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的“理”与“情”探究

2016-04-13张爱芹王智礼朱丹丹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个体育人

张爱芹,王智礼,刘 磊,朱丹丹

(1.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 201318;2.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上海 200031)

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的“理”与“情”探究

张爱芹1,王智礼1,刘 磊2,朱丹丹1

(1.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 201318;2.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上海 200031)

以大学章程为载体的现代大学制度逐渐建立和完善,提升了高校学生管理的秩序和效率。然而,现实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秩序的维持或制度的执行,而是对个体开展的富有生命力的育人活动。文章从现代大学制度构建视域下“情”与“理”回归的必然出发,解构学生管理过程中“制度化”偏向“技术化”的怪圈,同时从主客关系、权利关系、民主协商层面重构制度体系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新视角。

现代大学制度;学生管理;视角

伴随依法治国和高校科学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以大学章程为载体的现代大学制度逐渐建立和完善,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逐渐变得有章可循,提升了管理的秩序和效率。然而,现实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秩序的维持或制度的执行,而是对个体开展的富有生命力的育人活动。制度提供“理”,育人充满“情”,如何在现代大学制度构建背景下平衡好 “技术性”和“人本性”,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崭新问题。正如美国管理专家亚柯卡所说,“在我看来,任何管理的最佳规则是选定一种你我都满意的方式,彼此恪守,奉行不渝。”

1 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情”与“理”回归的必然

无论是制度化管理还是人性化管理,其目的都是最大限度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顺利实现管理目标。在现代大学制度构建视域下,缘何要实现“情”与“理”的回归?

1.1 高校育人理念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一理念传达给我们的是“和谐”与“民主”,对于高校的育人来说则是一种管理态度和处事准则[1]。与此同时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学生个体意识的逐渐增强,育人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它要求我们在育人实践中坚持依靠学生﹑相信学生﹑正视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服务学生。相比而言传统的育人理念注重的是对学生的规范和约束,所凸显的特征是对纪律的遵守和所产生行为的一致,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他控”。它“追求一个步调﹑一种风格﹑一种色彩,不但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个体人的需要及其发展需要的差异性,更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时代特征的转变使得高校育人范式发生转变,我们的育人手段正在从一种“刚性”走向“柔性”。柔性化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依据的是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规律,强调在方法上的非强制性”[2]。柔性化管理的具体表现则为,育人主体为“全员性”﹑育人过程为“协同性”﹑育人目标为“多样性”﹑评价方式为“多元化”。在这样一种高校育人理念的支撑下,现代大学制度不仅是手段和规约,更应自

觉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心理﹑行为﹑意志﹑品行等,在大学生管理模式上构建“有情”品质和“有理”属性。

1.2 高校管理制度的转变

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与传统大学管理制度的最重要的区别是话语权层面的变革。《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41条指出,“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涉及到,要加强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这也就是说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学生不再仅仅是制度的规约者,而是以参与者身份进入制度制订的过程中,这也是学生权利意识提升的重要表现。在这样一种参与式话语权下,不管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订还是执行,都需要制度的制订者和规约者之间开展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调研﹑沟通﹑反馈等。这是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育人模式和育人环境转变的需要,更是提升我们高校学生管理时效的重要举措。在制度规约视角下,“有情”﹑“有义”开展高校育人工作,是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前的新问题。

1.3 高校多元群体的呼唤

当前高校处于一种多元群体共存的状态,学生个体特征多样,从出生年代来看有“80后”﹑“90后”甚至“00后”;从家庭环境来看,有“富二代”﹑“农二代”﹑“官二代”还有“穷二代”等;从价值取向来看,有积极进取者更有消极怠慢者﹑有出世主义者更有入世主义者。在校群体从个体表现来看更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等。不同特征群体纷繁复杂的聚集现在的高校,嵌入在各种组织关系中,共存共生。在这样一种情境下,高校成了将人与人连接成从与众的组织。这一组织如何实现管理的和谐﹑如何达成多元的管理﹑如何创建健康的环境等,这些问题的浮现都要求高校不得不面临情理与治理的融通管理。

