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初步到全面:改革开放前西藏工业化回顾与思考

2016-04-13李国政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社会科学部四川广汉618307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进程思考

李国政(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社会科学部 四川广汉 618307)



从初步到全面:改革开放前西藏工业化回顾与思考

李国政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社会科学部四川广汉618307)

摘要:改革开放前的西藏工业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和平解放到民主改革,这是西藏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阶段;第二个时期是从民主改革到改革开放,这是西藏现代工业的全面发展阶段。如果说和平解放为西藏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那么民主改革则为其全面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虽然西藏现代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但仍然在困顿中前行,并不断探寻符合自身特征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西藏工业化;改革开放前;进程;思考

现代工业在西藏是一个发展历史较短的产业类别。旧西藏几乎没有现代工业的踪迹,只有为数不多的近代机器工厂,且门类极少,技术薄弱,生产条件落后。和平解放后,西藏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现代工业开始了初步发展,但囿于社会制度的落后性,这种发展步履维艰。如果说和平解放为西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与发展机遇,那么民主改革则为西藏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民主改革后又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西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与内地的制度对接,现代工业彻底摆脱了封建农奴制的羁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工业化进程,西藏工业获得了全面发展。由于自身基础薄弱,加之发展战略失当,这一时期的西藏工业又存在着诸多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目前学术界对于西藏工业方面的论述多集中在改革开放后,而对之前的工业发展史则鲜有描述。我们认为,西藏工业的发展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其历史惯性无法分开的,研究改革开放之前的西藏工业史,不仅能够弥补这一方面的薄弱环节,而且也能够为当前西藏工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一、和平解放后西藏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

(一)西藏现代工业初步发展的契机。

1.西藏的和平解放。正如美国学者Emily(2003)所说,西藏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处于边境地带,但却是中国政治的绝对核心。[1]西藏特殊的地缘政治使其长期处于西方列强的觊觎之下。18世纪后期,英国东印度公司两次派人进入西藏进行间谍活动,鸦片战争后,英俄等国势力开始侵入西藏。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严重破坏了西藏的农牧业生产,打击了西藏的民族手工业和商业,西藏手工业工具简陋、技术落后,无力与英国的机器生产竞争,面对洋货纷纷倒闭。西藏的商品市场主要控制在英国人手中,国内商人已被排斥,同时也形成了一部分商业买办资本。

西藏要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尤其要发展现代工业,必须剪除阻碍其发展的外国侵略势力。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中央确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双方于1951年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决议》,即著名的十七条决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和平解放的直接后果是将外国侵略势力驱逐出了西藏,使得西藏纳入到了内地的总体发展当中,为西藏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西藏的交通运输十分落后,美国人克兰曾指出,直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没有其他地区像西藏那样,仍然没有带轮子的交通工具,西藏的全部运输工作都是用人驮或兽驮来完成的,主要的河流都没有桥梁。[2]和平解放后,进军西藏以及将西藏与内地联系起来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这就首先要打通通往西藏的交通,这主要是指进藏公路的建设,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1950年解放军进军西藏伊始,就奉行“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方针和原则,恢复和重修川藏公路,1954年格尔木至拉萨段青藏公路破土动工,两条公路于1954年12月同时通车到拉萨,结束了西藏没有正规公路的历史。除去康藏、青藏公路两条大动脉外,和平解放后在西藏地区内部以及周边地区还进行了一系列公路建设,包括新藏公路、滇藏公路、中尼国际公路、拉萨至日喀则公路、江孜至亚东公路、黑河至阿里公路、拉萨至泽当公路等,这些公路建设的进行与完成初步形成了西藏地区公路网。随着西藏现代公路的建设完成,交通运输管理机构也应运而生,1955年,政务院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决定在拉萨设立西藏交通局,统一领导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的运输和养护工作,为保证康藏、青藏公路运输需要,在拉萨和格尔木设立汽车修配厂,并在沿线配备相应的运输设备。川藏、青藏公路以及西藏境内一系列公路的建成通车,极大的改变了西藏与内地相互隔绝的面貌,内地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输入西藏,不仅支援了西藏经济建设,也带动了相关运输工业的发展。

