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廷与“九一八”事变
2016-04-13左家文
左家文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天津 300387)
王正廷与“九一八”事变
左家文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天津 300387)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在外交部长王正廷的主持下,围绕废除不平等条约开展了一场温和型的革命外交运动。“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打破了这一进程,让王正廷的外交工作异常艰难,最终在民众的抗议下引咎辞职。在这期间,南京国民政府同列强艰苦谈判,收回了关税主权,部分租界与租借地等,但这场外交运动也因国家内忧外患而失败。
王正廷; 外交; “九一八”事变
王正廷,原名正庭,字儒堂,号子白,浙江奉化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官,早年接受西式教育,北洋政府时期担任参议院副议长及外交总长。1919年为中国出席巴黎和会全权代表之一,坚持拒签对德和约,获得国内舆论好评。1928年6月王正廷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推行“革命外交”,主张改定新约。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因遭学生痛打而引咎辞职。本文主要对王正廷的外交政策及与“九一八”事变的关系作出简要分析。
一、“九一八”事变前王正廷的外交主张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面对国内外的局势,提出了“改定新约”的外交方针,希望能在“中国统一告成之会,应进一步而遵正常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及相互尊重主权之宗旨”[1]。王正廷就是这种对外方针的主要推动者,有学者评论王正廷的主张为“温和型革命外交”,意为将“传统外交”与不屈不挠、锲而不舍而且具有“攻击性”精神的“革命外交”,不完全诉之于胁迫性的言辞和行动,但却将说理性的辩论与半胁迫性的行动互为配合,其特色是坚持撤废不平等条约目标的逐步实现。[2]
王正廷的外交政策主要有这几个特征:一、注重撤废不平等条约,力求达到关税自主,取消领事裁判权。王正廷不论是在外交纪念周上的报告,还是在对外界的宣传演讲中,都多次重申他的理念,他认为当前与各国所签订的条约,最不平等的地方有五个:“一、关税不能自主;二、有领事裁判权;三,驻外兵;四、各国有内河航政权;五、列强有租界及租借地”[3],因此他在上任后就着重解决这几项外交问题。王正廷希望借助国内政治统一,要求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高涨的有力推动,通过和平的谈判手段,达到与列强废除不平等条约,重新订立平等新约,真正拥有与列强平等地位的目的。王正廷认为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立场必须要坚定,但如何废除却可以采取有弹性的办法。这也就是他自己提出来的“于铁拳之外,罩上一层橡皮”[4],即在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的时候,可以采取分阶段的方法逐步取消,本着诚信互惠平等的精神,根据法律适时而变,以此达到订立新约的目的。二、希望通过与欧美国家的外交活动来制约日本。由于以前签订的关税条约已到期,王正廷照会各国公使商议修约问题。仅在1928年下半年,通过外交谈判与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多个欧洲国家签订了新的关税条约,而此时只有日本一国仍然阻挠,但由于在外交上处于孤立地位,最终日本不得不接受我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在1929至1930年,王正廷把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与欧美国家谈判撤废领事裁判权的问题上。在谈判过程中,王正廷始终将日本与其他国家一视同仁,对于日本提出的苛刻条件不予考虑。他希望能跟欧美国家和平谈判,如果取得进展,这样会使日本处于孤立地位,外交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不过英美等国在撤废领事裁判权方面态度始终强硬,谈判几乎没有进展。三、与日本的谈判多次停滞,外交工作逐渐引起国人不满。王正廷上任之初,由于在修订新约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一度使国人内心振奋,全国成立了多个外交团体,如反日会、废除不平等条约促进会,支持国家的外交工作。不过在与日本交涉重大悬案、撤废领事裁判权的过程中,却断断续续,多次陷入僵局。