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和谐思想研究综述

2016-04-13陈丹

关键词:马克思思想研究

陈丹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马克思和谐思想研究综述

陈丹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和谐思想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取得较丰厚的理论成果。对此加以系统梳理可以发现,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马克思和谐思想的基本概念、来源、内容、特征、路径及当代意义等方面,国外的研究成果偏少且观点各异。因此,该领域的研究依然有可扩展的空间和需改进加强的方面,例如侧重的角度与范围有待转变和丰富,系统化程度有待加强。当前成果主要集中在关于马克思和谐思想内容的理解,缺少关于特征特别是方法论特征的详细阐述。

马克思和谐思想;共产主义;研究综述

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古老而永恒的话题。马克思在深刻理解和系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和谐思想,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和谐思想,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讨,并取得了较丰厚的成果。

一、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研究马克思和谐思想的学术论文逐渐增多,涉及的领域也很宽广。系统地分析学术领域对马克思和谐思想的相关观点可以发现,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视角与背景对马克思和谐思想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形成了众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

(一)马克思和谐思想基本概念的研究

许多研究者把马克思的和谐思想等同于共产主义思想,如牟成文在《论马克思视域中的“和谐”》中提出,“对于和谐,在马克思的理论著述中,对此进行的直接论述虽然不是很多,但是,马克思一生所关注并孜孜以求的却无不与实现人类社会最高层次的和谐相关。他为人类指出一条通往人类社会最高层次和谐的途径,即: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他的具有核心价值意义的命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层次和谐的最高表达。”[1]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和谐思想的价值追求在于获得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高艳琼在《马克思经典文本解读的现实功效——“和谐”思想的构建及其当代价值》中阐述了马克思的和谐思想,即“马恩的和谐社会观以人为历史发展主体,从哲学含义上来理解生产,形成了全面生产理论,”并进一步指出了和谐的本质,即“最高价值取向是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2]。杨奎进一步强调马克思和谐思想的目标是“现实的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突出“现实的个人”,他在《和谐的历史、现实与马克思主义》一书中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了解释,认为“现实的个人”要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去实现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和谐思想属于动态的和谐,建立于强调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基础上。如卢诚在文章里谈到,马克思提出建设和谐根本途径在于不断解决实际存在矛盾与问题,也就是要在实践中来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并通过革命的方式加以解决。

(二)马克思和谐思想来源的研究

针对马克思和谐思想的来源方面,理论界普遍赞同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观念与黑格尔的和谐思想构成其主要来源,也有人提到黑格尔之前的西方哲学思想。更多学者倾向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观是马克思和谐思想的直接来源,这部分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田伟宏在文中提到马克思积极地褒扬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并充分地肯定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包含许多诸如消灭雇佣劳动、消灭家庭、消灭城市和农村之间对立等主张,同时将国家打造成纯粹的生产经营机构,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针对未来社会的一系列积极主张。马克思把魏特林的《和谐与自由的保证》赞誉成“史无前例光辉的处女作”[3],充分体现了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褒奖。然而进行积极肯定空想社会主义和谐观的同时,又系统论述所具有的局限性。同时,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这两个伟大发现,围绕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激烈抨击与斗争,从而形成科学社会主义,进而将社会主义由空想理念变成科学。另一方面学者张青兰认为黑格尔的和谐思想是马克思和谐思想的直接理论渊源。她在《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探究》一文中提到,黑格尔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上,超越了前人和同时代的思想家。同时黑格尔还在哲学层面对和谐范畴做了深刻阐述。由此可见,黑格尔的和谐观点毫无疑问已构成马克思和谐思想的重要来源。杨奎在《和谐的历史、现实与马克思主义》一书详细阐述了西方哲学理论所蕴含的和谐思想。

(三)马克思和谐思想内容的研究

马克思和谐思想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学术界探讨的重要领域,因而该领域的成果很多。总体上,大部分研究都是围绕人同自然之间、人同社会之间以及人同自身之间的三个方面关系来展开,但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部分研究从社会有机体的视角展开论证,从而总结马克思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部分成果围绕人的发展阐明马克思和谐思想所包含的详细内容。周志山在论文中阐述了马克思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为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观点,他将这一观点在他编著的《社会关系与和谐社会》著作中加以进一步阐释,强调社会有机体成为学者理解马克思和谐思想的重要依据,进而通过它的实践根基、涵盖社会生活全部要素总体范畴以及社会有机体的主体是人的活动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吴薇在《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及当代价值》中基于对原著的认真解读,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和谐思想所包括重要内容,其主张马克思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为人同自然之间、人同人之间以及人同社会之间的和谐,并指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于桂芝的研究切入点有所不同,她在文中将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人道化特征作为研究切入点,系统阐述马克思和谐思想的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总结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只能是“构建的和谐,而非自然存在的和谐”,这种和谐社会“应该是适合人类需要的社会”[4],其认为和谐应该包括人同自然的和谐,人同人能够做到相互平等,还要做到个性发展同社会发展相统一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三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核心,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和谐思想的核心。同时,三方面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因此,马克思的和谐思想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目前学术界对这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研究得较少。

