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生和家长都成为课程建设主体
2016-04-13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潇翔小学曹瑞敏编辑张小彩
文 |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潇翔小学 曹瑞敏 编辑 | 张小彩
让师生和家长都成为课程建设主体
文 |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潇翔小学 曹瑞敏 编辑 | 张小彩
2013年,我们在对学校历史文化以及发展优势、劣势、资源等分析思考后,确定了“自然生长”的教育的特色方向,把“自然生长,自由飞翔”作为学校的发展理念。自然生长不是无序生长、盲目生长、野蛮生长,而是道法自然,按照自然本身的内在规律生长。自然生长教育就是按照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教育规律,引导学生内在地自主地生长。这种生长是丰富多样的、是自愿自主的、是努力地去实现自己的最好的生长。
“自然生长”成为学校课程整合的核心。于是,我们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进行课程的整体架构,围绕“读中学”“做中学”“行中学”三个方面开发与实施课程。
以课程建设引领学校发展的进程,改变了学校的组织样貌与文化生态,让与学校相关的三个群体成为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主体。
教师参与课程建设
我们采用了三种策略。
自组织建设对老师们的业余爱好予以支持,让他们的学校生活丰富而多元,并释放自己的潜能。由此,太极社、乒乓社、书画社、瑜伽社及读写社、合唱社等一个个自组织机构在老师们中间自发地建设起来。如太极社社长袁广雁老师带着老师们从太极拳、太极球打到太极剑,太极不仅成为老师们的健身之选,也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为每班一周安排一节太极课,大课间活动中有了太极时段,社团中有了太极球社。太极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迟秉财老师的书法课改变了学校语文教师兼任书法教学的局面。书法社团不仅在固定时间活动,每天的午休时间也被迟老师拿出来引导有兴致的孩子们练习,于是有了师生书画展、班级硬笔书法展、学生个人软笔书法展……自组织中的自成长使老师们的才能与爱好发展成为引导学生成长的课程。
共同体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形成了“常规教研、实验研究、课程开发、读书成长”四个共同体。“课程开发共同体”以课程分组,以开发课程、实施课程为重点服务教学。“五名”课程的开发者来自语文、音乐、美术、科学四个学科,“名人、名著、名曲、名画、名胜”中外各半,分别选100项,开发出“读中学”课程的一个分支。“经典”课程的开发者是几位语文老师,精心编选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道德经》《诗经》《笠翁对韵》《增广贤文》。“中国神话”课程的建设者是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从浩瀚的中国神话故事中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特点的神话故事,编纂、注音、插图,让孩子们去感受中国人自己的“创世纪”。“感恩教育”课程的开发者是班主任老师,围绕“感恩祖国、感恩亲人、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五个方面,活动、体验、评价,以班队活动、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共同体团队以一个主题课程为核心,去行政手段,集民间力量,形成适合孩子发展的课程。
项目组认领校园“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这类课程以往都是学校层级组织负责全程,教师与学生属于被动的执行者和被评价者,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发掘教师的内在潜力,让他们主动而富有创造性地参与到这些课程的创建中呢?我们尝试运用项目认领的方式。今年的体育节就做了第一次尝试。学校公布体育节项目——竞技运动会、跳绳综合项目、太极比赛、围棋比赛,将项目分散于一个月的时间内进行;项目认领人具有组建团队、规划时间、制订方案、分配空间、组织比赛、支配资金的权利及合理运用各类资源,使各项比赛有序、有节进行,达成运动、健康目标的义务。
项目组认领方式,打破了学校工作行政运行的惯例,让课程的运作自动进入师生教育生活系统,自下而上地关切学生需要、班级需求、教师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能量并给予老师成长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的发展有更充分的空间、更广大的资源支持。
这样的由课程建设而生发的组织变构,让老师的角色在学校中逐渐增多,并且在不同的工作平台上不断转换,权利取决于角色而非职位,组织由事的运作转变为人的发展,形成“维可牢”组织的样式,“人”站在了组织的中央,学校课程由此而丰富多样起来。
家长参与课程建设
家长成为课程,成为学校的同盟军,用其多样的职业特点和各自的阅历、视野补充学校课程,完善“做中学”“行中学”体系。这一项目中,我们组织家长委员会成立了“实践活动、爱心互助、导师智慧、义工奉献、基地指导、母亲开讲”六大团队,实现活动课程开发的主题化、序列化。
实践活动的自组织让家长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生力军,打开了学校大门,让社会与自然成为学生的课程。三年级四班一位学生的妈妈是志愿者,她协同“爱基金”组织班级向青海同仁县索乃亥小学捐冬衣,辐射发展成全校范围的捐助,为青海多校学生送去温暖。一年级三班家委会得知了班中孩子的父亲患肝癌,发动家长捐款辐射为全校性的行动,让孩子们学习了现实中的爱心课程。走进自然的实践课程也被家委会设计得十分精彩。在二年级二班一位学生爸爸的倡导下,十多个班级的孩子参加了植树节“潇翔林”植树活动,植树的地方也成了孩子们环保教育的基地。一年级一班家委会组织了清谷田园农场的体验活动,孩子们做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推起小车、扛起锄头,认识家具、作物和蔬菜。五年级三班的科技小制作、二年级二班的海边流放、五年级二班的蒲公英公益活动、四年级二班的地质博物馆之行……十六个班级就是十六个课程场面,家长们成为每次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宣传者、记录者、保障者、总结者。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走出课本、走出校园,有了一个体验丰富的童年。