(二)西藏现代工业初步发展的动力。西藏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因上看,现代工业产生的背后,必然有其产生的内部需求。首先看运输成本,西藏自身没有产生现代工业的良好环境,除了传统民族手工业品外,现代工业品需要从内地输入。上世纪50年代初,进藏部队、当地民众以及西藏当地经济建设对物资的需求日益增大,西藏本地无法满足,大部分还是由内地运入,但以当时的条件,运输成本极其高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动了西藏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其次是改善进藏交通的需要。和平解放后,解放军进驻西藏,大量的军用民用物资也纷纷运来。随着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这两条进藏大动脉的通车,大量的进藏物资也纷沓而至,这对运输工具的改进和完善提出了要求,直接促动了汽车修配业和一些简单的机械制造业的产生发展。最后是西藏当地生产生活的需要。和平解放前,西藏既处于封建农奴制治下,又有外国势力的介入,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这导致西藏一些丰富的原料资源无法充分开发利用。另外,传统农牧业社会中的西藏农牧民生活极端简陋,例如,没有电力工业,照明用的全是酥油灯,生活非常不便。从利用资源发展生产和改善农牧民生活两方面来说,都需要发展现代工业。

从外因上看,中央对西藏的援助无疑成为西藏现代工业初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权力存在的象征。毛泽东1953年在接见西藏国庆参观团代表时说,中央有什么东西可以帮助你们的一定会帮助你们。帮助各少数民族,让其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3]1955年9月,为了促进西藏地方建设事业发展,中央通过《关于帮助西藏地方进行建设事项的决定》,决定给予西藏当局资金、技术和人员上的扶持,在拉萨建设水力发电厂、皮革厂和小型钢铁厂。同时修建拉萨河和年楚河的河堤水坝,又动员地方民众对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和尼洋河等容易泛滥的河道进行整治,这些工程标志着中央政府帮助西藏进行全面建设的开始。[4]

除了中央政府的直接关怀,内地各省市也作出了援藏的举动,例如,为了保障西藏市场稳定和经济发展,中央不仅在供应西藏的商品物资上实施优惠,而且安排各省市的相关厂家负责生产提供,“中央关心、全国支援”的援藏格局初露端倪。

在国家的扶持下,西藏建成了一批电站、皮革、机械修配、采矿等工业企业,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工业的历史。

另外,从历史的视角来看,西藏现代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融合。和平解放后,西藏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取得了发展的空间,虽然仍受到旧有的政治社会制度的束缚,但中央政府在经济建设上的大力支持已经开始了。一系列的发展援助表明中央政府将西藏纳入到全国经济体系的决心和尝试。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表明,西藏已经开始步入中国整体发展的轨道,将逐步打破旧西藏经济的高度封闭性,而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则提供了西藏融入内地的良好机会。受自身区情所限,西藏融入到全国经济体系的过程必定是缓慢的,但这一趋势是不可改变的。

(三)初步发展时期西藏现代工业的发展格局。建国之初,中央政府已认识到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现代工业的重要性。1951年,《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第十条规定,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的农牧工商业,改善人民生活。接着中央政府派遣各类科考队进入西藏,考察能源、矿产、水利等资源,为发展工业做前期准备。[5]

1.西藏汽车修配业的初步发展。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后,汽车维修保养是发展西藏交通运输业的突出问题,当时进藏部队的汽车团,地方运输队,邮政车队,运输站都配备有汽车维修部门,昌都、格尔木均设有汽车修配厂。以格尔木汽车修配厂为例,该厂前身为青藏公路交通运输管理局汽车保养厂,1957年开始边设计边生产,并于当年和昌都汽车修配厂合并,同时从四川、山东、广东、广西及河南等地调来大批技术工人,1958年底,按设计完成了制造车间、准备车间、装配车间、车身车间、辅助车间等,成为当时西北地区同行业的第二大厂。[6]

2.西藏电力工业的初步发展。西藏用于发电的能源资源主要有水能、地热能、太阳能和风能,其中水能居全国第三位,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水热集中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藏东“三江”地区等,主要地热田有羊八井地热田、羊易地热田、那曲地热田和朗久地热田等。西藏和平解放后,为了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政务院于1955年召开全体会议第七次会议,作出“关于帮助西藏地方进行建设事项的决定”,其中之一即在拉萨建立一座设备较为完善的水力发电站,即拉萨电厂(夺底电站)。1956年建成投产日喀则火电厂,这是西藏第一个火力发电厂。到1959年底,日喀则火电厂和夺底水电站全部建成投运,有力地保证了拉萨市和日喀则市重要部门的用电,社会效益显著。除了直接的项目设计与建设外,国家电力部门还派遣大量的电力人才援藏,参与工程建设,筹组电厂,进行勘测设计等,在西藏电力工业发展初期起到了很大作用。