(四)马克思和谐思想特征的研究

基于不同的角度,关于马克思和谐思想特征的论述也涌现出一些差异化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批判性、人道性以及实践性等特征。马克思和谐思想正是从资本主义现实性批判出发,进而得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目前公认马克思和谐思想方法论特征可以概括为矛盾研究方法、阶级研究方法以及社会有机体方法。学者黄志斌在《马克思对传统和谐观的批评超越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详细阐述了马克思和谐思想体现出的批判性特征。他认为:“马克思和谐观的该特性植根于马克思哲学的批评性,该批判性与其革命性及构建性相统一。”[5]黄志斌主要从科学性批判,即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来阐述马克思和谐思想的批判性特征。周志山在《整合与构建——马克思“和谐社会”解读》一书中指出,马克思和谐思想的现代性批判特征,所提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他对‘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解剖当中”[6]。并指出马克思和谐思想的现代性批判具有辩证态度和实践立场。作者所提的辩证态度是指对于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始终坚持两面分析的辩证——历史的原则立场:即站在现代性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深刻批判。而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目的在于“重建现代性”,而不是否弃现代性。所提的实践立场是指“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表现在以‘改造世界’为宗旨的实践批判或日常生活领域的批判”[6]124。田伟宏在文章中非常详尽地论述了马克思和谐思想的基本特征,包括辩证唯物性、历史唯物性、人道性和实践性等四个基本特征。

(五)马克思和谐思想实现路径的研究

针对马克思提出的和谐所指向的目标,学术界的观点较一致,指明马克思和谐思想最终价值目标在于追求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周志山的论文提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谐思想的价值追求,马克思认为,社会和谐有利于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现及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同时,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现和实现程度又是检验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依据。”[7]本文将马克思所提倡的和谐实现途径的相关研究概括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和谐的实现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方式。张华在《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实践的互动机制——马克思主义从冲突到和谐的转化机制之一》一文中提到,“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实践的互动机制是马克思主义从冲突到和谐的转化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要以理论与实践在遵循辩证法规律的前提下形成了一整套互动机制。实践的需要促使马克思的理论形态由冲突走向和谐。”[8]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在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时,总是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考虑现实的人的发展问题。段虹在文章中指出生产力的发达程度为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及现实条件;同时,人的发展又成为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和终极目标。

(六)马克思和谐思想当代意义的研究

绝大多数研究人员基于理论与实践角度诠释马克思和谐思想的当代意义。首先,从理论意义来看,马克思和谐思想能够提供和谐社会理论所需的必要来源。段虹、徐小风在《马克思和谐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中提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本身就是对生产力同人的协调发展的重视。”[9]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正确处理社会建设中的效率与公平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些学者基于人同自然关系的和谐、人同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人同自身关系的和谐角度来阐述马克思和谐思想的理论意义,如田伟宏、高艳琼及王为等。其次,从实践层面来看,马克思和谐思想紧密围绕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关实际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指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道路,同时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王冰、陈钢在《以马克思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强调马克思和谐思想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指导作用。王进在《和谐社会:理想与现实——学习马克思主义对和谐社会的论述》中指出马克思和谐思想的实践价值,他根据马克思关于和谐思想的阐述,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强调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即调整权力结构,扩大人民民主;缩小收入差距,增加社会公平;协调工农、城乡、脑体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的和谐思想为我国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房广顺在《马克思主义和谐世界建设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马克思和谐世界理论以及该理论对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启示。

当然,我们不能照搬照抄马克思的观点,因为马克思的和谐思想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产生的时代背景,提出依据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普遍存在的对抗性的特点,以及产生于此的人同自然、人同人、人同社会之间极不和谐的事实,描述出将来社会发展所向往的和谐的主要目标。我们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用务实的态度来运用马克思的和谐思想。立足于我国目前所处的实际发展阶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马克思和谐思想。

二、国外研究现状

阅读相关文献发现,国外关于马克思和谐思想的学术成果数量不算多并且观点各异。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分为持肯定观点和否定观点两种。

