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娱乐化倾向与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2016-04-13谢复祥
谢复祥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娱乐化倾向与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谢复祥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在电影商业化及网络时代泛娱乐化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影视作品的赞助人为了迎合当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必然要求在译作中植入娱乐化元素。作为体现翻译生态环境身份的影视字幕的译者便需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对赞助人与意识形态等因素做出选择性适应,并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应性选择。
字幕翻译;适应与选择;赞助人;意识形态
0.引言
勒弗维尔曾指出,制约文学创作及翻译有内外两个因素,内因(文学家)在外因(赞助人)所制定的参数范围内起作用。文学家们关心的是诗学,而赞助人感兴趣的通常是意识形态。[1]14因此,考虑到译文的接受度,赞助人往往会把当前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强加在译者身上。就影视作品的翻译而言,在当前泛娱乐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在电影商业化的时代,为了使利益最大化,影视作品的赞助人(译制发行方)必然也会为了迎合当下的主流意识形态,使影视译作呈现出娱乐化的倾向。
那么,译者的中心地位是否因此而受到挑战呢?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来看,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来完成的:适应表现为“译者的选择性适应”,选择表现为“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一直处于中心地位。[2]15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是语言、文化、交际、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是译者和译文需要适应的多种因素的集合。[3]由此看来,赞助人与意识形态不过是翻译生态环境诸因素中的因素之一,译者除了对原语、目的语等因素的适应与选择外,还要对赞助人与意识形态进行适应与选择。
1.影视字幕译者对原语作品及目的语观众的适应与选择
影视作品译者的第一个身份是观众,译者能力不仅体现在对原语语言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利用自身的文化修养、审美观念、情感意志和艺术想象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鉴赏,挖掘出作品的内涵及社会价值,才能在翻译时做到有的放矢。王佐良认为,译者需要选择与他们风格相似的作品来翻译,否则就有可能译出低质量的译作。[4]影视作品译者首先应根据自身的能力及风格来选择可以驾驭的原语作品;此外,字幕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特殊文本,要求译者在翻译前必须了解字幕翻译的特点及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译者才能更好地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诸因素的需要。当前影视作品的商业化、娱乐化趋势,使得很多影视作品自身的商业价值就大于艺术价值,作品本身就充斥着诸多娱乐化元素。字幕译者需要适应这种趋势,并选择适当的方式来诠释影视作品中的娱乐化元素。
影视作品以观众为导向,它融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从而使观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目的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应和谐一致是影视作品翻译追求的最高标准。影视字幕的译者在忠实传达原作意图的同时,还应适应目的语观众的需要。只有目的语观众乐于接受,影视翻译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当前影视作品的传播主要有两种途径:影院与网络,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娱乐化倾向还与传播渠道有关。影院观影对观众而言是一种正式的消费行为,字幕译者的再度创作必须审慎,不应单纯为了娱乐而破坏作品原意或杜撰新意;而网络是一种多向传播,观众的目的大多就是为了娱乐,此种情况下的再度创作,属于大众艺术甚至大众权利的范畴。有些视频网站允许观众在观影时发送弹幕(bullet subtitles),给观众提供了一种可以在屏幕上创造和扩散流行文化元素的途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影视字幕翻译的娱乐化倾向。
2.影视字幕译者对赞助人与意识形态的适应与选择
翻译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与译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赞助人作为“任何可能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同时又可能妨碍、禁止、毁灭文学作品的力量”[5]对翻译活动的发展方向及译者的社会地位等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文学系统外的赞助人通常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它可以是机构或团体,也可以是个人。[1]15意识形态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文学要与其它系统保持一致,意识形态要素会约束文本的形式及内容。经济利益既包括赞助人给予原作或译者的津贴,也包括译作出版或发行后给赞助人带来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既指译者通过译作所获得的社会地位,还指译作在受众中的认可度。赞助人分为可区分性赞助人和不可区分性赞助人,当三个要素由同一赞助实体来完成时,该实体即为不可区分性赞助人,当三者相对独立时,赞助人即为可区分性的。
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提出,源于希腊文idea和logos,即观念的学说。詹姆森将意识形态界定为“观念体系,由指导我们行动的行为、习惯和信仰构成”[6]126。罗特曼则把意识形态描述为“框架性观念,它是由某个社会在某个特定时期可以接受的观念和态度构成,读者和译者可以通过它来接近文本”[6]127。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伴着社会的出现、文化的产生,人类也就具备了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必然会留下意识形态的烙印。勒弗维尔在讨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制约作用时指出,在翻译的各个阶段,当基于语言学的考虑与意识形态或诗学性质的考虑发生矛盾时,胜出的往往是意识形态和诗学。[1]39
意识形态是赞助人或权利的意志体现,影视字幕译者必须在适应赞助人权利意志的前提下,在翻译过程中做出适应性选择。当前,影视作品的赞助人往往都是不可区分性的。在电影商业化的时代,译制发行方要想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利益,必然要以观众的认可和接受为前提,即必须兼顾社会地位,而观众的认可度又是以作品是否顺应当下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前提条件的。在网络时代泛娱乐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作为文学体系外的赞助人为了追求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必然会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加入娱乐化的元素。然而,具体的翻译过程及译文的选择都是由体现翻译生态环境身份的译者来实施和操作的,他们仍然是翻译行为的中心,起着主导作用。影视作品的译者会在赞助人、意识形态及诗学(艺术价值)之间做出选择性适应,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艺术价值大于商业价值、商业价值大于艺术价值、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在翻译过程中做出适应性选择。
3.结语
影视字幕的翻译不仅有着多层次、多维度的适应与选择,且各个层次及维度又是相互交织的。译者不仅处在“原作——译者——译作”三元关系的中心位置,而且在翻译过程中作为文本的操控中心,也兼具了原作观众及译作作者的双重身份。在当前泛娱乐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在电影商业化的时代,影视字幕的译者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诸因素的需要,难免也会选择在译作中加入娱乐化元素。如何使译文契合作品自身的内容和笑点,让观众随着剧情走,该笑的时候笑,而不是偏离剧情刻意编段子逗观众笑,是对译者的基本要求。影视字幕的翻译是一种复杂的适应与选择活动,是“戴着镣铐舞蹈”,如何在戴着“镣铐”的情况下把“舞蹈”跳好,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需要付出很
大的努力来进行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
[1]Lefevere A.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中国翻译,2004,25(3):10-16.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74.
[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73.
[5]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176.
[6]Hermans,T.Translation in Systems[M].Manchester:St.Jer ome Publishing, 1999.
The Translator’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in the Entertainment Trend in Subtitle Translation
XieFu-xiang
(Anhui Industry PolytechnicAnhuiTongling244000)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and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pan-entertainment in the Internet era,the patronages(the dubbing party and the issuer)will inevitably implant entertainment elements in translation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Subtitle translators are inevitably forced to make selective adaptations among the factors such as the patronages and the ideology, and to make adaptive sele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Subtitle translation;Adaptation and selection;Patronage;Ideology
J9
A
2095-7327(2016)-10-0174-02
谢复祥(1979—),男,安徽东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