3.西藏矿产采掘业的初步发展。西藏地方政府的采矿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前期工作主要是探矿和采集样品。1955年,中央政府派出的由燃料工业部、地质矿产部和水利部等组成的工程勘察队到达拉萨,同年青藏煤田勘测队进藏。这些工程技术人员的任务主要是寻找一些可供地方经济发展的矿产,帮助设计提高采矿能力,当时西藏可供规模性开采的有铬铁、硼砂、黄金和煤田,而硼砂开采在当时又是较为突出的。

西藏和平解放前,民间曾有人淘采硼砂,但这种原始手工式的作业与现代采矿业相去甚远。和平解放后,国家开始对西藏硼砂进行大规模开采。1956年3月,由化工部、四川化工工程公司与西藏地质局三家单位组成筹建处,开始建设西藏境内第一座化工厂——班戈湖硼砂厂,由青藏公路交通运输管理局管理。同年西藏工委接管了青藏公路交通运输管理局正在建设的硼砂厂和纳赤昆仑硼砂厂,重新组建了班戈湖硼砂厂筹建处。1959年,班戈湖硼砂厂与纳赤昆仑硼砂厂合并,成立了西藏化学工业一厂,即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化工厂。

4.西藏机械制造业的初步发展。西藏地方的机械制造工业肇始于汽车维修和农机具生产,其后发展到建筑工程机械的维修与桥梁的焊接。总体看,西藏地方机械制造工业还属于中小规模,随着西藏和平解放,汽车维修便应运而生,随之建筑工程机械、桥梁、隧洞的机械维修、电机维修以及农机具生产都有发展。西藏改革开放前夕,机械制造工业基本上停留在机械维修和小型机具制造上,尚未涉及到大型机床、车辆以及农用大型机械的整体制造。

综上所述,和平解放后中央政府对西藏进行了一些工业建设,但数量不多,建设目的也各有不同,有的是服务于交通建设,有的是致力于西藏资源的开发,还有一些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用电问题,这些还远未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但毕竟显示了中央政府彻底改变西藏落后面貌的决心与努力,是在西藏传统农牧业经济结构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因素。

(四)初步发展阶段西藏现代工业面临的阻力。

1.西藏封建农奴制的制约性。民主改革前,西藏的农业生产活动需要养活100余万人口,同时还要供养十余万人的喇嘛和官吏,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条件下,能使这个社会运转的社会经济制度也只有封建农奴制了。西藏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和畜牧业,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但却全部掌握在地方封建政府、贵族和寺院这三大领主手中,三大领主在对土地进行垄断性占有的同时,也建立了其与农奴的被依附与依附的人身关系,形成了对农奴人身的占有,从而为超经济剥削提供了前提条件。[7]和封建农奴制的社会经济制度相对应,民主改革前的西藏奉行的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宗教势力在政府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宗教集团实际上控制了整个西藏政府和社会。寺庙不仅拥有庄园、牧场、农奴和手工业作坊,寺院利用自身占据的土地牲畜,向广大农奴收取高额的地租、苛捐杂税与高利贷。当广大农牧民将自己的劳动收获大部分交付给农奴主和政府以及寺庙后,所能剩下的仅够维持生存,不可能有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资金了,而大量财富涌向寺院也使得西藏工业发展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

另外,藏传佛教本身价值倾向认为,经济行为是生存而非保利,是消费而非创造,是守旧而非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生产方式的改变。宗教还视铁器为凶器之根本,进而歧视铁匠,使铁制业衰退成为必然,不利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同时还规定不准开采自然资源,阻碍了工业发展所必须的资源获得。

由于西藏统治者给予僧侣优厚的待遇和特殊的社会地位,使得西藏弃农牧加入僧侣队伍的人数非常庞大,众多僧侣既不从事生产资料的生产,也不进行人类自身的延续,由此导致西藏人口大量减少,18世纪80年代西藏大约有94万人,到和平解放初期大约105万人,200余年仅增长了11万人,[8]人口增长几乎陷于停滞,导致西藏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异常缺乏,使西藏工业缺乏必要的劳动力参与,同时也使西藏消费市场的扩大成为不可能。

