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的价值思考
2016-04-1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五中学丁勇慧编辑李鲁山
文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五中学 丁勇慧 编辑 | 李鲁山
“小课题”研究的价值思考
文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五中学 丁勇慧 编辑 | 李鲁山
近年来,我校实施“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的行动研究策略,借助“小课题”研究的形式,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了学校发展。
何为“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基于工作实际,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任务,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观察、内省、反思、探究与行为跟进的一种研究方式。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形式灵活。可以一个人承担一个研究项目,单独开展研究,也可以成立两人以上的小组共同研究,还可以以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教学班的教师为单位,组建微型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第二,着眼微观。内容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某一问题、某种现象、某个想法。研究过程是灵活的,研究成果形式多样。
第三,周期较短。“小课题”研究关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慢则几个月,快则十几天便可完成。
第四,倾向个体。消除了课题研究的“专利权”,实现了研究个性化,使“人人可做”“时时可做”“处处可做”成为现实。
“小课题”研究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材料、方法选择,方案制定等。
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采访,获得直接研究材料,或者通过体验、模拟等取得相关材料。
整理归纳——分析材料,寻找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初步研究结论。
充实材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围绕自己确定的研究主题进行不断的分析诊断,不仅对自己研究的主题要有较深入的认识理解,同时对其他教师研究主题也要有一定了解。最重要的是在整个“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每个教师既有较多的实践作为研究内容,又有亲身实践来验证研究猜想,还有其他教师提供的不同角度的思考见解,不仅研究过程真实、丰富,而且研究的实效性也很强。
“小课题”研究的实践
最近两年,学校的“小课题”研究不断调整优化,我们认识到,教师“小课题”研究的持续进行,需要专业的支持与引领,需要学校各种制度的保障,整个运作过程更需要一定的策略。
专业支持,引领教师的“小课题”研究。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现实困难,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在教师小课题确定之后,深入到教师群体中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在了解基础上,学校积极寻找与该研修主题相关的资源,与之建立联系,争取多种专业支持。
学校领导深入每个教研组,针对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小课题的选择、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实施等方面内容,对教师进行培训辅导。我们把研究方案制成了表格形式,来引导其建立科学的逻辑体系;在研究中期,我们开展了工作回顾思考、互助交流活动、“小课题”研究咨询汇报等,为教师提供了科学的帮助。
直面教学,做扎根教学实践的研究。“改进教学、发展自我”是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学校既关注对教师研究进行相应的规范,更注重引导教师直面教学中的问题,选择有意义的主题,让“小课题”研究真正扎根教学实践中。
“小课题”研究选题关注教师自我的经验。学校组织各学科组教师认真选题,鼓励教师从教育教学的角度选题、在切磋交流中发现课题、从学生反应中寻觅课题、从已有成果的应用研究中归纳课题。我们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组织教师交流,表述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疑点,然后让教师进行思维加工,并提出问题,把一个个小问题,转化成小的课题,最后指导教师分析背景,查找资料,形成课题并予以申报。
“小课题”研究过程注重操作的个性化。教师们选择能帮助自己研究和实践的材料和方法、方案制定等,阅读相关书籍,查阅历史文献,通过在自己班内进行调查、采访,获得直接研究材料,并及时整理归纳分析,寻找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研究中积累经验。
“小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展示自己的研究。学校搭建相应的交流平台,定期开展教学商会、主题式大备课、同课异构式会课、首席帮带、双师同堂汇报课、课题实验课、分层会诊式质量分析等实践载体,来鼓励教师展示和交流自己的课题研究过程和成果。
营造文化氛围,让教师乐于研究。我们在学校里积极推广“分享与提升”理念,唤醒教师学习意识和工作激情,建立有效学习链。开展“讲述个人成长经历,彩绘学校发展轨迹”系列活动,以“教育叙事话人生”为主题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演讲,感动讲述者,启迪聆听者,用身边的人影响人,用身边的事感动人。为教师建立《教师个人成长册》,撰写《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寻找发展点,建立名师工作室,用先进理念、思想方法和实践智慧引领教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小课题”研究的成效
“小课题”研究使教师进入研究状态。教师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是基于解决自身的教育教学困惑或具体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微观的应用研究,是自主、自发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对教学过程的干预和改进过程中,不自觉地进入了研究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直接指向课堂,追求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的行为。
实践证明,“小课题”研究以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一线教师在“小课题”研究中,更容易找到研究的方向。
“小课题”研究实现了减负增效。教师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训练、教学方案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等问题的研究,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对小课题的结题验收,不仅看教师研究过程档案,还要听教师的研究课,看教师研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解决了多少、效果如何。实践证明,“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解决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它的即时效应主要表现在教学状态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再是比拼时间、耗精力,而是比窍门、比效率;教师不再消极地抱怨学生差、环境差,而是主动寻找问题、找对策,对自己的学生和班级充满信心。
“小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结构中,教育科研能力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是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实践活动,教师面对着复杂的教育情境,身边时时处处都会出现问题,需要进行大量创造性劳动。新课改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必然要求教师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并且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要“学好”,还要“好学”“会学”。
因此,研究也就成了当代教师职业的重要特点,“小课题”研究使教师回归到其职业特性的本来面貌,促进教师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内涵,求得自己与时俱进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