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传统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
——以黑龙江望奎皮影艺术为例

2016-04-13由婧涵荆丽娜刘海英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民间文化文化内涵

由婧涵 徐 洁 荆丽娜 刘海英(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民间传统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
——以黑龙江望奎皮影艺术为例

由婧涵徐洁荆丽娜刘海英
(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

摘要:民间传统艺术文化协调有序发展是以文化生态的稳定和谐发展为前提的。文章试图透过文化生态学的视角,以黑龙江望奎皮影为研究对象,对皮影这一民间传统艺术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进行理解,进而提出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生态的殷切希望。

关键词:文化生态;民间文化;望奎皮影;文化内涵

民间传统艺术是由一个或几个民族、种族或是一个或几个地域所共有的文化现象,民间传统艺术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某种密切的联系。对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从自然、社会与文化的整体结构、相互关系来研究民间传统文化,将能更全面地认识民间艺术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民间艺术与民众生活两者之间的关联,认识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状态,从而建立一种自然、人类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和谐的文化观念。

一、文化生态学与民间传统艺术

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在1995年发表的《文化变迁的理念》一书中,以生态的角度探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创立了“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用以解释“那些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形貌和模式的起源”。斯图尔德认为,解释人类文化行为需要从文化适应上做出结论,而不是从遗传上推导某种文化模式。“文化生态学”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文化生态论者机械的单向地决定文化的观点。在文化生态学的范畴里,文化与环境是相互界定的,文化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并由此产生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与环境两者之间是平行发展,各自对彼此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对人类健康生存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数千年来,不同环境下的生产技术改变着不同时期的文化行为,而相应的环境特征则是由文化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传播始终在发生作用。人的文化创造活动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这两种环境相结合而形成的环境,共同影响文化的创造活动,人们也因此可以认识不同的文化类型;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又影响了文化的发展。民间传统艺术的生成与发展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与自然、社会、人文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民间传统艺术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信仰观念、对自然的认识都会影响民间艺术的发展。

二、望奎皮影艺术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内涵

皮影最早起源于西汉时期,原只在宫廷中供贵族欣赏,后逐渐流传于民间,备受广大民众的喜爱。皮影戏,又称影戏,灯影戏,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隔亮布表演故事而得名。表演时,皮影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人物剪影一边演唱,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优秀的民俗文化,皮影的产生与发展,跟宗教、戏曲、民俗等有着密切联系,不同时期的皮影艺术表现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一地域的人文、宗教以及自然环境状况。

望奎地处黑龙江省中部,是“江北派”皮影的发源地,望奎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素有皮影之乡的美誉。皮影戏传到望奎县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二十六年,大约1860年前后,辽宁皮影艺人“箱主”赖继弓、韩福、齐忠孝等先后落脚于望奎厢白后三井、正兰三井,从此皮影艺术开始在望奎生根繁衍。经过四代皮影艺人的薪火相传,集东北地区的民间戏剧、文学、音乐、民俗于一身的望奎皮影,继续继承着这一古老的艺术。2008年11月,在望奎县文化局的积极申报下,在以谷宝珍为首的老艺人的积极配合下,望奎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皮影)”。古老的皮影艺术在望奎历经百年风雨,经过四代皮影艺人的锤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

(一)望奎皮影艺术的文化特色。

1.寒地黑土气息浓郁。皮影戏扎根民族文化沃土,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望奎皮影为例,皮影戏传到望奎县100多年以来,很多乡间“土秀才”把一些古典小说,逸闻趣事等改编成影卷,比如,《双失婚》《香锦帕》等,再运用通俗浅显的地方民间语言演绎出来;淳朴的地方口音,十分贴近当地人的喜爱,成为黑龙江地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娱兴方式;每当夏日农闲的时候,或者农民“求雨”的时候都会请戏班演出,演出时间以影卷长短来定,大体时间为一周。其次,受皮影艺人文化程度偏低、识字量不多的影响,影卷书写方式并不正规,里面错别字和替代字很多,而且都是手抄报,不易保存。不懂行或者是不懂当地语言文化的人,往往觉得晦涩难懂。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在2008年开始校对整理望奎皮影戏影卷,现在已经校对了5套近40万字。望奎皮影戏与很多传统民间艺术一样,在语言应用上,望奎皮影使用东北方言土语,又大量吸收东北二人转的道白说口,富有寒地黑土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表达内容上也非常贴近当地的风俗习惯,在观众心目中占有很高的艺术地位。

2.黑龙江地域文化突出。望奎皮影被誉为“江北派的代表”,皮影老艺人张学文将学到的河北影调与黑土地地方影调进行融合,创造出具有望奎特色的两合水影调,即继承了一些河北传统的艺术,也融用了一些黑龙江的特色艺术。黑龙江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它粗狂神秘、磅礴大气,其广阔的地理环境也为皮影艺术的地域性特征提供了充足的滋长空间。这里还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不同民族的习俗、不同的文化模式造就了黑龙江独特的地域文化,进而孕育出独特的民间戏曲。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望奎皮影通过歌颂为国征战的英雄、除暴安良的好汉、冲破羁绊的佳人,丰富和充实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特色浓厚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望奎皮影已于2011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望奎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