综上所述,封建农奴制不仅直接导致西藏生产力低下,而且其对广大农奴和自耕农的压迫,处于十分贫困的状态,购买力极低,使其很难再有经济剩余以来发展生产和改善自身的生活,这样既没有发展新兴产业的资本积累,又制约了本已狭小的区内市场,而过着寄生生活的三大领主又不思发展经济,他们所关心的是怎样维护自身的宗教、政治地位和阶级利益。[9]这样,西藏地区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广大农奴,均不能促进西藏现代工业的发展壮大,相反这种状况使得西藏缺乏工业发展应有的原料和市场,制约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宗教势力的因循守旧又遏制了工业的进一步前进。

2.西藏封建经济的封闭性。由于封建领主的经济基础是领主庄园制,各领主对其庄园的管理经营都是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下进行的,这种封闭性除了表现在地区内部经济联系松弛外,西藏地区和中国内地的经济联系也几乎没有。经济的封闭性导致西藏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西藏自身并不具备自发产生工业经济的因素,必须通过外部强行植入才行,浓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与外界的经济交流,封闭的经济特征也使得区内发展新兴产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得不到有效的流动与配置,不利于现代工业的发展。

1951年和平解放后到1959年的民主改革,这一阶段是西藏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时期,出于进军西藏的政治军事需要,人民政权修筑了青藏、川藏两条公路,催生了汽车修配业和相关机械加工业。为了解决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问题,电力工业得到了大发展,夺底电站和纳金电站等发电厂应运而生。基于丰富的矿产资源,西藏采掘工业也得到了初步发展。但一个尴尬而微妙的事实是,与中国大陆革命胜利后旧政权彻底被推翻不同,西藏的解放是“和平解放”,也就是考虑到西藏的特殊情况,这是中央与西藏地方政权的一次妥协,从而使得西藏政治社会制度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至少在当时封建农奴制度并未有生命力减退的症候,这样就形成了内地和西藏“一国两制”的局面,显然会产生这样一种现象:虽然中央政权采取了发展西藏工业的种种措施,但由于社会制度未有根变,造成中央政策的执行效力大打折扣,封建农奴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还是像解放前一样存在,这都使西藏现代工业虽然开始发展,但困难重重。

二、民主改革后西藏现代工业的全面发展

(一)西藏现代工业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

1.西藏封建农奴制的废除。1959年平定西藏上层贵族的叛乱后,中央政府决定立即废除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针对农区、牧区、寺庙以及城镇等不同特点,实行不同形式的民主改革。农奴制的废除对西藏经济社会的意义重大,对现代工业的发展亦是如此。

首先,农奴制的废除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的终结,直接结果是解放了农奴和奴隶,从此他们成为了自由人,可以自行支配自己的劳动,成为西藏工业发展潜在的劳动力资源。

其次,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领主的庄园制,建立了农牧民的土地私有制,改进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进了他们的福利,调动了其生产的积极性,不仅为现代工业生产出更多的原料,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购买能力,扩大了西藏现代工业的市场。

再次,农奴制的废除提高了传统上被认为是最下层的手工业从业者(例如,铁匠)的地位,调动了其生产的积极性,直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西藏稳定发展方针的提出。民主改革后,整个西藏从上到下都充满了一种可以理解的乐观情绪。中共西藏工委的一些领导认为应尽快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但中央认为虽然西藏旧的制度废除了,但民主改革的一些遗留任务还未完成,对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不宜操之过急,指出西藏今后工作必须采取稳定发展的方针,1961年4月通过的《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指出:“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该是集中力量发展农业,大力发展牧业,同时发展商业和为农牧业服务的手工业,工业方面,除了极个别确有必要的项目外,不要再扩大,职工人数也不要再增加,农业不发展,基础不打好,交通问题不解决,要想发展工业是不可能的,不能设想靠内地运粮进去办工业。”[5]

在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1965年9月正式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这标志着西藏地区临时政权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政治经济实体,也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的进一步巩固,这为西藏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西藏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已有的文献中,对西藏自治区成立的重大意义论述很少,大多数论述只是一笔带过,但我们认为,西藏自治区的成立标志着西藏地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实体,统一的政治实体可以保障经济建设的有序进行,国家的援藏计划也可以顺利实施。以进藏物资完成情况为例,1959年为31410吨,到1965年上升到76600吨,这极大的支持了西藏的经济建设,从此西藏的工业发展也步入了正轨。

