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的结构
——“九宫格——精确的视觉化”展览展评
2016-04-14陈期凡
陈期凡
观看的结构
——“九宫格——精确的视觉化”展览展评
陈期凡
编者按:每一次艺术展都会组合不同的艺术品,即便是观众观看过的作品,当它们被置于新的展览矩阵时,也会产生新的互文关系,从而使观众从新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它们。这次在上海明圆美术馆举办的“九宫格”则制造了一个新的矩阵,容纳跨越各种媒介的艺术品,重整当代艺术创作中古、今、中、西之多元因子。
Editor’s note:Each art exhibition will bring different works together. Even if some works have been displayed before, when they are placed at another brand new exhibition, new intertextual relations will arise, inspiring the audience to appreciate them from a new angle. The“3×3 Grid” exhibition held at Shanghai Mingyuan Art Museum created a brand new matrix that contained art works adopting various media. They rebalanced multi factors in artistic creation, ancient and current, Chinese and western.
每一种观看方式的背后都隐藏着哲学的思维结构。
换言之,图像往往能折射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在中国,河图与洛书两幅自远古流传下来的神秘图形,也隐藏着河洛文明影响之下的先民思想。《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说法,河图洛书最早记录于《尚书》之中,被认为是阴阳五行术数之源,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于此,也由此展开了其在哲学、政治、军事、伦理、美学、文学等诸多领域的影响力。
河图由黑点和白点排列成数阵,洛书的图案则对应着从1到9这九个数字,以3×3阶魔方阵组合,纵向、横向、斜向形成结构:无论怎么排列,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相加之总和皆等于15,这种蕴藏着无穷奥秘的数列在中国古代叫“纵横图”或“魔方阵”,也就是现代数学领域中的三阶幻方,这种神秘的数字排列则被称为“九宫图”。
起初,纵横图在古代用于数学家的日常教学,后来演变成“九宫格”,又在后世衍生出便于携带的数字游戏“重排九宫”。这个游戏在唐宋时期风行于世,在3×3方格盘上,一格为空,其余诸格放置1—8八个数,每一空格周围的数字皆可移动至空格,游戏者预先设定初始排列数字,再通过计算以最少的移动次数达成。这种游戏充满数字化的理性思维,透露出精确的秩序感,并隐含着图像的创制模式,因此,也有人说,河图洛书也代表了中国造型艺术的源头——由河图洛书发展而来的“九宫图”,实则是以纵横各四条等距的平行线构成的网格,隐含着视觉艺术表现的秩序和方法,当然,在艺术的表现中,视觉方式不仅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也关乎艺术品展示的方式以及对艺术媒介的运用意识。
由上海明圆美术馆主办的“九宫格——精确的视觉化”艺术展于2015年12月6日下午四点半在上海明圆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高远、石冠哲联合策划,受邀参展艺术家共17位,展出作品约50余件,涉及架上绘画、雕塑、摄影、装置、影像及新媒体艺术、跨媒体艺术等视觉艺术门类。本次展览以“九宫格”为名,其中渗透了“九宫魔方”的思维和视觉观念,策展人高远认为,九宫格的图式观念也展现了东西方智慧的互动。他说:“(它)既作为书法史上临帖仿写的一种界格,又类似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发明以作画面取景之用的‘纱屏’(velo)上的网格。欧洲早期现代又有‘幻方’(Magic square)之说,即是以格子构成的方阵,纵横以及对角线相加的数值全部相等。在中国古代、波斯、印度、阿拉伯文化中都能找到类似的算法游戏,同时,它又是现代人的一种数字游戏——数独(sudoku)所利用的结构。它的规则由18世纪瑞士数学家欧拉的‘拉丁方块’发展而来,后来经由当代日本流行杂志发掘并重新利用,演变成一种数独方阵游戏。这款流行的游戏依靠的是数字以某种序列相加造成的九宫格图式的不断重复和累积,九宫格赋予了这些数字以布局和位置。这些格子实际上就是人们理性和秩序化思维的形状。批评家罗萨林德·克劳斯(Rosalind Krauss)在七十年代末就曾经对一种现代主义者雄心的象征——‘格子’(Grids),进行了一个跨时代、跨媒介的解读。‘格子’排斥一切叙事、文学等元素,现代主义就在这个冷漠的几何元素中,通过秩序化、反模仿、反自然主义的方式,维持了其纯粹视觉性的精华。事实上,‘格子’的结构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是重要的绘画参照,当时绘画形象的创制都是基于由格子构成的矩形平面,它象征了人类通过理性和人为的秩序整理和归纳自然的一种方式。”①从学理意义上说,本次展览中的绝大多数作品虽然均涉及新媒体艺术的观念,但又能独辟蹊径,脱离了新媒体艺术的传统研究范畴,排斥了新媒体艺术老套、成定式的叙述方法,也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视觉艺术的纯粹性。这次展览企图更进一步地展开新媒体技术在当下艺术语境中的实际价值,将新媒体的观念和意识不断扩大化,从而凸显新媒介的时代意义。