职业认识与自规划我们在家委会活动中设计了“家长进课堂”栏目。中高年级以每月一讲的形式,请家长们走进学校、走进班级课堂,讲述自己的职业。这项活动分为走进班级讲述、制作微课解说、走进现场体验三个环节。一个学生的爸爸讲“收藏”,带孩子们走进中国瓷器、家俱和小人书的世界;在检验检疫局工作的家长,向孩子们讲述出入境检疫的流程、作用;在会计岗位上的家长,给孩子们带来了原始报销凭证、报销整理单、记账凭证、月末报表等图片,讲述会计的工作性质和流程;在一家电子公司工作的家长,则通过“电力系统图”讲解“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的全过程,介绍火电、核电、风电、水电、太阳能、潮汐能、地热的利用方式……孩子们还在家委会的带领下走进110指挥中心、特警训练现场、海军航空学院,到实际岗位进行职业体验。部分家长还运用微课,拍摄并解说职业,记录现场工作的过程,存放于学校空间,便于孩子们对感兴趣的职业进行反复地观看。通过这样的职业了解、体验,孩子们开始在心里寻找着自己的爱好,进行着潜意识里的职业想象。
父母角色的自利用家庭中的父母角色课程如何自然地与学校的课程相连,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融成一体,让教育的合力引导学生的生长?我们探索着设立“故事妈妈”栏目,让低年级孩子们的妈妈走进课堂,给孩子们讲故事。《中国神话故事》是学校开发的一门课程,妈妈们在准备充分时走进了孩子的课堂。她们背故事、查资料、做课件、备道具、练讲解,给孩子们印发相关的材料,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等故事中。这样的课程,能和孩子们共历共学,妈妈们兴奋;能看到自己的妈妈登上讲台,孩子们骄傲;能得到每个妈妈的指导与讲述,班级全体受益。现在,已经有138位妈妈走进了低年级的课堂,亲密的家校关系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
学生参与课程建设
在“自然生长”的理念和以此为主题建设的学校课程中,发掘学生的内生力量,让他们也成为课程的主动建设者,是我们学校课程建设构想中的一部分。
让学生作品成为课程在“变作业为作品”的理念指导下,学生变被动完成作业为主动创造作品,而这些有创意的、记录自己创作过程的作品就成为改变自己和影响别人的课程。每个班级都有室内和室外展板,让孩子们各式各样的作品贴满展板。艺术节更是孩子们展露才艺的舞台,仅前年一次艺术节,就有“校园小歌手”“舞林大会”“器乐专场”三场音乐赛事,全校有382位学生登台,作为老师,看到了他们台上展示的精彩,更看到了他们脸上的发出的光彩。在此基础上,我们开设“做中学”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做的体验中获得经验、生成智慧。这类课程通过“动手做”系列社团课程选修的方式进行,分为“艺体训练类”课程,“实验研究类”课程,“生活技能类”课程。孩子们让自己作品成为课程,而作品展示,作为一种替代性评价的形式,提高和展示了学生综合能力。
让学生群体开发课程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活经历如何成为孩子们互学的课程?我们引导学生用自身的力量去研发简单的课程。在“行中学”课程中,我们探索建设了“齐鲁行、中国行、世界行”“三行”课程,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向户外,走向远方。旅行成为游学,成为长见识的过程,并成为一门课程。每个孩子的游历都不同,每个孩子的成果都具有个性,游学的故事、路线、见闻、感受都成为互学的课程。探索“踏青寻春、拈花入夏、一叶知秋、探雪历冬”“四季”课程,让孩子们走向自然、走向万物,在自然中学习、体验,四季探索的成果就成为孩子们的课程。“清明祭”“端午粽”“中秋月”“中国年”“中国节”课程,把中国传统节日放进课程去实施,于是就有了孩子们在春节里寻找、记录春联,参与制作年夜饭;有了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寻找自己生命的根,并做成各种式样的家谱;孩子们拔艾叶、包粽子、做月饼、赏明月……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在学校系统的经典诵读的基础上向实践方向行走,而这样的经历也通过孩子们自己的记录成为大家共学的课程。
让学生个体展示成为课程发现每一个学生个体,是自然生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思想。看到每一个、听到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生命打开的方式,而这种打开的过程也会成为全校共学的课程。“出彩潇翔宝贝”是为每个班级里某一方面出彩的孩子准备的板块,每学期一次,从特长技能到生活爱好、从文字到图片全面展示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的特长也成为大家共学的课程。“枫叶小剧场”是学校利用暑期时间专门为孩子们打造的展示他们自己的舞台,并鼓励他们能够自己申请用任何可能的方式展示自己。想要展示自己某一方面才能的孩子自主申请,自己准备展示时间、方式,自己布展,这本身就是一个由外部发现、自内部努力的生长过程。有个耳朵上戴着助听器、经常在校门口喊肚子疼不愿上学的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他用自己的色彩和构图征服了同学们,个人油画展在学校引起了轰动。还有几位学生组成二胡与巴扬小乐队演出……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在发光,都是很好的课程,都在以个体的自然生长带动群体的生长。
看到孩子、倾听孩子,我们的教育才能唤醒一颗颗童心;展示孩子,给他们各式各样的舞台,给他们成长的机会,他们就会把作业变成作品,把自己化作课程,慢慢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