王正廷认为日本“似欠诚意”,对于“承认其在满洲之政治地位”[5]的要求不予退让,双方一直处于试探阶段,且最终目的并不一致,因此中日双方交涉几近停滞,没有实际的外交成果。外交方面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日本侵占东北的进程加速。到了1931年,中日宁、汉、济三案仍未解决,万宝山事件、朝鲜排华事件、中村事件的发生使中日关系紧张到了极点,中国方面的谈判工作受到了国内的责难。时人批评中国在与日本的外交谈判中并不积极,“忽视搁置”,待日方发出交涉时才开始与之谈判;既不能“进而挫人”,又不能“退而自卫”,反而让日本占得主动权。[6]民众反日浪潮高涨,认为中国外交软弱无能。王正廷对此作出辩解,认为此时不应“不计利害,与人孤注一掷”,而是及时补救,“研究其根本问题”[7],但仍然无法平息国人的愤怒。这就是“九一八”事变发生的背景之一。
二、“九一八”事变期间王正廷的外交活动分析
1931年9月18日,日本南满铁路守备队突然向我国沈阳北大营发起大规模进攻,同时开始攻击沈阳城,“九一八”事变在日本军部的狂热侵略下终于爆发。接到消息后,王正廷立即照会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就日本侵占沈阳事件提出严重紧急抗议,要求“日本军队停止一切行动,并即日退回原防地点”[8],同时电令出席国联代表施肇基,“向国联会报告,请主持公道”[9]。面对全国军民要求奋起抗日的呼声,王正廷向日军发出“二次抗议”,要求日军退出占领区域。蒋介石回到南昌后,在主持全体在京中央委员共商时局的会议上,当面告诉王正廷两句话:“军事上虽取不抵抗,在外交上则绝不能屈服”。[10]248根据这一指示,王正廷在9月21日外交部纪念周上作了关于对日外交方针的报告,内容主要为“已将详情电达日内瓦本国代表,想联会方面,当能处理此事;深信前年签订凯洛克非战公约,确能保障和平,排除武力”[11]。
其后几天,王正廷一直用“求援外交”来挽救全局,一方面他时刻保持与国联的联系,中国代表在国联发表宣言,要求依照《非战公约》制止日本侵略。国联理事会经过商讨后,英国认为“涉及凯洛公约,应将讨论经过通知美政府”,并“要求日军撤回原防,派遣委员赴满调查”[12]。另一方面尽力安抚民众的情绪,9月22日,中央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声称中央“必以最大之努力,挽此未有之危局”,告诫群众要“确实团结,坚定沉着,加倍刻苦”[13]。不过,在如此声势浩大的抗日浪潮中,《告全国同胞书》仿佛成了一纸空文,无回天之力。
由于美国保持中立的态度,这也对英法国家产生强烈的感染,在他们的操纵下,国联做出提议,请中日政府通过和平谈判方法,由中日代表会商切实办法使两国立即撤兵。收到国联消息后,王正廷除了第三次向日本发出严重抗议以外,还电复国联,“对行政院决议办法表示满意,声明本国未采任何军事行动”[14],表示一切听命于国联,同时告诫全国人民保持冷静的态度。
与此同时,日本方面一直保持强硬的态度,9月24日,东京的《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发布,完全追认了关东军不得不占据满洲各要地的“合法性”。在国际上,日本坚持拒绝国联派遣调查委员,并向国联送达《日政府声明书》,声称是“华兵损毁南满铁路滨阳附近一假路轨促成;否认进兵长春以北”[15],认为满洲事变纯属“自卫”,拒绝国联进行调解。国联随后宣布终止调解东省事件,这个结果也宣告了王正廷依靠国联调解的外交工作失败。
三、王正廷辞职风波
呼吁抗日的声音在全国汹涌而来,各界民众纷纷组成抗日救国会,希望出兵抗日,重新确定对日方针,其中也有不少要求政府“惩办不力外交官”。上海八百多个团体举行二十万大会,通过第七条决议就是“枪毙王正廷”[16],甚至还有政府官员弹劾王正廷办事无能。
1931年9月28日,中央大学及复旦大学等千余名学生冒雨到中央党部请愿,提出积极抗战,撤换外交官等决议,并要求蒋介石接见,国民党的几位元老于右任、戴季陶等人出来接见,劝学生们各回院校。没有见到蒋介石的学生们怒气冲冲,对“国联对于满洲事件之决定颇为忿怒”,便以王正廷为忿怒对象,冲进了外交部。当时“声势甚盛,门警闭门不及”,“学生数百人闯入外部,捣毁所有窗门与陈设”[17],学生们见王正廷坐在办公桌上,便用棍棒、碎玻璃攻击,王正廷深受重伤,最后在他人援救下乘汽车逃走。实际上王正廷早些时候便接到警告,但仍答道要“在任尽职,虽死不辞”,显然这种情况也是他从未预料到的。
最后,王正廷在10月1日向国民政府行政院递交了辞职书。10月3日,国民政府明令:外交部长王正廷呈请辞职,准免本职;特任施肇基为外交部长,施未到任前,由外交部政务次长李锦纶代理部长。这也表明王正廷此先费尽心力的改定新约,撤销外国领事裁判权的活动因此前功尽弃,三年多时间的“革命外交”也退出舞台。