张文超 不可预测的旅程3 布面油彩、动画投影 150×205cm 2013年
唐晖 信仰的形状No. 2 纸上水彩 79×109cm 2012年
展览链接:
九宫格——精确的视觉化
展览时间:2015年12月6日—2016年1月3日
展览地点:上海明圆美术馆
出 品 人:凌菲菲
策 展 人:高 远 石冠哲
主办单位:上海明圆美术馆
参展人员:莱勒·卡尔哈尔德 缪晓春 石 磊 唐 晖 史金淞何 森 何汶玦 张小涛 崔岫闻 王煜宏 刘文涛庞海龙 邓 岩 付 斌 孙晓晨 裴 丽 张文超
根据作品的形态及观念指向,本次展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相互交织又有区别的单元,第一单元为“抽象及其图式”,包括的艺术家有莱勒·卡尔哈尔德、崔岫闻、何森、王煜宏、刘文涛、庞海龙;第二单元为“图像的创制及其演化”,包括的艺术家有缪晓春、石磊、何汶玦、张小涛、邓岩、付斌、孙晓晨、张文超;第三单元是“思维及其形状”,包括唐晖、史金淞、张小涛、王煜宏、庞海龙、裴丽几位艺术家。其中,有些艺术家跨越多个单元,这不仅体现了其作品在主题、媒介和观念上的多元性,也显示了本次展览各个单元之间的相互援引和补充的关系,这也正显示了“九宫格”这一图像方式在创作观念上的开放、包容以及文化层面上的跨越性特征,同时,这也是对近些年当代艺术领域中盛行的照搬欧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抽象风格的那种表面化的、倾向于几何化和极简主义、商业化的艺术品的反抗。本次参展的艺术家,或多或少都与“流行”保持着一种理性的距离,对现实也更具批判精神,若从深处内涵上讨论,这些艺术家的创作都持有“九宫格”式的逻辑——理性、秩序、归纳、纯粹……崔岫闻的《轮回No. 10》以黑白的充满互动的线条展现了她对于“轮回”这一主题的抽象探索,但其作品虽为抽象,又仿佛从抽象中抽离出来,隐入无边的黑暗。唐晖《信仰的形状No. 2》则通过并不复杂的色彩、图形展现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形象迷宫,他的作品看似有一种超现实的怪诞逻辑,而这充满迷幻的空间也带给了观者一种不乏理性的视觉体验。史金淞的《长安街码》极为到位地运用了金属材质,看似只是单纯的不锈钢雕塑,但事实上其雕塑的实在形态乃是通过数码摄影和对摄影物象的数据扫描获取而来的,虽非新媒体作品却充斥着新媒体观念。何森的《梧竹溪堂图》乃是选取南宋夏圭《梧竹溪堂图》册页中的一页,以油画形式将其拷贝、移植、挪用并进行改造。在这一创作过程中,他在原作上增添了自己想象的色彩,将所临摹的经典一分为二,一部分仿真,另一部分则显露油画笔触,从而使画面呈现出水墨与油画语言并置的质感。何汶玦的《日常影像——天安门》通过“刮”的技法重塑画面,使得画面看似模糊,却具有一种更为强烈的情绪化、个性化、戏剧化的视觉状态,在他笔下,我们熟悉的天安门似乎有了一种陌生感,使画面本身充满思想的张力。张文超《不可预测的旅程3》以电子化的图形绘制了艺术家个人经历的片段,以“城市迁徙者”的视角,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北京城市空间在近二十年来所发生的巨变。在影像作品方面,张小涛的《三千世界》以动画展现出对时空的认识,在这个循环和重组的世界当中,宏观与微观的切换表现了对空间的超越;动画的“重屏”带来幻觉,宇宙、人、蜜蜂看似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不断进行着平行、相交、背离和置换,以此来探索未知的宇宙。
何汶玦 日常影像——天安门 布面油画 200×400cm 2014年
付斌 平行线系列之24 木板综合材料 65×90cm 2014年
莱勒·卡尔哈尔德 十字r1-r4 布面油画 190×190cm 2011年
史金淞 长安街码 不锈钢 72.5×300cm 2014年
庞海龙 无声的自由 牛角等综合材料 91×50×7cm×5 2015年
何森 梧竹溪堂图 布面油画 200×250cm 2012年
王煜宏 后制物 综合材料 150×120cm 2014年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高远这样诠释了“九宫格”的内涵:“(九宫格)作为一种跨文化结构存在于中西方的历史之中。它在历史上就作为框定与规约的象征,既是制像的基础,又作为游戏规则,同时也是与当下数字理性和秩序密切相关的文化框架。本展览将自身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和艺术史中的相关问题纳入到讨论中,试图发现当今艺术中自然生发的某种与图像制作和生成有关的结构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在这里,‘九宫格’的图式似乎能够象征当下艺术中的某种潜在秩序——一种精确理性的思维图式,一种跨文化的结构。它生成于传统文化与当下视觉体验的交织中,同时也融入到当下社会诸话题的语境中。”②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在艺术领域中,东西方图像所展现的秩序和逻辑往往也有相似之处,在新媒体媒介的作用愈发凸显的当代,这种东西文化之间的交融和呼应更为明显。“九宫格”展览的价值也在于此——在打破中守恒,在秩序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更大胆的探索,也以最简洁便捷的手法传达更丰富的内涵。
石磊 黑色弥撒之五 布面油彩 20×20cm 2015年
注释:
①高远《九宫格——一种跨文化结构》,刊于《艺术当代》2016年2期。
②同上。
陈期凡:天津美术学院学报编辑
Structure of Seeing: A Review of “3×3 Grid: Precise Visualization” Exhibition
/Chen Qi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