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绿色体验渠道为小学品社课教学“提鲜”

2016-04-13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第一小学曾肖媚

师道(教研) 2016年4期
关键词:品社玄奘时事

文/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第一小学 曾肖媚



开放绿色体验渠道为小学品社课教学“提鲜”

文/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第一小学曾肖媚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社课应该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更多的体验渠道,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而绿色是生命的原色,绿色体验渠道,寓意体验渠道要顺应学生的天性,释放学生的潜能,提升学习的效能。绿色体验渠道包括哪些呢?恰当地进行课程整合,正确利用好网络资源,提供更为多元的活动,这些均是属于绿色的体验渠道。只有开放这些渠道,品社教学才不会沦为简单的说教和思想教育,品社课才会变得鲜亮、鲜明和鲜活。

一、开放绿色课程,学科整合让品社课内容变“鲜活”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涵盖了行为规范、爱国主义、历史地理、环境天文等的综合学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它学科的学习,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品社课教学如何让学生可以获得其他学科的知识?如何实现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育实效?例如:在教学广东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文明的摇篮》一课时,在学生初步了解玄奘之路的路线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了解玄奘之路的长度,进而感受玄奘取经求法的辛苦,我让学生利用已经学习的比例尺知识,先在小组内估算玄奘之路的长度。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玄奘会使用什么交通工具?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走完全程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待学生猜测后,再适时点拨:“面对如此艰险漫长的征途,玄奘没有却步,历时17年完成取经,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受?”从而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以升华。在这节课中,比例尺知识的使用,使学生能够对人物所面临的困难有更加直观的感受,玄奘之路所体现的重大意义有更加深刻的体会。相对于干瘪枯燥的讲授,数学知识的巧用,其鲜活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二、开放绿色网络,时事元素让品社课外延变“鲜亮”

网络时事,即社会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和评论,具有及时性、新颖性。每天的网络时事,突破书本、教室的时空局限,直观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你我他,呈现出“鲜”“亮”等特点,深受中高年级学生的欢迎。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引入时事资源,打造精彩的品社课堂?首先,在课前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时事材料,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其次,在课堂中播放网络时事讨论,拓宽学习外延。最后,将时事资源与《品德与社会》进行有效的整合,引导学生讨论、辩论、评论,促进学生的品德内化。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五课《文明巨星》一课时,课文当中提到的中国的文学巨匠,只有古代的诗人,而没有现代的作家。我们就可以通过网络,收看近期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获奖介绍,让学生认识莫言,认识莫言的作品,讨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奖标准,讨论中国现代作家的成就等,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热爱,对国人获奖的欣喜和敬意。

利用绿色网络,引入时事新闻热点,让时事素材走进课堂,使学习的外延无限扩大,提高德育的效果,这种做法犹如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注入新鲜的血液,输送充足的氧气,避免了内容的空洞,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情感,使品社课变得更加鲜亮。

三、开放绿色活动,身体力行让品社课主题变“鲜明”

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样说来,品社课的主题应是一个个绿色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少先队活动、环保活动、心理课活动、节日活动等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我是环保小天使》《我是小主人,每天一家务》《为灾民捐出压岁钱》《健康长跑我最行》等实践活动,通过一个个绿色活动,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天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例如:教学完《地球上的水资源》后,学校正好开展3.22世界水资源日活动,我让学生为保护水资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生最后拟出了两份行动计划,并实施。第一,学生设计出保护水资源的宣传语,组成宣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在小区宣传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让大家都来保护水资源;第二,环保从小事上做起,如:家里从今天开始用淘米水浇花、用洗手水冲厕所等,逐渐带动家人行动起来,提高了人人从自我做起的节水意识。学生通过这些身体力行的活动参与,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让这节活动化后的品社课变得主题更加鲜明,效果更加突出。

责任编辑龙建刚

猜你喜欢

品社玄奘时事
时事半月谈
培养爱国情怀 争当文明主人——《品社》教学中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探微
时事政策
小议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所见之Ögä一词
玄奘
少年玄奘的奇妙漂流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爱你在心口难开
玄奘
让生活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