(二)西藏现代工业全面发展的动力。相比于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对西藏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这不仅是在和平解放后这10年左右发展基础上的一次深化,更是由于废除了封建农奴制而带来的生产力的释放,同时也是由于制度变迁使得西藏政治社会制度与中国整体制度实现了一致,在从内部变革了生产关系的同时,也使得内地对其援助更加畅通和有效。

1.现代工业需求的深化。

首先,封建农奴制的废除使西藏的社会制度与内地保持了一致,更容易使其产生追赶内地的想法,不少工业项目正是在这种思路下产生的。实现工业化、改变过去单一的农牧业区域经济结构、尽快摆脱贫困落后,这是西藏有识之士多少年来,孜孜追寻、梦寐以求的“富民强区”之梦。[10]另外,从中央对于西藏的政策来看,不难发现其区域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以工业化为主的发展道路,产业投资结构主要是向工业倾斜。而温军(2003)从中央财政补贴分配结构的主体方向和产业部门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两个方面进一步证明中央援藏的工业主导倾向,他指出,中央政府对西藏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政策,非常类似于发展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工业化”的治藏策略。[10]

其次,生产关系的变革释放了生产力,导致各项经济建设的大发展,需要发展相关工业以支撑。可以说,这一时期是西藏现代工业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机械工业、矿产业、电力工业以及化学工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相互之间都有产业关联,下游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引致中间及上游产业的发展,上游产业的发展也会对中间及下游产业发展提出要求。

再次,农奴制的废除使广大农奴获得了解放,有了人身自由,生活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改善,对工业品的需求较过去明显增多。囿于资料限制,我们无法找到相关数据,但我们可以推测,翻身做主的广大西藏民众的消费倾向必然上涨,尤其是对于西藏民族手工业品来说更是如此,对现代工业品的需求也会较以前提高。

2.中央援藏的进一步深化。民主改革后,政治和社会基础发生了质变,中央政府决定大规模的援助西藏建设,尽快结束西藏没有现代工业的落后局面。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一批基础性的中小工业产生。机械工业方面,拉萨机械修配厂开始筹建并生产;轻工业方面,涉及木材、食品、造纸、轻纺、皮革等行业;采矿业和电力工业也获得了继续发展。除了中央直接扶持的工业项目外,内地各省市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给予了西藏大力的支持。以能源工业为例,从20世纪50年代起,内地许多工程技术人员来到西藏,开始进行电力工业尤其是水电建设,许多中小型水电站的电机,均由国家指派四川、贵州、上海、北京等地定点生产。

民主改革后的西藏现代工业的发展堪称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大发展时期,其是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也是基于对西藏工业化的重视,虽然问题众多,但打下了以后发展的基础。

3.西藏初步融入全国经济体系。民主改革后至改革开放这段时期是西藏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并且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同时也是西藏现代工业全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即国家将内地经济体制和发展措施应用于西藏,将西藏这一特殊的地域实行“中国化”的改造,除了在中央的援助下,西藏现代工业全面发展外,同时与内地的经济交流在逐步增强,一些内地的技术人员多次进藏,给予项目建设指导。这时期的西藏经济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式的融入到全国经济体系中,中央政府还是起着一种支配地位的作用,不仅经济体制按照内地来确立,许多工业项目的设立也是照搬内地大规模工业建设的模式来实施,当然许多项目的经济效益较差。但不管怎么说,自和平解放以来,中央政府即已显示了将西藏融入到全国经济体系中的决心和手段,民改后的这一时期更是这一信号的体现,也是西藏初步融入进去的时期。

(三)全面发展时期西藏现代工业的发展格局。

1.西藏机械制造业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汽车修配业。西藏的汽车修配业是随着青藏、川藏等主要公路干线的通车而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为了保障进藏部队的运输需求,格尔木汽车修配厂、拉萨汽车修配厂、西藏军区汽车修配厂、拉萨综合修配厂等国营汽车修配部门先后建立起来,各地市也纷纷建立了一些汽车修配厂。

其次是农用机械工业。和平解放特别是民主改革后,西藏大量引进推广新式步犁,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合作化,西藏各行业开始大力支援农业生产,先后建成拉萨农机厂等,生产推广新式农具。以脱粒机为例,除了继续向内地购进外,西藏先后建立了各类机修厂和农具厂进行脱粒机的生产,例如,拉萨铁木工厂、拉萨农机厂、日喀则地区农机厂、山南地区农机厂、昌都地区农机厂等。另外,这时期其他农用机械如排灌设备、收割机、拖拉机等也开始大量使用。

