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玉祥诗歌中的重农情节

2016-04-13李玉才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冯玉祥农家农民

李玉才

宿州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安徽宿州,234000

冯玉祥诗歌中的重农情节

李玉才

宿州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安徽宿州,234000

“丘八诗人”冯玉祥将军的诗歌中有大量涉及农村、农民和农业生产的作品。在一些作品中,作者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农家的快乐,如无忧无虑的乡间牧童之乐、饭时农家的恬静祥和之乐、岁末农家的新年欢庆之乐、农家丰收之乐等;更多的作品则描述了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农民的痛苦生活,这些痛苦主要有田间劳作之苦、天灾之苦、疾病之苦、人祸之苦、外患之苦和生产落后之苦等;作品还对如何解救农民的痛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表达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

冯玉祥;丘八诗;重农情节

“丘八诗人”冯玉祥将军,一生写了约1400多首诗。在这1000多首诗中,有大量的涉及农村、农民和农业生产的作品。这些作品深刻体现了冯玉祥的重农思想,生动反映了冯玉祥的重农情节。但以往的“丘八诗”研究通常只对“丘八诗”的内容进行宽泛的介绍,很少出现专题研究。本文拟在思想内容方面对冯玉祥的农村诗试作简单探讨。

1 乐农家之乐

在冯玉祥的诗歌中,有不少描述农家快乐的场景。如:

几行桑树几块蔗,几亩红薯种山坡。

万千松柏栽山岭,竹篱茅舍近小河。

牛羊成群牧童放,既有鸡鸭又有鹅。

白发青年出碧林,儿童拍手正唱歌[1]90。

诗中描述了无忧无虑的乡间牧童之乐。又如:

我住泰山思武训,开办小学十数村。

学生家庭皆贫苦,子弟向来难读书。

且看此家破院中,母亲正在做女红。

婆婆依杖满面愁,多少苦恼在心头。

忽见小儿笑颜开,大呼哥姊放学回。

哥姊身上挂书袋,双双含笑走家来[2]1209-1210。

诗中描述了贫家子弟有幸读书之乐。再如:

土屋破旧低矮,顶上盖着秫秸。

小院实在热闹,人畜全家都在。

大石搭作饭桌,旁坐祖母孙孩。

孙儿呆看盘中,祖母手拿碗筷。

饭食多么粗劣,只有煎饼数块。

儿子还未吃饭,提水将牛款待。

黄牛正在吃草,牛绳拴着老槐。

左边小猪一只,吃的头也不抬。

一家和平安乐,景象真是可爱[3]69-70。

诗中描述了饭时农家的恬静祥和之乐。再如:

爆竹声连天,家家过新年。

穷人虽忙苦,亦得三日闲。

破陋院落中,茅屋三两间。

门上张福字,两旁贴春联。

祭桌院中供,灯笼树头悬。

主人手把帚,打扫在院前。

主妇进复出,头上戴花钿。

两个小孩子,衣着亦新鲜,

提灯跳又唱,欢乐满额颜[2]1281-1282。

诗中描写了穷苦农家的新年欢庆之乐。再如:

好山水,天气好,

生产东西知多少,

山上田,在山尖,

亦长稻米供人餐。

松树林,密且夥,

砍树作材无不可,

大竹笋,径八寸,

不笑亦能吓倒人[4]5-140。

诗中描写了勤劳农家的丰收之乐。再如:

樵夫打柴,足穿破鞋,

黎明上山,日暮归来。

百斤柴草,百里山道,

气喘吁吁,歪肩驼腰。

价值几多?三毛不过;

将钱买粮,不免饥饿。

苦则苦矣,含笑咪咪。

心安意得,自食其力[2]1317。

诗中描写了憨厚樵夫的知足之乐。

2 悯农家之苦

农家的快乐是有限的,仅有的快乐也只是苦中取乐。对农家而言,痛苦则是始终相伴的。“民间苦,说不完。”[5]85这有《农民苦》一诗为证:

农民事业最辛苦,朝夕携锄一再耘。

春初冒寒身起早,夏日当午汗湿土。

秋收未获粮差到,冬积无余债户找。

稼穑年年难温饱,号寒叫苦声如涛![5]111

冯玉祥以大量的篇幅,满含深情地描述了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农民的痛苦生活。

2.1 田间劳作之苦

在七月快要成熟的高粱地里,一个农夫头顶烈日,正在擗除高粱叶。“满地密密丛丛”的叶子使得高粱地“四面都不通风,有如笼中蒸煮。周身大汗如雨,呼吸几被窒住。头晕眼黑气喘,从早忙到天暮”[5]70-71。炎炎烈日下,一对父子在锄地。“儿子体强壮,终日不辞劳。老父亦不息,汗在苗下滴,筋骨瘦如柴,挥锄无气力。”诗人感叹“锄苗锄草又松土,农民工作多辛苦”[6]34。山坡上,两个农夫正在收割谷子,“裤筒高卷上膝盖,两腿黑皮裹筋骨,镰刀挥不住,热汗满身出”[6]38。

2.2 天灾之苦

旧时的中国,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不断,这是造成农民痛苦的重要原因。“小村庄,小村庄,一片衰落的景象!去年旱灾才过,今年又过水荒。”[7]74在描写水灾时,诗人写道:“黄河大水,汹涌如瀑。冲决堤坝,淹没田亩。千里百里,不见房屋。人畜飘流,难寻尸骨。有幸生者,无有归宿。”[5]63对于旱情的描写则是“天不雨,已数月,涧中水,多枯竭。居民皆恐慌,饮食两告缺。有时发现一泉源,珍惜有如身上血”[5]85。严重的旱灾常常让农民心急如焚,“爸爸扶耧娘前拉,五谷种子才种地下。天气焦旱雨不落,头肿牙疼二老急煞”[5]45。“陕西大旱连年,饿死的人成千累万。”[6]20

2.3 疾病之苦

除了水旱灾害之外,农民还要忍受无医无药的病痛之苦。“重庆许多大医院,一住就是几百元。穷人不仅无饭吃,有病更是无法看。”[8]64一个农村孩子患上了黑热病,“拖延已数月”,“亦欲求医生,无钱去请接。”想到城里去看,“只因家贫穷,药费无处借。抬至医院中,大夫不怜恤。证言病无救,立刻遭拒绝。茫茫无所措,抬孩停郊野。”“爷爷与父母,相对只呜咽。”[3]60

2.4 人祸之苦

农民的痛苦还来自穷奢极欲的统治阶级的永无休止的敲诈盘剥。

农民要受高利贷的盘剥。种地需要投入,许多身无分文的农民被迫举借高利贷。“种地更不易,一亩十二块,肥料须六元,种子还在外。若种十亩地,大洋须二百。利息是三分,又须六十块。”[5]19。粮食收成后,首先要还高利贷,“两眼睁睁望收成,收得谷子归债主”[6]34。

农民要受地租的盘剥。农民由于无地或少地,为了生活,只好租种地主的土地,忍受地租剥削。有的在收成之前,就定好了地租,“地亩尚未种,租价送老财”[5]19。有时地主任意增加地租,“种了十石谷,田地都是老板的。今年因为粮食贵,老板还要加租米。”就连地主废弃的荒地,农民开垦出来后,照样要交地租,“一朝开辟成好地,收得谷麦给他人”[3]66。

农民要受官府的盘剥。农民要负担官差,“农村已破产,土匪到处抢,归根说起来,都因政治坏。人民筑起防匪台,免得土匪攻进来。不过只能防私匪,官匪来了人民还得去接差。土匪掠,官匪刮,人民哪得有安康”[6]33。农民要负担税收,“抽税有人催,收税官负责”。就连在庙里卖香,也“年摊五十块”[5]19。“什么东西都加税,贪官污吏到处有,饿死穷人方罢休。”[7]68