当前管理理念的转变,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制度不再是我们在管理过程中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而是维护学生尤其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个人的权益,保护权利的保障,这也构成了制度制订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避免从“制度化”走向“技术化”的怪圈。

2 解构高校学生管理从“制度化”偏向“技术化”的怪圈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并将此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高校开始了完善大学章程,制定规章制度,以此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抓手”。然而制度管理同样是主客体双方的建构性行为,不应完全成为管理学校的“指挥棒”。进而使得在制度管理不成熟的今天,往往存在“制度化”偏向“技术化”的怪圈。

2.1 制度体系下管理目标偏向工具性

《辞海》将制度定义为:“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现代组织行为学研究发现,组织特性和组织中的人性与组织内部管理制度的取向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什么样的组织特性观就有什么样的人性观,从而产生相应的管理取向,反之亦然。据此我们不难演绎出,我们对人性的诉求以及高校组织特性的诠释和定位,决定我们坚持何种高校管理制度的取向[3]。当今形势下,高校育人管理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可衡量的效率,进而使得我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目标过于强调工具价值,而忽略了人文关怀的意义价值。最为常见的则是在高校的帮困助学工作中,管理者注重的是奖助学金的评比流程,并逐渐成为一种程序性工作来开展,忽略了其最本质的育人需要。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更多的是充斥着行政化﹑标准化的味道,在管理过程中,我们坚持“稳定大于一切”的管理理念,但却忽视了管理过程中的柔性理念与全过程引导,制度成为了管理的工具,而忘却了管理的最终目的。

2.2 制度体系下管理主体偏向师本性

高校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个体的发展,其所进行的管理活动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双向行为的互动和关系的演绎。而如今“制度化”偏向“技术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则是传统的“师本”观念。在这一观念下,充斥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是规章的规定,管理

小说主人公斯库特在经历与老师同学冲突,莫迪小姐房子失火,汤姆被指控案以及万圣节夜遇袭后,在她父亲、保姆、伙伴、邻居,亲戚等引路人的呵护和指引下逐渐成长成熟起来。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来探讨成长路上引路人角色的重要作用。

文件的执行﹑管理命令的下达﹑各种奖惩措施的推行等,忽略了个体对管理措施的感受的感知﹑管理内容的需求﹑个体情感的寄托以及个体的自我激励等。多年来强调的是“师道”尊严,而不是“学道”尊严。教师是权力的主导者,学生是接受者,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被“主奴”模式所替代。“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陈腐的人类关系,已经遭到了抵抗。”[4]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主动与学生积极沟通和交流,在这期间制度更多的应该是提供一种平台和双方权益的保障,师生之间的活动更多的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彼此沟通﹑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过程,充满着主体间性(教师学生双主体性),这样才能更好的破解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师本性”,构建“双主体”。

2.3 制度体系下管理过程偏向顺应性

当制度成为“手段”则必然会导致管理的目的成为“顺应”。制度为管理者提供了让学生“归顺”的工具。而在利用这一工具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我们需要区分的一个重要概念则是“归顺”与“内化”,作为正在成长中的“个体”他们离不开与此相应的规章制度,对自己的态度﹑思想﹑行为等进行必要的约束,但是与外在的约束相比更需要是将其“内化”。而不是达到管理的“归顺”目的。现如今高校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90后”,从其特征来看,他们充满灵性和朝气,富有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是充满个性和具有革新思维的一代。正是基于此,我们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他们既是“被管理者”身份的客体,更是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理念的“主体”。我们应关注他们的价值理念是否与学校的管理理念趋同,他们是否接受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否主动地将其“内化”。

高校学生管理中最本质的特征应该是师生主客体之间管理行为发生过程中彼此应该遵循的规则和理则,但是这种规则和理则不仅仅包括外在的制度规约,还应该包括内在的情感规约,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重构制度体系下高校学生管理的视角势在必得。

3 重构制度体系下高校学生管理的视角

在解构制度体系化高校学生管理盲点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需要重新确立制度体系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视角或新途径,如何正确运用“制度”,如何实现“有情”与“有理”的和谐。所谓现代学校制度,是指为适应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需要,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以新型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科学的学校治理模式为依托,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目标的指导﹑协调﹑规范学校及其相关组织﹑相关活动以及相关人员的行为规则[5]。

