乎很少的高校会把到课率作为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去衡量研究,尤其是公办高校更是如此,因为在公办高校几乎没有为“到课率”而大伤脑经的情况。而民办高校情况就不同了,随着招生规模的锐减,民办高校的倒闭潮的来临,在校生的稳定状况事关民办高校的发展大计,而尤其是稳定的学习状况,“到课率”已然成为民办高校发展好坏的风向标,到课率低必然流失率高已经成为共识,而且会直接影响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所以“到课率”成为民办高校眼下最重要的生存底线。怎样才能提高到课率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更关注到课率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所谓标本兼治,而治本才是关键。

到课率;民办高校;教育理念

一、到课率的“纠结”

“到课率”似乎并不是热点的教育问题,缘于在大多数公办高校,“到课率”是一个不需要大家去关注的话题,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已经决定了到课率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试想:学生不去上课达到一定标准,在公办高校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我不是再谈公办高校的教育模式。公办高校的极高到课率,也并不能说明它就是完美无缺的。久负盛名的耶鲁大学,历史上就曾有过因到课率的问题,而使两位哲学大师最终选择了在该校的去留问题,黑格尔和谢林正是当时这两位哲学大师。通过竞争和双向选择的机制来推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或许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问题再次转到民办高校,民办高校为何对“到课率”这样关注呢?因为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管理体制有别于普通高校,尤其是“大学理念”有别于公办高校。谈到“大学理念”,尤其是大学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内容,但我国的民办高校到底有多少有“理念”呢?即使有大学理念,有多少是真正能够始终如一,贯彻到底呢?这些目前都是问题。为什么呢?因为道理很简单,民办高校自创办那一天起,从来都是靠自己,利益最大化是其生存的根本所在。所以其“教育理念”大多是名存实亡的,那么也就是说民校与其学生之间缺少了很多人文关怀和教育情节,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商品交易关系。把学生当做商品的学校不是从人的成长根本去关心他们的孩子,而是把孩子看成利益的载体,到课率低,流失率高,利益减少,自然会引起民校的高度重视,会不惜一切代价去避免这样的结果。比如说采取一些“教学改革”的实验和措施,再比如说,把到课率跟教职工的工资挂钩,建立所谓的“绩效工资”制,还有在学生管理制度上效法所谓的“导师制”等等。这些措施最终的结果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原因很简单,对教育现象的本质没有清晰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不屑一顾,“利益至上”,而这些恰恰是教育的大忌,纵使有浑身解数,也无法挽回如此的局面。“大学理念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规定,它决定着大学的价值选择和发展方向,规范着大学精神、大学文化;而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也集中反映着对大学的本质、功能与办学规律的理解和价值追求,体现大学理念的基本要求。三者紧密相联,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大学"这一社会存在所应有的基本内涵及其所应展现出的基本品格,并内在地规定了大学发展的基本路向。”试想,没有理念的大学,缺失精神和文化的大学,最终会走向何方不得而知!大学之所以有凝聚力是因其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精神,而缺失文化精神的民办高校又怎会有凝聚力,“到课率”偏低是其必然结果。

二、到课率的“背后”

如果“到课率”仅仅是课堂的人数问题,以及简单的归结为教学秩序问题,还是比较片面的。它的背后首先是大学精神的问题。民办高校和公立大学一样,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很难走多远;学校如若背负太多的功利诉求,甚至利益最大化,同样也会走向穷途末路。教育本身就是去功利化的过程,是追求人的精神最大化的过程,否则就是违背教育规律,最终作茧自缚,“到课率”不过是其暴露出来的表象之一罢了。改革开放以来建立起来的民办高校,几乎无一不是把招生规模作为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石,伴随着“人口红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一批民办高校成了“举世瞩目”的万人大学,也造就了其自身的盲目扩张的逐利过程。而近几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全球化向各领域的蔓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招生人数的急剧下降、关停潮的蔓延就是最明显的佐证。“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在2008年达到一个历史最高峰后将逐步减少,到‘十二五’时期将大幅减少。到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只有9413万人,高中学龄人口数只有4915万人,初中学龄人口数只有5109万人。在生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高校间的生源竞争将更加激烈。”对民办高校来说,关停潮也将会不断持续下去,优胜劣汰。所谓“饥不择食”,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民办高校也开始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逻辑模式,只要能交学费的,一律开绿灯放行,以“圆其大学梦”,这样的结果必然只有一个,教育管理上的混乱和无奈,其中自然会影响到“到课率”的问题。欠缺基本学养、文化基础薄弱、纪律意识、合作意识很差的“懵懂少年”进入大学的课堂,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再好的教育工作者恐怕也无力回天,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试想,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招生体制会有怎样的“到课率”。这就是民办高校的生存之道—“招生”。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无奈,不过内功还得靠自己,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教育,一定不会长远,在民办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人们忘记了教育所背负的社会责任,忘记了教育本身的“无私”,人文精神最终从人们的视角下淡出,以至于今天民办高等教育面临如此严峻现实。“教育不同于经济,民办高校不同于企业,投入民办高校的资金不能完全等同于投资经济领域的资本,对民办高校的投资也不能像对企业投资一样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对产权的过分激励有可能助长民办高校的营利性,这是民办高校产权制度公益性的要求。从国际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来看,大部分发展较好的私立高校都不是营利性的,都不追求产权回报,如美国哈佛大学。”民办高校“到课率”的表象恰恰反映了其对教育本质现象的认识不足或者办学动机上的贪利思想。