(一)持否定观点代表人物

此学派认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可以归纳总结为站在鲜明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阶级斗争思想。典型代表当属美国的社会学家艾尔·巴比。他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是一种充满革命精神和阶级斗争的冲突思想,他直接把马克思的理论归结为冲突范式,认为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找寻不到和谐思想。”[10]另一个持否定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刘易斯·A·科瑟。他在《社会学思想名家》中指出,马克思理论的核心是斗争而非和谐。科瑟根据斗争哲学和革命理论彻底抹杀了马克思的和谐理念。他指出,“马克思是从进化论观点出发的。他认为斗争而非和平的发展是进步的动力,斗争是万物之父,社会冲突是历史进步的核心”[11]。然而,他认为马克思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存在和谐,可见,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相矛盾。“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种对抗形式,当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能够推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以后,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也即不复存在,支配人类先前发展的辩证原则也同时失去作用,因为这时,在人类事物中和谐取代了社会冲突。”[11]62

(二)持肯定观点代表人物

此类观点首选法兰克福学派及科尔纽具有代表性。法兰克福学派非常赞同马克思所提的和谐目标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观点,指出社会发展要立足于人的发展。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和《单向度的人》两部著作中提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以资本为基础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广泛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物质财富的增加,不仅不会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相反却造成对人更全面的控制和压抑。弗洛姆在其《逃避自由》《为自己的人》和《健全的社会》等相关著作中,围绕现代化同人的发展之间相互背离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诠释。李小晴在《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主要论述了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但是,法兰克福学派所提倡的和谐与马克思的观点具有本质上的差别,法兰克福学派力图通过建立人道主义的和谐社会进而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他们的理论带有抽象的伦理说教和乌托邦的缺陷。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弗洛姆等,他们从不同方面对马克思和谐思想提出赞同的观点。他们从异化理论出发,从哲学世界观角度着手,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及消费主义文化和生存方式等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并借鉴当时西方哲学思想中众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及新的研究方法,从更深入的层面及更广阔的视角来对马克思的和谐思想进行十分深入的阐释。

三、结语

从整体上看,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和谐思想的探究获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同时在一定范围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首先,主题相对单调,研究领域与角度需要不断拓展与丰富。其成果主要集中在某一范围的研究,有些成果仅侧重于和谐概念的阐述,有些成果致力于内容的分析与阐述,还有一些偏重当代意义与价值的理解。其次,在研究方法上,绝大部分学者采用理论思辨方法来展开,缺少对现实问题解决的理论探源与实践分析,没有形成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研究范式。最后,学术成果数量非常多,但具有深度的成果相对缺乏。“回到马克思”要求追溯马克思的文本,同时再现与总结马克思思想的方法论核心。许多研究成果过分强调对马克思和谐思想内容的分析,而忽视对其特征的理解,尤其是方法论特征的研究有待加强。

[1]牟成文.论马克思视域中的和谐[M]//程恩富.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1.

[2]高艳琼.马克思经典文本解读的现实功效——“和谐”思想的构建及其当代价值[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32-35.

[3]杨奎.和谐的历史、现实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90.

[4]于桂芝.论和谐社会的马克思理论渊源[J].学习与探索,2006(1):132-135.

[5]黄志斌.马克思对传统和谐观的批评超越及其当代价值[J].学习与探索,2006(1):123-128.

[6]周志山.整合与构建——马克思“和谐社会”解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23.

[7]周志山.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论纲[J].学术研究,2006(4):85-90.

[8]张华.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实践的互动机制——马克思主义从冲突到和谐的转化机制之一[J].江苏大学学报,2008(4):1-6.

[9]段虹,徐小风.马克思和谐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求是学刊,2010(3):23-27.

[10]许华.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11.

[11]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46.

A Literature Review of Marx’s Thoughts on Harmony

Chen Dan
(College ofMarxism,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6)

Marx’s thoughts on harmony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in recent years around the world,and abundan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Based on systematic analysis,it finds that domestic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the basic concepts,origins,content,characteristics,path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Marx’s thoughts on harmony,while foreign studies tend to be fewer and quite different in views.Therefore,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needs more extension and improvement in terms of focusing perspective and scope.Its degree of systematiz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s well.The current studies are mostly abou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s,but lack of the detailed exposition ofthe method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Marx’s thoughts on harmony.

Marx’sthoughtsonharmony;communism;literaturereview

A 8

A

1674-5450(2016)02-0047-04

2015-12-02

陈丹,女,辽宁凌海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张立新责任校对:赵伟】

猜你喜欢

马克思思想研究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思想与“剑”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