沉重的负担有时逼得农民卖儿鬻女,陕西“武功县的人市,买卖男女好像猪肉摊”。“卖了人口才能完纳政府的杂税苛捐,只有一死!只有可怜!”[6]22-21

2.5 外患之苦

中国是帝国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农民深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苦。农村集市上“洋货倒比土货多,针线亦是出外国”[2]1320,愁眉不展的老农“无工做,苦徘徊”,政府“美国麦子又借来”[5]112。所以“乡民苦,乡民穷,金钱直往外国送”[2]133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入中国,富饶的东北被侵占,“黑的水,白的山,森林矿产与麦田,千里万里相牵连。日本军人逞强暴,一并夺去不肯还。”不仅如此,他们还肆意屠杀中国人民。因为“儿子被日本兵飞机炸死,牲口被军队牵去”, 翠屏山下的农民只好“婆母在前拉,儿妇在后推,公公撒种子,孙孙拉砘石”[3]44,艰难耕种。另一家农民在东北的儿子“工作被夺身被杀,留下一家三口,终日眼泪如麻”[5]88。

2.6 生产落后之苦

农民的痛苦,还来自生产技术的落后。农民耕地时,“老农六十一,赶骡耕山地。右手拿着鞭,左手把着犁。吁吁喘不住,汗流如雨滴。一亩未耕完,太阳渐偏西”[2]1293-1294。农民播种时“公公掌耧媳妇前拉,孙子拿种边走边撒。为何不叫牲口拉?家贫无驴又无马”[5]88。农田浇水时,“使劲摇辘轳,酸痛腰与肘。千摇与万摇,井水很少有。蔬菜不得长,脸苦皮亦皱”[2]1298-1299。秋收时,“打束成捆,手提肩扛,小车搬运,煞费周章”[6]45。脱粒时,“碌碡团团滚转,农夫牵骡打场”[5]84。磨面时,“老槐下,草屋旁,石碾子,在盘上。婆媳俩,推碾忙……粮压碎,做粥汤。几千年,老模样”[2]1311-1312。

一年四季,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中世纪的生产水平上,诗人感叹“生产落后,实可痛伤”[6]45。

这些天灾人祸,加上耕作技术的落后,使得终年忙忙碌碌、辛勤劳作的农民们常常在饥饿中挣扎。“辛苦工作所收获,又交地主又交官;交了粮和米,自己只好饿肚皮。”[6]96“自朝至暮不稍歇,所收不过十数钟。除去拿租税,不足熬稀粥。粒米何止半斗汗,劳苦所得难饱腹。富家一门笑,贫农千家哭。”[6]38为了填饱肚子,农民们只能“糠秕填肚内,春日仗野菜”[5]19。对此,诗人感叹“农民生活困苦,真是罄竹难书”[5]70-71。

3 探改良之道

冯玉祥一向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对广大农民的生活尤其予以关注,“农人如此苦,应该去解救”。“为他们,谋利益,比给自己更心焦。”[4]5-94他表示:“吾人应努力,务求贫苦同胞衣食住永保。冻不着,饿不着,收麦又收稻,那时你我的责任才算尽了。”[5]115

3.1 兴修水利

水灾旱灾始终是农民遇到的最大天敌,如何解决?诗人认为应当兴修水利,“如果认真办水利,定能免去寒与饿”[8]107-108。应在山谷间多打水坝,这样“旱不怕,雨不怕”,“有雨无雨都不急”,“管保无穷人,家家户户皆富裕”[4]5-183。应“多掘蓄水池,预防天干旱。凡事皆当恃人力,切莫靠天来吃饭”[5]85。应当“多掘蓄水池,机器把水抽。欧美人造雨,亦已有成就。如此雨不落,大可不发愁”[2]1298-1299。应当在四川灌县办水利大学,“学生应有三万个”[8]107-108,专门培养水利人才。他还特别提到注意水土保持:“山坡太陡了,把树砍了去。改作当田地,这样办不的。因为若无树,雨水便冲洗,土泥存不住,树木无所寄。还望有司们,禁止砍树木,禁止改田地,此事为最急。”