20世纪60年代末至整个70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西藏开始大搞农业机械化运动,农业机械化是社会主义改造后西藏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推动下也取得了很大进展。西藏农机制造业的发展改善了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虽然这时期的西藏农业机械化运动的初衷是尽快让农业走上现代化道路,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其并未认真考虑西藏耕地分散、技术力量薄弱等客观情况,主要是为了顺应当时的政治形势,不适当的提出到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导致这些农具生产企业效益低下。

再次是服务加工型行业。除了汽车修配业和农具工业外,这一时期还建立了一些服务加工型企业,以扎木军械修配厂和昌都工模具厂为典型。扎木军械修配厂于1966年成立,建厂初衷是为了适应战备需要,维修常规武器。70年代后,该厂逐步转向农业机械制造修理,改称为西藏自治区农业机械厂。1979年按照国家调整、改革、整顿和提高方针,西藏自治区内工业部门进行生产规模大调整,普遍压缩规模,由于该厂产品方向出现了偏差,原料成本高,加之销售困难,亏损严重,年底自治区决定停闭该厂。昌都工模具厂于1966年开始建设,隶属于西藏小三线建设101工程指挥部,70年代后,其逐步转向农机及汽车零配件制造加工及修理。1980年,在全国企业整顿过程中,因昌都工模具厂长期以来均处于半生产状态,企业连年亏损,昌都工业电力局要求关闭该厂,并将昌都农具厂并入该厂,成立昌都地区机械厂,彻底转产为农机修造加工。

对西藏机械工业的历史考察可以使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在民主改革到改革开放这段时期内,西藏的机械工业取得了大发展,在当时的条件下对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但随着全国及西藏经济体制的变革,这些在当时计划条件下产生的工业项目最终逃避不了改革的冲击,纷纷改制或破产倒闭,留下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

2.西藏电力工业和矿产采掘业的全面发展。民主改革后,随着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释放了压抑已久的社会生产力,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这时期西藏电力工业建设主要是围绕着电站、火电厂、区域性电网以及输变电工程而进行,主要有拉萨纳金电站和献多电站,西藏自治区电机厂和拉萨西郊电厂等,电力工业建设进入了新时期。

西藏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但由于落后的政治体制以及社会制度,一直到和平解放特别是民主改革前,西藏的矿产资源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发利用。民主改革后,人民政府为了改变西藏经济落后面貌,充分利用西藏的要素禀赋,开展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开发与勘探工作。总体上说,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西藏的金属采掘业刚刚开始步入到正常的建设轨道,但这时期除了铬铁矿有所进展外,其他的金属矿业或是处于准备阶段,或是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开采,大体上还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即使是进行了大规模建设的东风铬铁矿,也存在着开采技术水平低、规模效应小、成本较高的缺陷,西藏金属采掘业的大发展是在80年代后才开始的。

3.西藏轻工业部门的初步发展。民主改革后,西藏除了机械制造业、电力工业和矿产采掘业外,轻工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主要包括拉萨皮革厂,昌都皮革厂,林芝毛纺厂,拉萨食品厂和副食品厂以及林芝造纸厂等。其中拉萨皮革厂是西藏最大的皮革加工生产企业;昌都皮革厂是藏东地区最大的皮革加工生产企业;林芝毛纺厂是西藏最大的毛纺企业;林芝造纸厂是西藏有史以来唯一的现代造纸工业企业;拉萨食品厂和副食品厂分别是西藏最早的食品和副食品加工企业。这些轻工业企业规模较大,在当地甚至整个西藏都影响重大,为当地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大小小的工业行业的建立与发展,标志着西藏现代工业结构逐步完善,自此西藏也和内地一样,走上了工业发展的正常轨道。

(四)全面发展时期西藏现代工业的特征。

1.起步较晚,根基较差。我们知道,新中国的大规模工业建设是在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开始进行的,而西藏的大规模工业建设是在1959年民主改革后特别是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开始进行的,从时间上来说要比中国整体上晚了数年。另外,西藏工业基础差,全区基本上都是农牧区,而且是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缺乏工业发展的先天基础,而内地在解放前毕竟还处于民国历届政府的统治下,经历过两次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些发展条件的不同暗示了西藏的工业发展道路比内地要更加曲折,也昭示了西藏必须走出适合自身条件的工业发展道路。