三、当前的几点思考

“到课率”作为表象问题反映的是民办高校内部的深层次问题,也折射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观念和变革问题。首先,政府该不该扶持和帮助陷入危机和困境中的民办高等教育?笔者认为,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尤其是陷入困境中的民办高等教育是其义不容辞的义务,从长远看也是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举措。当然,如何扶持以及给予怎样的制度安排是比较复杂的政策性问题。笔者在此提出几个原则性的策略,第一,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至于怎样的扶持需要长远考虑,循序渐进,比如给予民办教师发放一定的财政补贴,最大限度的稳定师资队伍,并逐渐得以优化,或者对于民办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的专项基金的扶持等。第二,办学的盈利收入得到全方位监管,使之能够最大限度的运用于发展民办教育,而不是成为企业或者个人的囊中之物。第三,政府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理念应当彻底转变,不应把它看成一个盈利的产业,任其自由发展,而应真正把其看做国家的教育事业,制定中长期的全方位扶持政策的制度安排,把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政府义不容辞的义务和光荣责任,逐渐扭转公办、民办的理念上的差异和政策上的歧视,扶持其在特色学科领域的发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民办高校”都有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对于那些把盈利作为唯一目标、没有办学特色、“散兵游勇”似的教育机构应逐渐剥离出去。总之,政府理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也是首当其冲的。营造一个无“公私之分”,无“利益之争”的公益非盈利民办高等教育的氛围,使之走向国际,逐步形成多元高等教育模式是政府转变理念的核心。这样在无形中会渐渐化解长期以来在民办高校积累起来的恶性教育体制所造成的诸多教育弊端,课堂教学的到课率偏低问题自然会得到某种程度的消解。

其次,企业家办学该不该盈利,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笔者认为,一个把盈利作为办学宗旨的企业家一定不会办好学,办大学。一个把公益作为办学宗旨的企业家一定会办好学,办大学。19世纪由美国企业家们创办起来的大学,斯坦福、康奈尔、霍普金斯等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学正是秉承着造福于社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才有今天举世瞩目的声望。办一个好的大学,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否则会半途而废一事无成。精神是大学的灵魂,企业家首先是一个有精神的企业家才能办教育,如果只是唯利是图、斤斤计较的商人,只能把教育办砸,只能有损于自己的声望。很多企业家不明白一个道理,经营一个企业和创办一所大学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在很多时候却常常混淆这两个概念,结果把学校办成了企业,甚至依附于企业,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声名扫地,穷途末路。企业家只有怀揣着造福于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办成学,办好学。当他具有了这样的品格,他自然会以教育的精神和理念办教育,当一所大学有了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它会迸发出无限的生命力,经过沉淀和积累,一定会屹立于世界大学之林。而这些是无形的财富,是金钱难以买到的,一个眼光长远、胸襟开阔、充满人文精神的企业家一定会明白其中的内涵。民办高校的文化精神一定是远离利益诉求的教育理念,企业家应当把办学问题交给合适的人去解决,把利益问题彻底抛之脑后,这样才能逐渐形成民办教育的持久发展的文化理念,教育秩序由紊乱变的逐渐有序和良性,到课率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最后,民办高校的定位和管理模式至关重要。定位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它的特色和视野。同样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秩序,最终会影响“到课率”的问题。很多民办高校在这个问题上模糊不清,千篇一律,甚至要办综合性大学,要有自己的研究生和博士。民办高校不是不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但没有自己的特色,一味求大求全,往往得不偿失。所以定位关系到一所大学的成败,无论你是综合性大学、还是技术型院校,或是职业性学院,必须明确发展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特色和发展模式,坚持走下去,才是正确的办学道路。专业少而精,学科有特色的民办高校会把有限的人力和财力用在刀刃上,教育质量和教学秩序自然会显著提高,“到课率”低的问题也随之化解。

[1]程光泉.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126.

[2]刘龙刚.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4:88.

[3]徐绪卿.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5):56-59.

[4]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4:25

编辑:林军

Deep-seated causes of the low rate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ttendance Rate”analysis

SUN Zhaoze
(Shanxi university Tai yuan Shanxi 030006)

“Attendance Rate”is a"normal"but there are indicators of teaching special significance.Say common,is that rarely will the college class rate as a measure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 agenda to come and go,especially in public universities,especially because there is little to"Attendance Rate"and a large wound in public universities brain was the case.The case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is different,with the sharp drop in enrollment,private college closures advent school students in a stable condition related to development plans of private universities,and in particular learning situation is stable,"Attendance Rat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 barometer of good and bad,to the inevitable lesson low turnover rate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and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students,so"to the class rate"private colleges now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urvival bottom line.How can we improve the attendance rate it?Eyes of the beholder wise see wisdom.I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ep-seated reasons behind the rate class,the so-called root causes,and cure is the key.

Attendance Rat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Private Universities

G4

A

2095-7327(2016)-07-0164-04

孙兆泽,男,山西阳泉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公办民办民办高校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公办养老机构深化改革的思考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长沙严禁公办中小学接收择校生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