3.1 重构制度中的主客关系视角

制度的制定不仅仅要考虑管理目的的达成,更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在以往的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大学生往往被视为制度执行的“客体”,而他们自身好像也习惯了这种“被动”和“规约”,在这种界定明显的主客关系下,制度成为“技术手段”是不难理解的。然而现代大学制度所重构的是模糊主客关系,双方共同成为制度制订的“主人”或者“参与者”,制度所发挥的是“理”与“情”的和谐作用。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把大学生看作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给予他们充分且自由的对话权利,教师作为管理者个体转换自己曾处在的师道尊严的地位,以“引导者”和“对话者”的视角来启发和指导学生个体,努力让自身转变为大学生的“知心合作者﹑友善倾听者﹑个性赏识者﹑成长促进者”。让大学生在管理者的引导下,自觉﹑自发成长与成才,从而形成双向互动,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完善的和谐体。这样制度所达成的不仅仅是手段目标,更重要的是一种育人目标。

3.2 重构制度中的权力关系视角

“权力”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ntorias”,意思是权威﹑法令和意志。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大学生管理制度能否实现“理”与“情”的统一,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则是学生是否作为重要个体深度参与了学校制度的制订过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十一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化管理和监督制度的建立

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要健全学校管理制度,确保学生权力在学校管理中实质性参与。第二,要从多样化的途径和实际效果等层面评价监督制度的效用。第三,通过设立网络互动﹑校长接待日等健全沟通渠道并使之成为一种常态。一项管理制度中只有包含了学生的权益,才能在其执行过程中有效保障其利益,也才能真正实现制度不仅仅是“规约”而更多的是“保障”。以高校奖学金评定为例,学生代表要参与奖学金评定规则制订过程,同时还要召开学生听证会,还应建立顺畅的申诉通道。这种学生参与并发挥应有权利的高校管理,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必经之路。

3.3 重构制度中的民主协商视角

所谓民主协商则是在不同个体之间(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建立一条经常化﹑制度化的对话通道,进而实现高校﹑教师﹑学生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和多赢局面。在目前状况下,大学生主体与教师或者高校的协商主要局限在向管理者或者辅导员直接反映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拓宽学生个体与教师和高校之间的协商方式。首先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师生联谊活动,来融洽和拉近师生关系,在此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学生个体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来接近最真实的个体,进而促进协商的开展。其次,可以通过设立主管领导意见箱或者设定专门的校领导“接待日”,让管理者有机会﹑有途径倾听最基层学生的信息,从而不断促进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凸显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文性。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指出,每个人都是管理者,管理的终极追求是自我管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秩序的维持或制度的执行,而是对个体开展的富有生命力的育人活动,制度提供“理”,育人充满“情”,让二者在相互统一中回归和谐。

[1] 冯培.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8.

[2] 司江伟.20世纪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发展的对比[J].科学管理研究,2003(1):80.

[3] 孙绵涛.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01-402.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

[5] 康翠萍,李广海,金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框架下的大学章程建制之思考[J].高等教育评论,2014,1:1-11.

On the "Ethic" and "Affec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ZHANG Aiqin1,WANG Zhili1,LIU Lei2,ZHU Dandan1
(1. 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 Health Science,Shanghai 201318,China; 2. Shanghai Education Evaluation Institute,Shanghai 200031,China)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running orderly and efficiently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perfec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which takes university charter as a vehicle. However,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not only to maintain the order or to obey the rules,but also to carry out educational activities with vitality targeting individuals. Starting from the return of "ethic" and "affection" under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this study firstly deconstructs the queer cycle of the preference of "technical management" over the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in student management,and then tries to reconstruct a new management syste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bject-object relationship,the rights and the democratic consultation.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student management; perspective

G647

A

1672-6138(2016)04-0046-04

10.3969/j.issn.1672-6138.2016.04.010

[责任编辑:钟艳华]

2016-08-29

上海市学校德育课题(2016-D-112)。

张爱芹(1984—),女,山东德州人,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个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