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类寄生虫病诊断与防控(3)

2016-04-14孟思妤孟长明陈昌福河南省新乡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70

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4期
关键词:小瓜包囊虫病

○孟思妤 孟长明 陈昌福(河南省新乡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70)



鱼类寄生虫病诊断与防控(3)

○孟思妤孟长明陈昌福
(河南省新乡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70)

四、小瓜虫病

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农业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将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列为三类疫病。该病是由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寄生于各种淡水鱼类的体表和鳃上引起的一种寄生原虫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在鱼体表形成白点,所以又称“白点病”。小瓜虫病分布广泛,遍及全世界,各种鱼类均可受其寄生。小瓜虫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5~25℃,因此小瓜虫病多发于春、秋季节。鱼类的各个生长阶段均会发生小瓜虫感染,在高密度养殖的鱼群中发病尤为严重,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鱼类发生毁灭性的死亡。?

图3- 1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Fouquet,1876

图3-2多子小瓜虫的生活史

【病原】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图3-1),隶属寡膜纤毛纲(Oligohymenophorea de Puytorac et al.)膜口目(Hymenostomatida Delage & Herouard)凹口科(Ophryoglenidae Kent)小瓜虫属(Ichthyophthirius Fouquet)。

小瓜虫是一种专性寄生虫,其生活史包括成虫期、幼虫期和包囊期(图3-2)。小瓜虫生活史中无中间宿主。

成虫期:指小瓜虫幼虫进入鱼体到小瓜虫成熟并离开鱼体的时期,成虫期的虫体又称为滋养体。虫体大小为0.3~0.8mm×0.35~0.5mm。虫体为卵圆形、球形,乳白色。虫体很柔软,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胞口位于体前端腹面。胞口表面观似人“右外耳”。口纤毛呈“6”形。围口纤毛从左向旋入胞咽。体中部有1个马蹄状或香肠状的大核。小核球状,紧贴于大核之上。胞质内常有大量的食物和许多小的伸缩泡。透射电镜观察小瓜虫滋养体壁层和收缩泡的超微结构,发现小瓜虫的体纤毛由24根微管组成,呈带状排列,生毛体由典型的9组三联管组成,肾管系统由收缩泡、联系管、小泡、注入管道和排放管道组成,且在收缩泡的注入管道和排放管道中存在大量微管,呈杯状或放射状排列。

幼虫期:指在包囊内逐渐成熟的幼虫,从包囊破裂后,自由游动到进入鱼体的时期。虫体大小为35~54μm×19~32μm。虫体呈卵形或椭圆形,前端尖,后端圆钝,前端有1个乳突状的钻孔器。全身批有等长的纤毛,在后端有1根长而粗的尾毛。体前端有1个大的伸缩泡。大小核明显,身体前端有1个“6”字形的原始胞口,在“6”字形缺口处有1个卵圆形的反光体,又称为“李氏体”。当幼虫从包囊中孵化出来、钻入宿主表皮后,钻孔器逐渐萎缩、消失,胞咽逐渐形成,反光体消失,小核渐向大核靠拢,大核由圆形逐渐变为马蹄形或香肠形。

包囊期:指小瓜虫脱离鱼体形成包囊到包囊破裂的时期。小瓜虫成虫从鱼体上离开后,在水中自由游动3~6h,然后沉入水底的物体上,静止之后,分泌一层胶质厚膜将虫体包住,即是包囊。包囊大小为0.329~0.98mm×0.276~0.722 mm。包囊圆形或椭圆形,白色透明,囊壁厚薄不均。虫体在包囊内不停转动,大核由马蹄状或香肠状逐渐缩短、变圆,小核逐渐与大核分离。胞口逐渐消失,包囊形成2~3小时后,身体中部出现分裂沟,二分裂开始,随即出现四分裂、八分裂等细胞分裂期,但在这个过程中,包囊一直保持两个分裂集团,中间有一明显的分裂沟,当一个集团的包囊分裂到四分裂或八分裂期时,包囊又分泌一层内胞膜将左右两个集团包起来。电镜观察包囊壁的结构,发现包囊壁由电子密度相对均匀的中间层和高电子密度的内、外层组成,包囊里包裹着细菌和物质残骸;在同一包囊中,其囊壁厚度不均匀。(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小瓜包囊虫病
南美白对虾养殖孢子虫病频发,实战派专家的五点预防建议
羊泰勒虫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治措施
肉牛巴贝斯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海洋甲藻包囊及沿革
《四川省若尔盖牦牛藏绵羊包虫感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图版
四川省若尔盖牦牛藏绵羊包虫感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不负缘起缘灭
一幅漫画概括你的2016
鲫鱼黏孢子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腹腔镜肝包囊摘除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