3.2 科学种田

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就要向欧美先进国家学习,“欧美用机器,我国用人力。人力耕一亩,机器耕百里。贫富迥不同,强弱自悬异。若要比人家,快将科学习”[2]1293-1294。要向苏联学习,“别人国家,集体农场,连阡累陌,此村那庄。集中管理,共同担当。科学耕种,生产大量。机器收割,迅速优良。秋收时节,跳舞歌唱。欢天喜地,全国若狂。农村繁荣,民富国强。改我农业,彻底是尚。苏联办法,最可效仿。努力努力,迎头赶上”[6]45。

3.3 兴办教育

没有文化,农村落后,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必须依靠教育。“老百姓,知识差,信命运,受欺诈,不识字,十之八。此等事,关系大,除文盲,速计划。用科学,来教化,利人民,福国家。”[2]1334他认为“教育要猛进,国弱大众贫,实践重科学,始有真快乐”[2]1284。他呼吁“全国贫民知多少?各地宜速设学校”[2]1209-1210。他还认为兴办教育,一靠国家,二靠社会,“大众难读书,国家须栽培。大量办义学,急务此为最”[5]97。

3.4 社会改革

诗人认为:“农工整年不得空,既劳苦,反受穷。阔人整天讲舒服,穿绸吃肉住大屋。社会不平有如此,要改革,从今始。”[2]1322。在农村,产生“乐和苦,富和贫”对立的原因主要是 “土地分配不平均”,因此要改革这一问题,就必须“耕者皆当有其田”[3]66。而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耕者有其田’,总理有遗言。我等是信徒,盼求其实现。我等是仆人,应帮主人干。”

3.5 生产节约

冯玉祥认为,改善人民生活,需要生产节约。一方面,“为大众,须提倡生产,生之者众,食之者寡,如此大家方不至饿杀。多养果木树,多养鸡与鸭,养鸽养鱼又养蛙。只要不怕,只要失败不怕,一定能提醒大家”[4]72。就是说要增加生产,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国家穷又弱,生活当节约”[2]1292。他批评四川一些地方“民间打谷不经济,随便摔打溅满地”,“秋收稻芽满地皮”,希望“很盼早日大改良,决不妄费一粒米”[8]194-195。

3.6 反对侵略

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了中国农民的贫困,所以“生活穷苦追根源,帝国主义须打倒”[2]1298。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使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相对生活上的痛苦,亡国之痛才是最大的痛苦,因此必须坚决抵抗。“我们如要求生存,唯有武力保主权。驱逐丑类回三岛,人民安乐版图全。”[2]1324“我国如不抵抗,亡国惨痛难挨。先要打倒强暴,方能民安国泰。”[3]69-70

4 结束语

总之,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冯玉祥,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把对农民的关爱都倾注在了自己的诗作里。诗中既描述了农民的俭朴生活和知足快乐,赞美了他们的勤劳与淳朴,也描述了农民的不幸与痛苦,鞭挞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他们的压榨剥削,同时还积极探求解决农民痛苦的种种方法。这些诗比较客观地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现实,真实表达了诗人急农民之所急、忧农民之所忧、乐农民之所乐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这些都是研究冯玉祥重农思想的重要参考。

[1]冯玉祥.川西南记游[M].桂林:三户图书社,民国三十三年

[2]冯玉祥.冯在南京第一年[M].武汉:三户图书社,民国二十六年

[3]于舟.冯玉祥诗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冯玉祥日记:第5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5]弗伐,洪志.冯玉祥诗歌选[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6]陈季.冯玉祥诗歌选集[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

[7]赵望云.赵望云农村写生集[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

[8]冯玉祥.蓉灌纪行[M].桂林:三户图书社,民国三十三年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6.12.010

2016-09-22

李玉才(1963-),安徽宿州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华民国史。

K262

A

1673-2006(2016)12-0036-03

猜你喜欢

冯玉祥农家农民
农家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家笑
冯玉祥智斗日顽
春回农家
寄冯玉祥书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