2.基本目标具有多重性,政治导向重于经济导向。民主改革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对于西藏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考虑更多的是将西藏纳入到全国发展的整体框架中,使西藏尽快建立较为全面的现代工业体系,进而使其获得超常规的发展,产生更多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利于维护西藏地区的稳定。在政治第一的逻辑下,工业经济的效益退居次要。工业发展也基本上是在内地高度倾斜式战略的指导下进行的,其注重形式上的发展,片面追求指标上的高速度。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西藏工业总产值总体增长的同时,亏损也随之增加,有研究表明,西藏工业产值每增加1万元,亏损额就达1051元。[11]

3.外生型发展模式开始形成。西藏工业从建立伊始即具有典型的外生性或镶嵌性,即其并非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演进而开始,而是政治革命成功后必然产生的经济尝试,也是将西藏的发展纳入全国轨道的美好愿望。外生型现代工业建立之后,工业发展并没有从农业部门得到完全的经济剩余,也谈不上反哺农业,二者没有太多的经济联系,这也是西藏非典型二元结构的特殊表现之一,其工业的发展只能靠中央及内地省市的扶持。如果说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现代工业的出现是外生型发展模式开始萌芽之时,那么到80年代之后这种特征也最终形成。

三、改革开放前西藏工业化的总体思考

西藏从和平解放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现代工业分别经历了初步发展和全面发展时期。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工业,只是出现了一些近代企业性质的机器加工业,且数量少,技术薄弱,经济社会效益不大。和平解放后,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被驱逐,西藏开始被纳入到全国发展的整体框架内,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一些机械工业、电力工业和采矿业得到了初步发展。但一个尴尬而微妙的事实是,与中国大陆革命胜利后旧政权彻底被推翻不同,西藏的解放是“和平解放”,也就是考虑到西藏的特殊情况,中央与西藏地方政权的一次妥协,从而使得西藏政治社会制度未能根本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央决策的执行力,成为制约西藏工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然而这一切随着1959年的平叛和民主改革而不复存在,封建农奴制的废除为西藏现代工业的发展清除了制度上的藩篱,西藏自治区的成立使西藏地区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随之而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最终使西藏工业与内地工业一样进入了一个新社会制度的发展轨道。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西藏才进入了系统建设现代工业的阶段。从时间上来说,比内地要晚,从经济体制上来说,虽然整体上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但特征并非像内地那样明显。从内容上来说,比之内地缺少一个更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矿产业和电力工业仍然是其主要构成部分,机械工业也获得了很大发展。但在一味追求赶超的同时,经济效益低下,主要依赖于国家支持维继。和内地一样,整体上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西藏工业在技术上、结构上、管理上和劳动力供给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中央对西藏的总体供给模式也在这时期初步形成,西藏工业的外生性特征也随之产生。

总之,从发展阶段上来看,民主改革后到西藏改革开放前这20年是西藏现代工业的全面发展阶段;从发展特征上来看,既带有全国的一般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从产业结构上来看,既初具规模又相当不完善;从发展动力上来看,主要靠国家扶持,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弱。但不管怎样,它毕竟开创了西藏现代工业发展的新局面,西藏的工业化进程也将持续下去,并随着之后的改革开放而逐步走出一条带有自身特征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Yeh.Emily.Taming the Tibetan Landscape:Chinese Develop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D].UC Berkeley,PHD,THESIS,2003.

[2]PPKaran. The Changing Face of Tibet [M]. Lexington:University Pressof Kentucky,1976:50.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西藏工作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03.

[4]乔元忠.全国支援西藏[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5.

[5]王小彬.经略西藏:新中国西藏工作6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1.

[6]多杰才旦,江村罗布.西藏经济简史[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319.

[7]多杰才旦.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57.

[8]次旺俊美.西藏宗教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239.

[9]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262.

[10]温军.西藏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探讨[J].中国藏学,2003 (1):23.

[11]余振、郭正林.中央财政补贴与西藏发展[J].中国藏学,1998(1):24.

[责任编辑刘金荣]

中图分类号:D0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0438(2016)05- 0001- 07

收稿日期:2016-01-25

作者简介:李国政(1981-),男,河南卫辉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兼职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藏现代工业发展史研究(1951-2010)”(12YJCZH10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进程思考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男女平等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阻碍
论文莱的民族独立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