1.皮影艺术是民俗文化的体现。皮影艺术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民间娱乐艺术形态,皮影戏不管流传到哪里,都会与当地方言、俚曲、民风和民俗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特色的皮影文化。民俗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社会构成最富有认同感的文化要素,每个民族、地区都有不同的民俗习惯,民俗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1975年到1981年,望奎皮影艺术发展最兴旺阶段,皮影艺术是乡村主要的文艺形式,每逢年节、庙会、山神祭祀等,都有皮影戏助兴,而节日和喜庆事,必演皮影以示祝贺,谓之“喜影”。春节前后和夏收之前,皮影戏最为活跃。皮影也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逐渐形成与民间祭祀、祈福、民俗信仰有关的演出习俗。民俗活动为皮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富饶的土壤,皮影艺术又充分反映了普通民众的习俗心理和文化诉求,并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我国不同地方丰富多彩的民俗、民情和民俗文化,也体现了劝善教化的文化功能。

2.蕴含古老的戏曲文化。皮影,仿照戏曲舞台,由艺人操纵影人,伴随音乐声腔,“隔帘说书”,表演出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皮影是特殊的戏曲,将戏曲内容通过民间艺人制作的影人、道具加以表现出来。中国戏曲与皮影戏之间存在历史渊源,这是有目共睹的,皮影戏无论是在唱腔方面、还是脸谱制作方面,都与戏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皮影戏中的角色与中国传统戏曲人物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分类习惯有些关联,影人角色不仅分为生、旦、净、丑诸行,而且不同的角色由于身份、年龄、性别的区别,有不同的谱式和纹样区别。望奎皮影是黑龙江戏曲最早的剧种之一,从早年皮影的造型以及保留的脸谱底谱中,仍然可以找到一些戏曲的东西以及当时地方戏与京剧脸谱之间的相互影响之处。这些由民间皮影艺人世代相传的底谱,对于分析和研究中国戏曲的脸谱与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而在随后的发展中,望奎皮影既吸纳河北皮影的精髓,又融入地方戏曲之风韵,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三、民间文化生态的保护

自然环境、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岁时民俗、风气习尚、社会制度、道德伦理以及经济技术形式等诸多因素,与民间艺术的存在、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用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来解释自身的创造、发展与传承,更能全面了解文化生态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民间传统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展示一种文明结果的同时,也构成了民众社会活动的一个部分。将民族传统艺术还原到民众生活的环境中,更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作用和价值。民间文化就好像一种生态环境,在这个生态环境中生成了不同民间文化之树和民间文化之果。民间文化传承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或者发生变异,文化发展势必就会受到限制,文化就会凋零、衰退。换言之,民间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是民间艺术得以健全生存的基础,而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失衡则意味着民间艺术生存环境的失落。这正是文化的生态性。

文化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是相互依存的,自然与文化、人造物与自然物都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各种民间艺术生存空间和发展衰微或演变,正是由于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演化或转变。文化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是民间传统艺术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不断改变传统艺术的生长环境,这是毋庸置疑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将多元文化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欲望,淡化了人的精神文化追求,降低了精神生活的品味。这加剧了社会文化传统的紊乱状态;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还因自己的整个方式难以发挥一定的社会功能,日益面临一个自我秩序分崩解构的危险。尽管文化生态环境并不像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一样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受到严重地破坏,但如果不及时保护,民族传统艺术终有一日会消失在世人面前。

对民间文化生态的保护,不仅是为了保留古老的民族文化,留住古老的艺术瑰宝,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需要。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之后,对于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遗产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相对比较深刻。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视也在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态的认识与保护,首先应当建立起尊重文化的时代风尚,对社会现代化建设与文化生态的关系有正确和清楚的认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世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我们应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重视文化的建设,应正确认识到保护文化生态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关注民间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也给予了更多的扶持工作,譬如,成立相关的研究机构、出版大量的研究成果,以及建立地方性及私立的民俗博物馆。望奎县文化局也在不断加强文化保护建设,新建了博物馆展览大厅、征集流散文物、开展“文化遗产日”宣传教育活动等等。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通过法律的形式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建议尽快制定与出台一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法。我们相信,随着人们法制观念和法律保护意识的提高,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所面临的严峻局面必将得到改善,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也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 2005(11):28.

[2]覃莉.产业化视角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以土家族民间工艺美术为例[J].前言,2012(7):165.

[3]熊春林.国内文化生态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10(3): 154.

[4]徐永志.加强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刍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57.

[5]徐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研究——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王占峰]

中图分类号:J2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0438(2016)05- 0041- 03

收稿日期:2016-01-19

作者简介:由婧涵(1980-),女,黑龙江绥化人,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黑龙江望奎皮影戏的现代传承策略研究”(14B06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民间文化文化内涵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