究其原因,王正廷的外交主张重心在于收回关税自主权,撤销外国领事裁判权,在与外国的交涉中做出一些妥协性的让步,以达到改定新约的目的。这不免让国人认为是用卖国来换取利益,王正廷在当时也背负了不少骂名。“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下达军事不抵抗,外交不屈服的政策;外交部虽然声称抗议日本,却迟迟不肯出兵;国联的作用也微乎其微,最终让各界群众更加愤恨,造成多次请愿,殴打外长事件的发生。事后也不乏有人为王正廷辩白的,如于右任曾说道“关于外交当局,此次固有应负的责任,单页不仅外交当局,即整个政府,整个中央,都应当负责的”,立法委员林庚白认为“士论或以‘九一八’之变,归咎王正廷。实则日本之处心积虑以谋我者盖久,而当时东北之事,又非当局所得而越俎,此稍明国际情况与远东运势以及中国政治者所习知,宜非正廷之罪”[10]253。不过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王正廷过分重视改定新约的活动,而且过分重视与英美国家的谈判,从而忽视了中日关系之间的恶化。在与日本谈判时,王正廷一直自信满满,对于日方的无理要求概不同意,并且不寻求可能的解决渠道,中日双方只是一直坚持各自的立场,无法沟通,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四、总结
总的来看,在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行改定新约运动,与外国平等谈判,收回我国的权益是极其艰难的,王正廷在任的几年也取得了一些外交成果。不过成功的外交不仅要靠外交人员,还需要政府的支持,民众的参与,稳定的国内局面,“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就是一个例证。
[1]对外宣言修正发表[N]. 申报,1928-06-16.
[2]李恩涵. 论王正廷的革命外交(1928—1931)[J]. 抗日战争研究,1992(1):52—75.
[3]王正廷演讲外交[N]. 申报,1928-11-29.
[4]楼桐孙. 新约平议[J]. 东方杂志,26卷,第1号:13.
[5]中日交涉断续关键[N]. 申报,1929-02-22.
[6]外侮与外交(三)[N]. 申报,1931-07-24.
[7]王正廷报告万、鲜两案[N]. 申报,1931-07-28.
[8]外部提出严重紧急抗议[N]. 申报,1931-09-20.
[9]施肇基将请国联主持公道[N]. 申报,1931-09-20.
[10]完颜绍元. 王正廷的外交生涯[M]. 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248.
[11]外部纪念周王正廷报告[N]. 大公报,1931-9-22.
[12]国际理事会讨论满洲事件[N]. 申报,1931-09-23.
[13]中央发表告全国同胞书[N]. 申报,1931-09-23.
[14]王正廷答复国联通知[N]. 申报,1931-09-25.
[15]日政府声明书[N] . 申报,1931-09-26.
[16]八百余团体二十万群众举行抗日救国大会[N]. 申报,1931-09-27.
[17]首都学生冒雨向党国请愿,竟攒殴外长王正廷至受伤[N] . 大公报,1931-09-29.
Wang Zhengting and the September 18th Incident
ZUO Jia-we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i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g 300387, China)
In the early time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Under the host of foreign minister Wang zhengting, the abolition of the unequal treaties has carried out. The diplomatic movement is called a revolution in the mild way. The outbreak of the September 18th Incident broke the process, make diplomatic work more difficult. Eventually, he had to resign under public protests. During this period,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negotiated with West powers and took back the customs sovereignty, part of concession. But the diplomatic movement also failed because of national malaise.
Wang zhengting; diplomatic movement; September 18th Incident
2016-05-17
左家文(1992— ),女,天津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K264.2
A
2095-7408(2016)04-00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